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洲小学:生长出来的新教育学校

2016-09-22 07:41杨军高洪云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6年3期
关键词:新海东洲学校

本刊记者_杨军 高洪云

东洲小学:生长出来的新教育学校

本刊记者_杨军 高洪云

>>>1992年,三个年轻人来到海门县郊,在一片茅草地上创办了一所新学校——海门县东洲小学。那时,整个海门还未发展,一所郊区学校,三个人,300平方米四间平房,招了两个班、四个老师就开门办学了。可能谁也没想到,这所为城乡结合部孩子而建的学校会成为现在全国新教育最重要的一片试验田。

这三个年轻人正是后来东洲小学首任校长许新海、第二任校长祝禧、以及已退居二线的倪健慧副校长。

那一年,许新海26岁,刚以在职教师身份念完大专,做了一年教导副主任。祝禧28岁,此前是海门实验小学老师,语文教研组长。倪健慧35岁,从一所农村学校调入管理后勤。三个人揣着一份年轻的激情,开始为这所新学校规划未来。也正是这一年,邓小平结束南巡讲话,重新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在发展主义、经济主义的发展背景下,教育也逐渐走上一条被舆论称为 “教育产业化”的特殊发展路径,但体制变革仍迟迟不前。而在这所全新的学校中,因为没有历史包袱,反而获得了意外的发展机遇。

2005年,许新海成为海门市教育局副局长,其后不久,海门市整体加入新教育实验区,东洲小学也随之成为新教育实验挂牌学校,祝禧接任校长,直到现在。

在采访许局长和祝校长的过程中,记者一再注意到东洲小学这条特殊的发展线索。两个人的经历基本包括了中国素质教育变革这三十年,由改革走向困顿再走向改革的完整过程。特别在许局长的采访中,因他同时担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在推动新教育区域实验时,无论是理论还是行动,都会一再回溯到东洲小学这个原点。正是在这里,他获得了不断成熟的教育经验。

事实上,我们发现,目前新教育发展的很多重要元素,包括教师共同体、课程改革、儿童阅读等,都可在东洲小学发展前期找到源头。

2004年,许新海从澳洲游学归来后,即总结多年办学思想,为东洲小学提出了 “新生活教育”理念及其五大行动纲领:爱生命、爱阅读、爱运动、爱艺术、爱实践。这跟后来新教育实验提出的六大行动,话语方式不同,内核却完全一致。正如许新海对记者说:“新教育走到今天,发展到十大行动,都没有离开这五大行动的范围,它们自然而然地合流了。”

从这个意义上,再来看新教育,与其说东洲小学是半途加入新教育,毋宁说,这所学校正是从其内在的发展逻辑中生长出了 “新教育”。新教育真正的力量,不在于为任何一所学校提供了一种成型的改革模式,而恰是作为一个不断汇聚改革经验,再从经验中导出理论的容器,为正在改革的学校提供了方向。也惟因此,回顾东洲小学的发展才具有特殊的意义。

因为,任何一所尝试做新教育实验的学校,都会有它内生的发展逻辑。>>>

今天的东洲小学。薛晓哲 摄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本

1992年,许新海创立东洲小学第一年,做的第一个课题就是青年教师骨干群培养和建设。原因也很简单,当时学校老师清一色的年轻人。老师带教导主任和校长加起来,也不过7个人。无论师资、硬件和生源都非常薄弱。

那时的东小,虽然在名义上属城区直属小学,而事实上还远不如一些乡村小学。因条件简陋,资金缺乏,搬砖瓦、平场地、填沟壑之类杂事都需要老师自己“战斗”。教室里没有电视机、录像机、幻灯机,全校只有一台录音机;图书室也没有教学挂图、报刊杂志,教师们只有一份教学用书……可谓“家徒四壁”。

至于生源,则多是城乡结合部“成绩比较差”的小孩或刚获得城镇户口的农民子弟。那时刚从实验小学过来的祝禧,上课第一反应“课堂一下子沉闷了”。这就促使她必须去做教学研究。而另几位刚毕业的新老师,更是够呛,站在讲台上甚至不知如何与学生对话。

回忆这段往事,许新海还常自嘲说,那时的校长就是社会活动家(因为必须要到处找资金解决硬件建设问题),老师就是勤杂多面手。而他知道,越是如此,教师的发展就愈加重要。脱离了教师发展,这所学校将一事无成。

