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国之路
——美、日两国农村教育发展过程及启示

2016-09-22 09:00编辑王贞贞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6年7期
关键词:日本农村学校

编辑 王贞贞



他国之路
——美、日两国农村教育发展过程及启示

编辑 王贞贞

新世纪伊始,我国为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拥有相对均等的教育权利,举全国之力开始大规模撤并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但这一举措的弊端在若干年后的今天开始显露。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早发型现代化国家的美国和日本,其类似的历史经验也许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在美国怀俄明州白雪覆盖的拉勒米山区,坐落着一所公立小学,该校只有一名女教师罗杰斯和一名七年级的学生乔伊。罗杰斯女士和她的丈夫住在一辆拖车式活动屋子里,屋外一辆相连的拖车式活动房屋则是教室。罗杰斯女士有教师执照,每年工资是25720美元。乔伊必须和其他学生一样通过标准考试。

在日本神奈川县一个群山环抱的小村庄里,有一所学校被称作“日本最小小学”,这里每个年级只有一名学生。这所学校已经有142年的历史了,在1945年最鼎盛的时期,曾有超过250名学生入学。由香里女士在来到这里当校长的第一周里,就轻易地记住了每个孩子的名字。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各国教育发展中必然面临的课题,在城镇化背景下,人口向城市迁移,农村学龄儿童锐减,曾作为自然形态而长期存在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纷纷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等口号的裹挟中大规模走向合并之路。

然而在这样的大势下,即便发达如美、日两国,其偏远地区小规模学校的消息也依然偶尔见诸报道,成为令民众关切政府头疼的话题。事实上,梳理两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实证和理论研究,我们发现,农村小规模学校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但其存在和发展有其现实需求。与其考虑把所有的孩子不论远近都赶进同一所学校,我们不如更多地思考,如何在现实层面积极借鉴他国经验,变弊为利,为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

神奈川县相模原市立青根小学只有六名学生,被称为“日本最小小学”

【总体发展】

美国:“合久必分”

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经济飞速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增速的缓慢或负增长,农村学校规模偏小成为农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差异,两国面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不同。

事实上,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就开始了“农村学校合并运动”。19世纪中期的南北战争为美国经济腾飞打下坚实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交织,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对人才提出了迫切要求,而美国传统的“一师一室”小规模学校严重掣肘美国的人才培养。1880年,马萨诸塞州决定取消“一师一室”式学校,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拉开了历史序幕,至今已经走过了130余年的历史,成为了20世纪至今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并在二战后至六十年代末形成高潮。

然而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的放缓,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诱发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小规模学校运动。从2000年开始,美国进入小规模学校复兴阶段,2002年美国政府开始实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更是支持和保障了小规模学校的发展。

日本:立法优先

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始于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的《学制》,政府积极致力于学校教育的普及,取得入学率急剧上升的显著成效。但从日本当时的教育现状来看,政府在普及偏僻地区教育对策方面几乎无所作为。

二战结束后,战败的日本实施了全面的战后教育改革,1948年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然而偏僻地区教育状况与政府提倡的“教育机会均等”却依然相距甚远。偏僻地区居民与教师自行创建学校,希望得到国家支持。

1952年,偏僻地区教师借举办第一次全国性复式教学教育研究大会之机,成立了以解决偏僻地区教育研究活动为目的的“全国偏僻地区教育研究联盟”,该联盟由来自全国偏僻地区的两千多名教师组成。联盟成立后第二年,又成立了以当时北海道知事为中心的官方性质的“全国偏僻地区教育振兴促进会”,该促进会以制定《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和扩充国家辅助制度为目的而开展全国性的教育运动。在两大联盟的努力与周旋下,文部省也参与其中并积极推进振兴法的制定。1953年5月向国会提交方案,1954年《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得以公布实施。振兴偏僻地区教育也成为日本政府的一项重要国策。

这一法律及后续的相关法律法规为日本政府实施偏僻地区教育振兴计划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偏僻地区教育的发展。然而,随着7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以后,日本城乡间的人口移动出现常态化,老年人被留在农村地区,拥有学龄儿童的家庭数量迅速减少。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全国出生率持续下降的影响,农村小规模学校问题越来越明显。在这种背景下,即便是拥有根据《偏远地区教育振兴法》所规定的特别措施,在学生数量很少的农村学校,如何确保教育质量依然成了棘手的问题。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各个州就陆续制定了有关农村儿童上学的交通法令,给学生上学路程远的学校配备校车是政府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提供的免费配套服务之一

【理论与实践】

关于农村教育规模与利弊的研究主要是在美国。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带来了诸多弊端。

首先:农村小规模学校进行合并不利于农村社区的生存与发展。农村学校除了承担着基本的教育功能外,还充任着文化中心的角色,“终止了农村小规模学校也就终止了农村社区”;其次,合并学校后的直接问题就是学生需要长时间坐校车上学,由此带来学生成绩的下降和身体健康的隐患。

相反,美国国内大量的研究表明:小规模学校比大规模学校的出勤率更高,教学更人性化,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日本在解决农村学校教学问题上有诸多可借鉴之处,一个最重要的实践就是采用“复式学级教学法”。1947年颁布的《学校教育法》第一章中规定了复式教学班的构成标准:“在小学,包括一年级学生在内的两个连续年级的学生数少于8人,或者不包括一年级学生在内的两个连续年级的学生数少于16人时(由于一年级作为学生接受学校教育起始阶段的特殊性,所以人数限额较低),这样的年级就会被规定为实施复式教学的年级。根据这样的标准,政府会分配一位老师到两个年级进行教学任务。”日本农村教育的研究者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将小规模学校变弊为利,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和领袖意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立法与措施】

当前,美、日两国对农村教育影响最大的两部法律分别是美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和日本《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对教师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规定了公立学校教师质量,因此,一大批农村教师因为无法满足要求而遭到清退,这加剧了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的状况;但另一方面,根据法案,政府在财政投入时会给予特殊的资金补助,对在偏远农村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提高工资待遇、发放奖金、提供安家补助、住房贷款、免费住房及减免税收等。

《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明确了国家、都、道、府、县以及市、叮、村在振兴偏僻地区教育中所承担的责任和必须采取的措施。

猜你喜欢
日本农村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日本元旦是新年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学校推介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