大学生对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调查

2016-09-22 07:43赵妍富丽徐雅梦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环境问题社会责任感雾霾

赵妍?富丽?徐雅梦

【摘 要】 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对环境的知信行(KAP)现状及影响因素,认为大学生知行协调脱节。提出了对策建议:要选取合适的方式宣传环保,以提高大学生的环境社会责任感;丰富大学生的环保知识,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正规组织引导大学生的环保活动;加强学校对大学生关于环境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强调知行统一,规范环保行为。

【关键词】 大学生;环境问题;雾霾;社会责任感;调查

有报告表明,中国500个大城市中,只有不到1.0%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2015年两会中,治理雾霾,保护环境成为人大代表与总理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李克强重申诺言,表示向雾霾宣战,不达目的绝不停战。生态环境正面临危机,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不能袖手旁观,忘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本小组成员认为有必要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认知情况、态度和行为。为此,我们开展了这项调查,旨在了解走在社会前沿的大学生对雾霾的认知情况和态度以及是否具备相应的社会责任感,以期唤醒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学生的环境危机意识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愿,鼓励其主动增强对环境的责任意识,为生态环保做力所能及之事。

一、研究设计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南京市全日制本科在校大学生。

2、研究方法

为了调查结果的对比和分析,考虑不同的学校氛围及专业特色,本小组成员选择了侧重医学的南京医科大学,侧重工科的南京邮电大学,注重经济学的南京财经大学,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特色的南京林业大学和综合高校南京大学这五所大学进行调查研究。本小组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按照各大高校性别比例进行发放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对雾霾的认知、态度、行为四个方面,共15道题。问卷的发放采用自填式问卷法的个别发送法,每个学校各发放100份问卷,其中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男女比例分别为1:1、3:2、2:3、2:3、3:7。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508份,其中500份有效,总回收率为97.69%,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样本为500份。

3、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问卷资料数据。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做描述性统计分析、列联分析、卡方检验、方差分析。

4、变量的赋值

对风险认知变量进行操作化,考察如下五个条目:雾霾的成分、雾霾的形成原因、雾霾颗粒的直径、雾霾橙色预警级别、雾霾的危害。[1]利用这5个条目考察人们对风险认知的程度。对雾霾知识问答一块的结果进行赋分,5道题的每个选项都赋值为1分,满分为20分。对于正确的选项,调查者勾选了这个选项,则得1分,未勾选此选项则不得分;对于错误的选项,调查者勾选了这个选项,则不得分,未勾选此选项则得1分。

本小组成员将公众的应对行为归纳为防御型应对行为及积极应对行为两类,并对这两个指标进行操作化。防御型行为包括“雾霾时期,出门佩戴口罩”,“雾霾时期,减少出行”。积极应对行为包括“关注政府的雾霾治理措施”,“参加或组织防治雾霾的活动”,“主动向他人说明空气污染的危害,提倡环保”,“对微博,人人网等公众平台上面关于环境污染和保护方面的新闻或消息进行关注、转发和评论”,“劝告他人停止污染空气(如燃放鞭炮,以步代车)”,“购买标志为可再利用、回收或再生的产品”。

二、大学生对环境的知信行(KAP)分析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者中,男性占44.2%,女性占55.8%;大一学生占62.4%,大二占23.0%,大三占26.4%,大四占24.2%;户籍为农村的占44.8%,城镇的占55.2%;在专业分布中,工科类的学生样本最多,占总数的25.4%,其次是经济、管理学的学生,占总数的24.8%,医学类学生占总数的21.2%,哲学史法的学生占总数的10.8%,其他专业的学生样本则较少。

2、了解雾霾的渠道

调查结果显示,83.50%的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雾霾,71.50%大学生通过电视了解雾霾,有34.70%的大学生通过报纸了解雾霾,有23.0%大学生通过家人朋友了解,网络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其次就是电视,最次是家人朋友和报纸。个案百分比之和为225.50%,人们平均有2.25种了解雾霾的方式。

3、大学生环境认知情况分析

(1)自我认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雾霾的了解程度,“很了解”的占7.0%,“比较了解”的占51.0%,40.0%的人认为自己“不太了解”,仅有2.0%的人选择“很不了解”。选择“很了解”与“比较了解”的比例高于选择“不太了解”、“很不了解”的比例。可见,在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情况中,更多的人认为自己很了解或比较了解雾霾。

(2)实际认知情况。雾霾知识问答共五小题,分别从雾霾的组成部分、形成原因、橙色预警级别、危害,以及PM2.5的颗粒直径方面考察大学生对雾霾的了解程度。

由表1可得,雾霾知识问答部分的总分为20分,平均分为14分,总答对率70%,可见大学生对于雾霾的知识了解较少。

4、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分析

在被调查的500位大学生中,有95.4%的大学生认为治理雾霾与大学生有关,表明当前大学生大多了解到环境保护中自身应承担的责任。认为自己具备的生态环保意识程度“一般”的人数最多,占69.2%;其次,认为“比较丰富”的人数占总调查对象的22.2%;认为“比较少”、“非常丰富”、“几乎没有”的人数较少,分别占5.2%、3.2%、0.2%。这一分析反映出大部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较强。

在本次调查中,以雾霾问题为例,本组成员分别从环保意识、企业、政府和学校的角度出发,提供了最常见的治理措施,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的占49.4%;选择“政府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的占28.4%;而选择“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和“学校加强环保意识教育”选项的人数较少。结果表明:多数大学生认为对治理雾霾,或者说对于环保问题,最重要的是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其次是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而企业与学校也应加以辅助。

