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雯?胡万玉
【摘 要】 本文介绍了西安市长安区失地农民培训的政策、开展状况,分析了长安区失地农民实际就业状况。通过分析现状,发现问题,从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宣传、内容、机构和后续就业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 失地农民;职业培训;西安市长安区
一、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
1、政府开展职业培训的现状
2012年,由于三星电子项目落户长安区,长安区政府征收了长安通信产业园规划区内的农民土地及宅基地。这次的征地行为涉及到兴隆村街道七个村共3229户、12112人,征地的同时区政府为失地农民开展了配套的职业培训,以期促进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我们小组走访长安区政府和承办失地农民培训的长安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得到了长安区政府关于失地农民培训的相关政策。
从培训人数上来看,兴隆村12112人中,18—50岁的适龄劳动力有6785人。长安区政府原计划2012年分三期培训600人,2013年计划培训2536人,2014年后使培训工作常态化。实际,根据长安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提供的数据,目前长安区新征地居民就业培训共进行了七期,培训失地农民1073人。
从招生年龄要求来看,虽然培训针对的是18—50岁的失地农民,但在实际的报名要求中,只有环卫工人要求的年龄的上限为50周岁。其他,保安要求18周岁到35周岁,呼叫中心客服、保洁员的年龄要求为18周岁到40周岁,收银员要求18周岁到30周岁。所以,失地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中的中年群体参与培训仍受到很大限制。
从职业种类上来看,长安区新征地农民就业培训的种类涵盖环卫保洁、保安、呼叫客服、商品营销、园林花卉、家政服务,原定开展的技术性工种的职业培训,如烹调师、管道工、操作工等,暂时还没有开设。
从培训模式上来看,培训由长安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承办,实行的是免费培训,包中午一顿伙食、每天有十元的补助,培训主要采取的是走读的形式,培训期限为二十一天。培训开始前会组织学员进行三天的军训,培训结束后会组织考试考核,为考试考核合格学员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并推荐工作或者举行招聘会来实现失地农民就业。
2、失地农民参与职业培训的现状
根据在区政府和长安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得到的信息,我们小组设计了问卷,并在长安区内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共发放问卷140份,其中有效问卷136份,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发现:
失地农民中了解和比较了解政府在征地后促进就业相关政策的为16人,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1%,而完全不了解的失地农民为8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3%;被调查人员中,参加过政府职业技能培训的有16人,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2%;而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就业培训时,65%的失地农民都表示愿意参加。由此可见,政府失地农民的政策没有很好地在失地农民之间普及开来。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仍有48人处于待业状态,占被调查人数的35%。已就业的失地农民基本是通过熟人介绍、自己寻找、自己创业的方式实现就业的,政府在促进失地农民上岗中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并且,51%的已就业失地农民月工资在一千到两千之间,工资水平不高,在被问及工作中的遇到的困难,技能水品低和工资低,成为主要的答案。
二、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改进对策
1、加大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宣传力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失地农民很少有了解免费职业培训这一政策的,说明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政策的宣传方式上还有待改进。
失地农民了解信息的渠道有限,对政府缺乏信任,自身也存在一定的惰性,所以免费职业培训的宣传应该更加积极,更加与失地农民的特点结合。面对失地农民这一受众群体,应该以传统宣传方式为主,新媒体宣传方式为辅。首先,职业培训宣传应该与征地宣传一样,做到透明清晰,可以通过大字报,宣彩页,宣讲会等方式向失地农民讲清职业培训的内容、流程、目的、意义,并且通过报纸、电视、街道电子政务网站等加以宣传。第二,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可以借助农民间原先就存在的村民自治团体加大在失地农民中的影响力,借助参加过培训的先进个人现身说法,增加可信度。第三,宣传的对象不仅限于失地农民,对企业方就此政策也可做一定的宣传,企业可以进一步了解目前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状况,使得受过培训的失地农民能够与企业对接,顺利上岗,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职业培训对失地农民的吸引力。
2、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内容要从实际出发,科学设置
培训内容是重中之中,是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核心所在,目前职业培训在内容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首先,从培训受众群体方面来讲,职业培训主要针对的是新征地农民,而非新征地农民则无法享受到这一政策,这不利于政策效果的发挥。很多新征地农民不一定会马上认识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而非新征地农民有再就业经历,他们更能意识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职业培训的诉求也较高。另外,职业培训中很多工种的年龄限制比较苛刻,虽然是基于企业用工要求的考量,但还是限制了一大批中年失地农民获得职业技能的可能性。同时,课程种类有限,无法兼顾到不同年龄层、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失地农民。因此,政策应该放宽失地农民参与职业培训的条件,特别是对身份和年龄的限制,培训的年龄要求可以比企业的用工要求适当放宽,应多与企业对接,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失地农民,开设既适合不同群体又适应市场的课程。
