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均杰
从从来都不本田粉,什么红头、万转对我来说只是随手拿来的形容词。
虽然我是从小就知道JDM(Japan DomesticModel)是什么,也对日系性能车的了解如数家珍,但很奇怪,我就是对本田这个品牌不怎么感冒。对对对,我知道我知道,NSX很厉害,S2000也很厉害,但我更熟悉的是在港产片中走佬(逃跑)必备的Accord CD5,反正据我所知,在现实的香港劫案中,使用Accord CD5的逃跑成功率最高,哈哈……
本田在我的心目中,首先是一家摩托车厂商,然后才是汽车厂商,纵使本田曾经有过光辉的竞技纪录,但将“本田”和“性能的本田”两者画上等号,一般只是脑残粉会做的事情,毕竟看看本田(包括讴歌)的产品线,就知道99%的产品都是面向大众的,口味寡淡的家用车。
同时,我也不认同大家将Civic Type-R与钢炮或者超级钢炮挂钩,实际上,钢炮(HOT Hatch)的日常使用体验与一般家用掀背车无异,只是动力和操控表现更好,可以挑逗一下那些动力更强的大排量轿车,调剂一下朝九晚五的无趣生活。再加上欧洲用车成本高昂,专门留出车位来养一台真正的跑车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欧洲人特别热衷于钢炮乃至其他“扮猪吃老虎”的车型,例如M3、RS4、C63AMG等等。
而日本人呢,因为人均土地面积小,所以很早开始日本人就倾向于极端,这个极端就分化为两个方向:实用的,例如各种MPV和K-Car,简直是实用这两个字的三次方体现;而性能,则要求性能高得如赛车一般,而这就是Civic Type-R乃至本田旗下“各种Type-R”的研发起点。
而事实上,日本人还真的对钢炮这种“周身刀有张利”(浑身上下都是刀,但没有一把是锋利的)的车型完全没有兴趣,到今天为止,也没有一台能和欧洲钢炮一拼高下的日本钢炮出现过。哦!很抱歉,还是有的,日产的Pulsar GTi-R和丰田的Starlet GTTurbo都算是钢炮,不过,貌似只在日本发售兼且并不太受关注。
而Type-R们的开发背景,就是“准赛车”,有多准?拆掉座椅、装上防滚架就能参加N组赛事!而本田也将Type-R称之为公路赛车,或者StreetLegal Racing Car(公路合法使用的赛车)而从来都没有用过“Hot Hatch”。Type-R的存在意义在于这是一台能参加业余赛事的车,在我们的理解就是类似于GIC的耐力赛、ZIC的泛珠三角赛车节、STC的天马论驾、CDIC的西南房车精英赛等等地区赛事,而事实上,Type-R们均是这类型赛事的常客,到现在亦然。
不过,“准赛车”这个概念也不是日本人所开创,在欧洲,一样有不少准赛车,例如早年的福特SierraRS、雷诺Megane RS R26R到去年疯狂在纽博格林北环刷圈速的Megane RS 275 Trophy R,都是达到“准赛车”级别的车型。这些车卖给一般的消费者吗?卖!但是绝大部分的驾驶者无法驾驭这些车,因为它们的性能表现和赛车一样极端,只是比赛车稍微多一点舒适性设备而已,起码我们的腰骨是无法承受那硬邦邦的悬挂。
不过,就算如此,Type-R也有例外,其中一个例外就是由英国本田开发的Civic Type-R FN2。这台Type-R是由面向欧洲市场的Civic FN为基础研发出来的钢炮,看清楚了,这是一台钢炮,真正和Type-R扯上关系的,仅是K2024而非K20A发动机,同时所推荐的燃油并不是寻常Type-R所要求的100#以上的高辛烷值汽油,而是98#便可,所以标定的输出比不上同期使用K20A的Type-R FD2的225匹,仅有201匹而已。更吊诡的是FN2的底盘并不是来自Civic而是来自欧版飞度,后悬挂也是较为简单的扭力梁而不是FD2那更性能取向的双叉臂悬挂,如此弱化Type-R,只能证明一件事情,欧洲人真的不需要一台准赛车来作日常代步。而本田却需要一台高性能车继续在欧洲打天下,因为FN2的前辈——EP3也是英国本田所开发,但是EP3回流至日本时,LSD限滑差速器和Recaro桶椅却成为标配,并且由于燃油关系(使用100#汽油)最大马力也提高至215匹;而欧版的EP3,LSD和Recaro恕不提供,最大马力也仅有200匹。不过在当时的欧洲市场上,无论是EP3还是FN2,都比欧洲钢炮要强,只是为了强一点,付出的价格就比Golf GTI、FocusST要高。
对于本田粉们来说,Type-R究竟是钢炮抑或是准赛车还真的不重要,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Type-R是一个图腾——世界最强NA发动机,这个最强不是绝对动力的强大,而是升功率,除了法拉利的发动机,也仅有本田的几台红头发动机能把升功率拉过100hp/L的门槛,对了,是自然吸气,没有外挂涡轮的情况下。
