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生命的水
——访焦作市常瑞霞老师

2016-09-22 07:41宗争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6年3期
关键词:焦作生命实验

本刊记者_宗争

滋养生命的水
——访焦作市常瑞霞老师

本刊记者_宗争

薛晓哲 摄

沉默的“大杨树”

卢志文老师曾经用“让榜样言说,用故事书写”来形容焦作新教育人的成长。他说,“新教育不是贴标签,不是赶时髦。新教育是唤醒,是编织,是仪式,是刻写,是穿越,是成长。新教育能够记入历史的,绝不会是概念和口号,而是榜样和故事。让教师成为生命叙事的主角,让新教育人成为学校真正的英雄,这是检验新教育学校实验开展情况的一个重要标尺。”

我们在采访焦作教科所的教研员张硕果老师的时候,她也在不断地强调:“当你真正去接触我们这里的老师的时候,你就知道他们到底有多么朴素,多么淳朴了!他们与那些‘闪亮老师’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见到常瑞霞老师的时候,方才明白了以上这些话的真正意义。

常瑞霞老师显然没有过多地接受过采访,她略显局促地坐在那里,有点手足无措。我们其中一个记者问了一个普通而又简单的问题:请您总结一下,在接触新教育后,自己做出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成绩或者感受?常老师沉默了半晌,回答说,我说不好,我没这么总结过。

总结与汇报,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并不是生僻词。在大城市的中小学里,每一年年终的评优评奖,都少不了进行一番总结,出类拔萃者则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汇报。而对于城乡结合部或者农村学校而言,这种总结则绝非必须,兢兢业业做好每天、每学期、每年的事情就好。常老师有这样的反应,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但直到采访结束,开始整理材料,准备成稿时,记者才意识到,原来这次是“有眼不识泰山”——这位常瑞霞老师,就是焦作新教育赫赫有名的“大杨树”老师(“大杨树”是常瑞霞老师在教育在线网站上的网名),她还是河南省特级教师。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眼前就是最好的佐证。

我已为新教育“剃度”

常瑞霞并不是个没有故事的人,在焦作新教育的推广者中,她算得上是最为执着、遇到的阻力最大的一个人。

最初,常老师只是环南一小的一名普通语文老师。2007 年5月,学校派出常瑞霞到山东淄博金茵小学学习。初次接触毛虫与蝴蝶实验,常老师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回来后立刻带着全班65个孩子,走上了毛虫变蝴蝶的道路,成为了焦作市毛虫与蝴蝶实验的先行者。7月,山西运城新教育年会,学校又派出常瑞霞老师,与另一位副校长一起前往学习。8月,又赶赴江苏宝应的新教育实验小学参加新教育实验的系统培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学习。12月,第四次外出学习,参加了新教育小学的开放周活动。在新教育进入焦作的短短半年时间,常老师是一位积极的响应者。

然而,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常老师也遇到了空前的阻碍。学生家长不能理解新教育,他们看不到新教育给孩子的未来带来的有益影响。在实验最初的半年多时间里,她给家长写了27封信,“不抛弃不放弃”是每封信的末尾都会有的一句话,这句话也成为她和班里家长之间沟通的密钥。后来的“每周一信”形成了惯例,常老师坚持了五年。任何的龃龉,在面对如此真诚的付出时,都烟消云散。

对于孩子,她更加用心,她用文字记录学生的成长,记录班级的故事,记录自己的反思,和学生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在新教育实验的旅程中,班里六十多个孩子过生日,都会有一个特别的仪式,每一个孩子都会在老师和同学们送上的特别的生日诗中留下生命中难忘的记忆,借助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她们建立了共同的班级愿景,构筑了和谐的家校关系。