就在老师们心照不宣的坚守中,通过一项接一项的课题研究,许新海为当时学校的教师培养提出了三个目标:能上课;能写文章(科研);能辅导学生。

看似简单的三句话,实则囊括了教师立身最基础的基本功。正如后来新教育提出“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这三个目标,就是引导每位老师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实际到现在看也不过时。三个目标都达到,就是我们所说的卓越老师了。”祝禧对记者说。那时候,她做教导主任,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带领老师做研究。如她的文化语文课程,很多基本内容都起源于当时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化研究》。许多年后,她做校长,还写了一篇文章《小学校培养大教师》,其中提到大教师的四个维度——大情怀、大视野、大品格、大智慧——在一定程度上,还可看成这三个目标的变奏。

“大情怀听起来很玄,就是你首先要热爱这个事业、热爱儿童、热爱你所教的这门课。如果不热爱,最后迟早要离开的。”

现在在东小采访,和老师们聊天,记者也时时能感受到他们那种从心底流露的“热爱”。如二年级的黄华老师,2006年从一所乡村学校调入,来东小第二年,就评上了海门市骨干教师,第四年成为学科带头人,如此快速的成长,他自己也不敢相信。而比他早四年到校的张小杰老师,因为刚来不久就有幸接触了机器人课程,随后一发不可收拾,带领学生四处征战,获奖无数,如今已成为海门市机器人工作室领衔人,海门市功勋教师。这一切,正是东洲小学完善的教师发展平台所起的作用。

1997年,东洲小学开始新一轮改革

东洲小学初创时的7人

李吉林老师应邀在小学语文活动化研究论坛做讲座

而这个教师发展平台,真正追根溯源,还要说到东洲小学1996年的大变革。

教师培养的三个法宝

1997年1月,东洲小学正式被省教委命名为“江苏省实验小学”。一所郊区小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短短四年成为省级实验小学,这在整个南通市还绝无仅有。

但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东洲小学实际也和当时所有学校一样面临同样的困境。因应试制度缺陷,学生厌学愈加严重,新读书无用论抬头,而与此同时,老师下海潮也逐渐蔓延。要维持一所学校发展,首当其冲的还是教师发展。

1996年,许新海去美国考察一月归来,对学校发展开始有了明确导向,建立了初步的教师发展平台。即:成立青年教师发展中心;让所有老师卷入教育课程研发;请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来做讲座,做老师的老师。并提出了“师生苦练五年内功,再谱东小教育新篇章”的办学理念。

在东小,可能每个老教师都还记得这样两句话:只有每一个教师都练好内功,素质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只有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才是真正实施了素质教育。这些思想,与后来新教育提出的深入一线教师发展,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正是从这里,教师成长和课程发展有了紧密联系。教师培训课程,从最初的四机一幕多媒体培训,逐渐过渡到教材解读、朗诵比赛、论文写作、表演水平等多层次发展,都在一一夯实教师基本功。

而最让老师们激动的,还是名师进校园。凭着自己出色的“社会活动”能力,当时全国知名的许多老教师都被许新海一批批请进东小。其中即包括全国特级教师、情境教育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省教育学院王铁军教授、省特级教师张育新、杨秀兰、亓浦香、李庆明,南通市教育界行家陈松坡、陶家芳、丁建强等等。

名师进校园,不止是做报告,更主要的内容是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帮助老师打磨基本功,提高教研能力。也借着这个契机,东小青年教师和名师实现了师徒结对。至今20年过去,其中很多老教师每周四还会定期过来,为青年老师指导教学。

在练功过程中,学校内部还采用了“导师制”与“师傅传帮带制”两种方法辅导教师。每个人既是师傅又是徒弟,不分年龄、学历、职务高低,只看专业谁行谁做师傅。这也形成了后来学校教师共同体发展的雏形。

通过扎实开展“每日一练、每月一比”的大练内功活动,青年教师获得了显著进步。短短几年间,东洲小学即培养出了省级特级教师1名,南通市级学科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2名,教坛新秀5名,海门市级学科带头人9名,骨干教师9名,教坛新秀12名等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

2008年12月,南通市教育局在东洲小学举行了“祝禧文化语文教学展示活动”并挂牌成立了南通市第一个中青年名师工作室。这也标志着,在老名师带领下成长起来的中青年教师开始有了新的代际传承。

