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破”,才能“立”

2016-09-21 11:58程建华
考试周刊 2016年69期
关键词:课标整合途径

程建华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打破传统固定的学科框架体系,使学生主体性越发凸显出来。学生的预习、展示、反馈活动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并对教材内容取舍,有的放矢地完成教学活动,避免完全以教材为核心而忽视实际教学情况。

关键词: 教材 课标 方法 途径 整合

2011年6月12日,江苏省教育厅“五严禁令”的颁布和实施,使原本充裕的课时量进一步精简。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合理高效地安排好每节课。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式地“教”教材,那教学将会背离思想品德学科的本质。客观的社会大背景和学生的主观身心特点都反映出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细打磨”的必要性。

对教材内容的思考、整合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基本环节。整合教材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与加深理解,并形成相应技能和技巧,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它不是简单的删减或叠加,而是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前提下对所学内容宏观的理解与把握,既需要教师个体的努力实践,又离不开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探讨,尤其团队集体备课上更需要合作,因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必将有利于推动学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提高。

以笔者经历的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中的四框教学为例:

传统教学模式思维下的授课,是按照框题顺序依次授课的,教材内容是固定的,教学方式以讲授法和情景体验法为主,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课时数是6至8课时,这样的课时数量自然能清晰地说清各框、各目、各段落的知识,教学建议上又能拓展许多课外知识、学生活动和典型案例解读。这样的教学模式知识跨度小,符合学生以往的学习习惯;教师有大量时间备教学资源,但有“照本宣科”的意思。

整合教材内容思维下的授课,最大优势在于既从整体上解读重难点、符合考试评价,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系统培养和培育。用整合思维处理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首先要“吃透”教材。笔者的课时安排是这样的:第一二课时:重点完成四框基本知识的梳理,以一定知识内在联系为纽带,将看似分散的四框知识有机整合起来;第三四课时:一是查漏补缺,查找知识的盲点和遗漏点,二是集中讲评练习。

整合教材内容实践的反思。要顺利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必须思考几个问题:教师要研究“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还要考虑如何在相对较少的时间里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有的放矢地完成教学活动,并且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不受影响。具体如下:

一、整合好教材的前提首先是读懂教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有多么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读懂教材比较容易忽视,殊不知它是“用”好教材的前提。读懂不仅指理解某单元某框题的课文内容,而且是在理解某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住课文内容内在的逻辑联系及由此体现出的教学目的。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做到“用”教材时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二、整合好教材的基本保证是课标和教材有机结合。

新课程的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对课标的理解即把它看做学生学习应达到的目的,同时把它看做学科最基本的要素。过于强调课标,则造成教学过于单一,太“高大上”,也“不接地气”;过于强调教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受到束缚,不利于学生发展。教学时把课标和教材有机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三、整合好教材的关键是善于重组教材内容。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课改后新编的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做到去繁就简,加入很多适合学生发展的新内容。要做到“用”好教材就要善于重组教材内容。整合教材就是在教材原有内容上加以丰富拓展或压缩。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保证学生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为学生节省学习时间而对一些内容进行压缩,为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对一些知识进行拓展。

四、整合好教材的重要途径是恰当适中的教学方式。

兴趣化和生活化是教学中必须牢抓的两个“催化剂”。兴趣是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让学生不仅有以往课上那种“听的享受”,还会体验到“做的欢乐”,从而让学生对教学有所期待,提升学科魅力。生活化是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日益发展的身心状态,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要有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积极主动地、灵活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使标准和教材成为支持教学的课程资源,而不是束缚教学的绳索。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感受到一些来自操作上的困惑与不足。最明显的莫过于整合教材内容这一模式给备课带来难度。因为整合教材内容是从全局整体上把握教材、教学和课时,所以要求教师打破常规,即“破”,不仅要对现有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更重要的是要对教材有整体解读的实际行动,再加上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科活动的开展和组合,给教学带来了很多新任务和新难度。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努力探索与实践,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促成教师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从而快速成长为成熟型、思考型、创新型教师。

猜你喜欢
课标整合途径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