她还自主开发课程,利用一年的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穿越了农历课程,穿越了二十四节气,形成了别开生面的“在农历的天空下走过”的课程。利用二十四节气去引导学生,在冬至吃饺子的同时阅读《九九歌》《十二月令花》《至后》,去真正感受我国二十四节气中这个最早制定的节气。春分要欣赏《春夜喜雨》,领略这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节气。在梦里花落知多少、麦子金黄忙收割的季节去感受《观刈麦》的情境。在桂花淡贮书窗下,享受桂花诗词之旅。在和学生、家长彼此的交流中,一起坚持用文字书写属于自己班级的生命传奇。

常老师曾经对来访的朱永新老师说:“无论别人做不做,我决不放弃这种教育方式。因为,我已为新教育剃度。”剃度,佛教出家僧侣剃发受戒的一种仪式。常老师之所以这样讲,记者猜想,或许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沉醉在故事中的孩子。薛晓哲 摄

大杨树的“杨树班”。薛晓哲 摄

故事穿越了我的生命

2013年9月,《读写月报·新教育》推出了以“新教育的爱情”为封面专题的一期刊物。常瑞霞老师也发表了一篇文章——《滋养婚姻的水》。在文中,常老师描述道:

老公是个很不幸的人。他的父母在“文革”期间一直是被批斗的对象,年幼的他备受歧视,只会用武力解决,形成了易怒、暴躁的性格。而自己的性格深受母亲的影响。母亲十几岁就成了孤儿,最大的女儿十几岁时夭折。四十几岁时我的父亲又猝然离世。人生的三大不幸都让母亲遭遇了,让母亲觉得人生毫无幸福可言。自己受母亲影响,幸福指数很低,是个动辄爱生气的人。

她这样写道:“2007年,我开始接触新教育实验,带着我的学生阅读大量的童书。刚开始,我想,也许自己和丈夫的共同语言将越来越少,搞不好可能会离婚。”

或许,这就是“剃度”的由来,也许常老师在某一个时刻,的确是想献身给新教育事业,放弃家庭和个人生活。不过,如果新教育只能改变学生,不能影响老师,如果新教育不是给人带来快乐,而是令人不幸的教育,那么,它根本不可能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常老师的生活改变了,她这样写:“但一切却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故事是伟大的,伟大到可以穿越一个人的生命。我知道我们读的一个个经典故事穿越了孩子们的生命。我不知道,故事竟然在不知不觉中穿越了我的生命,改变了我的家庭。”

她在《绿野仙踪》中学会了爱与被爱,学会了宽容与智慧。在《波丽安娜》中找到了让自己高兴的方式和理由。童书绘本,对成年人一样有效,因为纯真依旧,生命平等,要让孩子们相信的事情,首先是成年人自己相信的事情。“一本本书读下来,我的内心逐渐强大。我对自己充满信心:我能改变自己,我相信我也能改变老公,改变家庭。”

在常老师的这篇文章里,记者最喜欢其中的这一段:“想到新教育,我的心情平静了许多。倏忽间,感觉周围亮了许多。仰望夜空,遮住月亮的云朵已经悄悄地离开,淡淡的云彩轻拥着柔和的月色。我一个人坐在月光下,看云舒云卷,看彩云追月。刚才的伤心、烦恼,也好像被风儿吹跑了一般。”颇有点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意味。

常老师在面对我们的时候,并没有给我们这么精彩的故事,或许这些就应该埋在心里。她只有在提到学生的时候,眼睛才熠熠生辉,能够如数家珍地说出她教过的每个孩子的名字。这些名字,都曾经写入过“生日诗”,而这些诗,不仅伴随着每个孩子,也伴随着“大杨树”常瑞霞。

对于媒体而言,常瑞霞老师并不是一个好的采访对象,她太不会修饰自己了,以至于记者很难从她的话语中找到什么有效的写作素材。但对于新教育而言,对于学生而言,她却是最佳人选,她的寂寂无闻,印证了焦作新教育脚踏实地的特质,她的“不善表达”,正是对焦作新教育最持久的褒奖。

猜你喜欢
焦作生命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做个怪怪长实验
临轩听雨
焦作:政府买服务的签约之路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焦作将建中部最大绿色涂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