课程改革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

现在,新教育的课程改革已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框架,即以生命课程为基础,形成公民课程、智识课程、艺术课程为主和特色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而具体到每个学校,这种课程体系又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

在东洲小学,这个课程体系即表现为八大课程:文化语文课程、智慧数学课程、生态艺术课程、快乐体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等。

朱永新老师到东洲小学考察时,有一个感叹:新教育永远像一锅石头汤。石头汤的意思,并不是“你放点盐,他放点盐,就成了一锅美味的石头汤”。而正是因为,它深深扎根于国家课程,扎根于老师内在的专业发展,从每个老师的个性特长中生长出来的。回顾学校发展,祝禧也说:课程建设和教师发展是分不开的,课程本身只是一个跑道,而每个老师都在跑。

如上面提到的张小杰老师,他原本只做机器人社团,以带学生参加比赛为主,而随着硬件技术和软件平台普及,机器人课程也随之变成了学校的普及课程,进入课表。又如文化语文工作室的曹亚男老师,因个人喜爱吟诵,经过钻研,吟诵课程也成为文化语文课程下非常有名的子课程,而且现在还和沪江网联合,成了在线课程。再如刘宇禹老师的班级电影课程、马娟鑫老师的童诗课程、黄华老师的国学课程,实则每个课程都与老师自身的成长历程一致。正如祝禧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课程就是经验,是师生在‘跑道’中积累经验的过程。我们建设什么样的班级课程,就给了儿童什么样的班级生活。”

由此,再对应东洲小学90年代的改革探索,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以教师发展为核心进行课程建设的基因。此即所谓“三大开放”。

开放办学的方式。1996年,由政府政策支持,东洲小学牵头,海门市建立了第一个少年宫。少年宫分为幼教、小学、兴趣项目部、娱乐城等四大板块,由此打通了海门开放办学的机制,聚集了一大批优秀教师资源,合力探索从学科教育到兴趣活动等各层次的课程建设。这里可看到后来教育管理集团的雏形。

其次是开放教育。学校租用了长江水厂一片15亩的水塘和15亩的土地,建设了一个完整的综合实践课程基地,把原来课本上抽象的劳动课程变成了现实。师生在这里一起体验养殖、种植等活动,学校还根据课程实践经验,整合了原来交叉重复的课程内容,形成了学校第一本校本教材综合实践课程,并构建了“生活与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与艺术,生活与自我”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也成为全国第一本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用书。这和新教育后来提出的“聆听窗外的声音”行动内核是一致的。

再次就是开放课堂。

一方面开放课堂的物理空间。原来存在于课堂之外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手段统统都被请进教室。教室成为孩子们作品的展览室,所有孩子的作品都可以在教室里找到;教室也成为老师的办公室,实现了师生教育生活的零距离接触;同时教室也是阅览室,图书馆的书籍通过漂流活动逐渐汇聚到每个教室;教室也成了孩子们的操作间,原来分属于不同器材室的实验仪器、体育器材都被安放在教室里。“教室资源丰富了,生活的味道就有了。”物理空间开放的同时,还有心灵空间的开放,教室课桌椅也由原来的秧田式变成了半圆形、星点式等等,实现了小组合作,让孩子和老师能平等交流;评价语言也被整合,忌讳使用不文明的粗暴的教学语言。这可看成是新教育完美教室的雏形。

另一方面是信息空间的开放。原来统一的课堂时间,也由40分钟变成了35分钟,在全国首创了大课间活动。语文的一篇带多篇,数学的一题带多题,再到后来的整本书阅读,凡是适合儿童阅读的都是教材,都成为课堂教学内容,打破了统一教材的垄断性。

正因这些前期实践的充实,当2003年朱永新老师在海门做报告,第一次系统阐释新教育理想“让师生共同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时,祝禧和东洲小学的老师们才有了一种特别的感应。

而随着2005年许新海担任海门教育局长后,其十年探索的新生活教育理念也最终与新教育理念不断融合,变成新教育十大行动四大改变,形成了今日新教育实验区域推广的大体样貌。

猜你喜欢
新海东洲学校
江苏新海发电有限公司
生产实习课教案
猫鼠会谈
新成员来了
东洲曲
新海丰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新海归
学校推介
家乡的东洲公园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