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环保上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足够环保知识,不知道如何行动”(45.4%)、“缺乏正规组织引导”(36.6%)。这一结果表示:在环保问题上,虽然大学生认为环保与大学生有关,但在环保行动中却缺乏环保知识和正规组织引导。我国应多向大学生宣传、教导环保知识,同时设立各种环保组织引导大学生的环保活动。

5、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应对行为分析

图1 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应对行为分析

由图1可知:有46.4%的大学生完全符合或符合“雾霾时期,出门佩戴口罩”,有49.4%的大学生完全符合或符合“雾霾时期,减少出行”。“主动向他人说明空气污染的危害”和“劝告他人停止污染空气”的行为符合或完全符合的人数较少,比例为34%和34.2%。完全符合或符合“参加或组织防治雾霾的活动”的比例相对更低,只有21%。由此可见,大学生应对环境问题的行为更倾向于防御型,一些相对来说要和他人面对面交流的积极应对行为,如参加组织活动,主动向他人说明空气污染的危害,劝告他人停止污染空气,这些行为符合的人数就较少。本小组推测可能是因为性格内向或羞于向他人表达自己想法的缘故。由此可以得出,只有少数同学有较强的环保责任感,能付诸行动,并且能主动地去感染周围的人,让他们也加入到这个行列来。

根据李克特量表的赋分原则,计算出500名大学生8条项目的总分为40分,平均分为25.568。这个得分并不是很高,可见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用实际行为去适应、解决环境问题。

三、影响大学生知信行(KAP)的因素分析

1、人口统计学变量与知、行的方差分析

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高年级学生,获得雾霾知识问答的分数较低年级的高。大学生的年级越高,获得知识的渠道更为广泛,相对的生活学习阅历越丰富,其环境知识也越丰富。但是,令人诧异的是,高年级的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应对行为的分数并非优于低年级的学生,年级的高低并未对大学生对于环境的应对行为产生影响。可见,高年级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知识与行为是不统一的,存在着从知识到行为的断裂。

各种不同专业的学生,如文科、工科、理科、医科等专业的大学生对于雾霾知识问答的得分是有明显差异的。理学和医学专业的学生关于雾霾知识问答分数较高,可见此类专业的学生受到的环保教育较多。

2、大学生自我认知情况与实际认知情况的相关分析

一般而言,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情况与在“雾霾知识问答”中得分情况应保持一致,即认为自己“很了解”雾霾的大学生应取得更高的分值,随着对雾霾了解程度的减弱,得分情况应随之减少。

从大学生自我认知情况与实际认知情况的相关分析结果可知,eta平方系数为0.17,相关程度较低,即表明大学生对自身认知情况的认知程度对知识问答得分情况没有显著关系。因此,本小组成员认为大学生对雾霾了解程度的自我认知情况不够准确,存在偏差。

3、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雾霾知识问答的总分为因变量(y),大学生的年级为自变量(x1),大学生自我认知的生态环保意识程度为自变量(x2)。得出的回归结果如下表:

由上表可得,建立的回归方程:(R2= 0.673)

变量与方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由此可见,高年级的学生雾霾知识问答的分数较高,年级越高,相对地生活学习阅历越多,受到的教育越多,环境知识越丰富。大学生自我评价生态环保意识程度较丰富,其生态环保知识也了解的越多。从大学生的意识层面出发,提高了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大学生就会自动地去了解生态环境知识。

4、风险认知与应对行为的相关分析

环境意识包括“知”和“行”两个方面。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可知,被调查者风险认知的得分情况与应对行为的得分情况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r=-0.013,|r|=0.013,可视为不相关,因此可认为大学生知行协调脱节。即大学生虽然对雾霾及其危害有所了解,但行动方面却明显落后于意识方面,“知”、“行”脱节。同时也说明当前大学生环保实践十分匮乏。

现实中也经常存在着“知而不愿行”、“知而不能行”、“高知低行”等“知行脱节”的现象,部分大学生环保“意识超前,行动滞后”,明显存在着从意识到实践的断裂。

5、大学的现状及大学生自身环保意识的需求分析

在调查样本中,84.8%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开设环保教育课程是有必要的,仅有6.2%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必要,9.0%的调查者持无所谓态度。由此可见,学校开设环保教育课是有必要的且符合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需求。但是调查结果显示,35.4%被调查者的学校没有开展过环境保护专题讲座,50.2%被调查者的学校开展过1次或2次讲座,仅有14.4%被调查者学校开展过3次及以上讲座。说明学校关于生态环保教育的现状并不理想,很多学校未把环境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对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教育方面没有做到位。[2]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调查小组以雾霾问题为例,结合生态环保方面的调查研究,得出大学生对环境社会责任感的调查研究成果,综合得到如下几点主要结论:大学生对雾霾天气的了解中,网络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大学生环保知识匮乏,且缺乏组织引导;学校对大学生关于环境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到位;多数大学生认为对于环保问题,最重要的是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大学生知行协调脱节,意识超前,行动滞后,明显存在着从意识到实践的断裂。

根据结论我们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第一,选取合适的方式宣传环保,以提高大学生的环境社会责任感;

第二,丰富大学生的环保知识,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正规组织引导大学生的环保活动;

第三,加强学校对大学生关于环境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力度;[3]

第四,提高全民环保意识;[4]

第五,强调知行统一,环保责任感不能脱离环保行为。

【参考文献】

[1] Slovic.Perception of Risk[J].Science.1987.236.

280-285.

[2] 马桂新.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34-235.

[3] 郑兆方.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教育之我见[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6(2)58.

[4] 刘艳华.论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J].实践与探索,2009(163)69.

猜你喜欢
环境问题社会责任感雾霾
新德里雾霾
扫清“霾”伏
有些日子没被某编毒舌插刀了,雾霾都散了!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火力发电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成效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