无论是K20A还是K20Z,还是更早的B16B、B18B,在VTEC的加持下,升功率都高得惊人。不过我想说的是,VTEC在未到6000转前都不会打开,就算是后期的i-VTEC也仅是稍微提早一下VTEC的打开时间,要把握这些红头发动机的换挡时间,甚至比早期的涡轮车更难,因为真正全力输出的时间,仅有那千来两千转,非常考验驾驶者的功力,而VTEC未打开时,那真的是两个世界。所以那些说享受VTEC全开的键盘车神们,我真的不知道你有没有耐性熬过等待VTEC全开的那段困苦日子。
本田在静寂数年后也终于放出等待多时的CivicType-R FK2,就在Leon Cupra 280和Megane RS275 Trophy R花样刷纽博格林北环圈速时,在半道杀出,用7:50:63的成绩终止了一场明面很君子、背地里各种作弊(用非市售规格的半热熔胎)的闹剧。
其中最重要的是,FK2换用了K20C涡轮增压发动机,一改红头发动机使用自然吸气的传统。这是离经叛道吗?我并不认为,因为本田早就有制造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历史,只不过那并不是面向民用领域,而是在F1赛车上使用,更为本田带来F1冠军的奖杯,虽然历史上没有几台本田的民用涡轮增压发动机,但至少本田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来制造足够好的涡轮增压发动机。
本田用涡轮机,其实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自然吸气发动机的动力压榨已经达到一定的极限,在发动机排量有限的情况下无法再进一步提高耐用性和动力的平衡,只能牺牲其中一面。而使用涡轮增压发动机,则能更轻松地提高动力,而耐用性的损失则相对轻微。事实上,作为一台高性能的涡轮增压发动机,K20C的动力并没有压榨得特别高,反而更多地在发动机响应以及高强度使用环境下的耐用性上下功夫。因为例如A45 AMG、S3等欧洲高性能钢炮的水平,300ps这个门槛其实并不算特别高,而按照本田的“准赛车”理念,K20A在调整进排气、ECU和加强发动机内部强度之后,也能轻松达到300ps,如果参加S组赛事就更高了。
所以,相对保守的数据是有原因的。强行压榨涡轮,只会增加Turbo Lag和延后最大扭矩的爆发区间,甚至比自然吸气发动机更难于操控,加上涡轮高热量造成的严酷工作环境也需要更强大的冷却系统,从而提升重量。除了动力更强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再说,FK2只是一台前轮驱动的性能车,盲目加大动力徒增前轮负担,让FK2陷入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死循环。我向改车行家了解过,他们对FK2的动力提升也是面向动力响应方面,不会再往上堆动力数据,毕竟超过350ps的前驱车已经不好操控,就算换上热熔胎也枉然。
K20C发动机用上了不少本田WTCC Civic赛车上的那台HR-412E发动机的技术,例如可减少Turbo Lag的节气门、高强度涡轮等,都证明K20C的价值。
换上涡轮发动机的Type-R,最大的好处是获得了涡轮的特性——更早爆发的扭矩,FK2的最大扭矩在2500rpm就能够释放,相比起以往6000多7000rpm才释放简直是天壤之别。而更重要的是,从2500rpm到6500rpm之间的区间,都能获得狂暴的加速感,这是以往的红头发动机所无法提供的。
可惜在这里还是要提提大家,赛车场的老油条们告诉过我原装的FK2并不像以往的Type-R那般耐操,赛车场里已经有几台FK2跪下了。所以,上涡轮对Type-R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呢?还是值得商榷的。
而底盘的调校,依然是按照以往“准赛车”的理念去进行,不仅车架刚性足够高(对车架重新点焊),底盘也依照WTCC和BTCC赛车的调校思路进行调整,所以,就凭FK2的表现来看,Type-R并没有变味。
当然,我更有兴趣的是,FK2是本田在英国开发的,这台非“亲生”的Type-R都已经那么厉害了,如果未来有一台在枥木开发的亲生Civic Type-R,那将会是高到哪里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