其次,在培训课程的内容上,首先是培训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的种类还不够丰富,技术性工种开设的较少,课程实用性不高,无法适应企业用工要求,对失地农民也缺乏吸引力。其次,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并未重视失地农民思想的矫正和疏通,一些失地农民受多年耕作习惯的影响,比较自由散漫,并不适应固定的工作时间,也不愿意在离家太远的地方工作,同时失地农民社会角色发生变迁,心态相对消极,如果不加以干涉和矫正,将是限制失地农民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应该根据对农民工和企业、市场双向的调查,开设既受失地农民欢迎又满足企业、市场用工要求的课程。培训机构在课程安排上,应该健全教育培训的体系,培训教材、培训师资队伍、培训实习,开设的课程因注重实效性和实用性。学校应该多与用人单位交流人才供需情况,多组织学生到企业中直接进行交流、学习。如果开设技术性难度高的课程,可以灵活调整培训周期长度。在课程中应该融入思想、心理矫正的相关课程,或者引入专职心理辅导师,开设相关心理课程,同时,应该在课程中穿插家庭教育、环境保护、公民道德、法律常识,以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社会身份。
3、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机构
目前,政府在对培训机构的管理上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第一,政府对职业培训的开展及效果没有很好的监督机制;第二,承办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组织过于单一,目前只有长安区职业培训中心一家指定单位;第三,对于培训机构的资金使用没有具体的规范措施,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效果。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几点改进建议。首先,政府应建立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管理监督机制。第一是建立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效果的考核指标,从课程设置、课堂内容、失地农民和企业对职业培训的评价等方面,对机构的培训效果进行考评。第二,政府应建立专门性的监督管理部门对政府投入的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协调各方关系,包括培训机构和企业的关系,培训机构和政府的关系以及培训机构和失地农民的关系等。
其次,推进失地农民培训的市场化。营利性培训机构也可承办失地农民职业培训工作,积极探索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新道路,同时这些培训组织也可被纳入政府财政补贴范畴。
再者,政府应完善对培训机构的财政支持政策,使资金用到实处。这里包括两项内容,第一,发挥财政对于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作用,将规范职业培训内容,改善职业培训设施和提高职业培训教师的综合素质这三者的实施情况作为各职业培训组织享受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的依据;另外,将培训效果作为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的依据,根据失地农民培训后的就业率以及一定时期内的就业稳定率来对职责培训机构进行财政补贴。
4、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后续就业
关于失地农民实现就业这一方面,目前现状堪忧。第一,待业率较高,在我们的调查数据中达到了35%;第二,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途径都是通过熟人介绍、自己寻找或者自己创业,政府召开的招聘会对于帮助失地农民找到工作所起的作用甚微;第三,再就业的失地农民工资普遍较低。
针对现状,我们认为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培训机构应该实现与企业的直接对接。培训机构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这个合作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建立企业内部培训制度,不通过培训机构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而是企业直接将失地农民招入企业,通过企业的内部培训机制实现失地农民上岗就业;第二,企业对职业培训机构进行投资,帮助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第三,把企业的用工与农民培训结合起来,可以推行“预约招工制度”,先达成失地农民与用人单位的用工协议,再组织培训,培训合格者可以直接上岗,这样既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也可以增强失地农民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三个措施就能实现企业与职业培训组织的对接,省去了失地农民找工作的麻烦。同时考虑到企业为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所做的贡献,政府可以给这些企业提供相关政策性的优惠,例如给予税收优惠。
其次,建立就业咨询服务机制,减轻失地农民找工作的困难。关于这一点我们主要从两个途径来探索解决方案。其一,发挥劳动中介的作用,政府可以将劳动中介纳入到失地农民再就业政策中来,鼓励劳动中介探索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新途径,发挥劳动中介的市场性作用,利用市场来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对这方面做得好的中介机构政府可以给予一些减税的优惠。另外,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就业信息的收集、传送和反馈,通过这一机构把就业信息的接收与传送连接起来,为失地农民提供广泛的就业信息,供他们选择。
再次,建立就业信息支持与服务机制,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考虑到失地农民实际情况,首先应该完善线下就业信息的发布与传播途径,通过在各个社区内定期广播,定期更新就业信息布告栏的方式,提供就业信息。其次是建立线上就业服务机制,包括建立劳动力资源数据库系统,建立网络通道系统和创建网上信息交流平台。数据库用来收集待业农民的信息供企业参考;而网络通道系统、网上信息交流平台主要是建立一个网上交互平台,发布企业招聘信息,供失地农民进行职业交流和讨论。这样就可以多途径地将就业信息在失地农民和企业之间传递,帮助失地农民更快地就业。
目前,西安市长安区的失地农民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政策的宣传、培训的开展应更多地结合失地农民特点进行,在改进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政策时,应综合失地农民、企业、培训机构三方面进行考量,力求培训真正惠及到广大失地农民,切实提高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比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申鹏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 李高芬著.基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以重庆为例[M].重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3] 蔡昉、王德文、都阳、张东伟、王美艳著.农村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4] 于伟、秦玉友著.中国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与转移调查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5] 李瑞芬、何美丽、郭爱云著.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势与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