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刚
(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
20世纪70年代以来都江堰工程研究综述*
陈刚
(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190)
都江堰工程是我国在用大型古代水利工程代表,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对近几十年来都江堰工程研究工作进行总结,以至于都江堰工程研究存在研究角度重合,研究结论重复等问题,所以现阶段急需对都江堰工程研究进行总结归纳.笔者在总结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术文献和著作的基础上,理清了都江堰工程研究线路和各阶段研究成果.这对于都江堰工程的后续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都江堰工程;创建维护;应用管理;工程认知;遗产保护
都江堰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我国在用大型古代水利工程代表.该水利工程初建于公元前256年,由秦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是世界最早、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2000年,都江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古老水利工程,我国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对近几十年来都江堰工程研究工作进行总结,以至于都江堰工程研究存在研究角度重合,研究结论重复等问题,所以现阶段急需对都江堰工程研究进行总结归纳.笔者根据研究者不同的研究角度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都江堰工程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关于都江堰工程建造与维护的历史研究起步很早,主要解决了都江堰工程创建时间与主持修建人物、修建方法,以及都江堰历史维护方法、相关人物和工程材料改革等问题.
1.1工程创建历史研究
我国学者对都江堰工程创建史研究起步很早.1975年,谢忠梁[1]通过对比《风俗通》和《华阳国志·蜀志》对李冰主持都江堰工程的年代进行分析,认为秦昭襄王后期李冰开始主持修建都江堰.且在分析《华阳国志·蜀志》对都江堰的记载中,认为杜宇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参与了都江堰雏形的兴建.1978年,谢忠梁[2]通过梳理,列举了从战国至明代《华阳国志·蜀志》、《汉旧仪》、《史记·秦始皇本纪》、《水经注·漾水篇》等11条史料,以之推测在不使用铁制工具的情况下,使用“烧石开山”的方法可以开凿出宝瓶口.作者认为宝瓶口是用火烧石,然后浇水开凿而成.1978年,喻权域[3]通过分析《尚书·禹贡》对岷江被分成两条河的记载,又依据该书成书于李冰生活年代以前而认为宝瓶口和沱江是李冰之前开凿的,作者进一步分析《水经注》记载“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指出都江堰宝瓶口是开明时期劳动人民所建.这一阶段,关于都江堰创建时间和主持人物不同研究者之间是存在争议的.1983年,“都江堰兴建史学术讨论会”于四川灌县召开,吴金钟[4]总结了这次会议论文,这是对前一阶段都江堰兴建史研究的总结.文章肯定了都江堰创建史研究的意义,确定了都江堰兴建时间是公元前256年,兴建者是李冰,指出《史记》等文献中记载的“沫水”不是指具体某一条河,而是指洪水,肯定了鳖灵在蜀早期的治水活动.同时,作者对都江堰创建史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1992年,郭声波[5]在前人研究上,开始注重从长时间跨度上来分析都江堰工程的兴建,肯定了前人关于李冰是都江堰工程的初建者的结论,同时指出历史上还有很多有识之士参与了都江堰工程的兴建和完善.作者探究了鱼嘴、飞沙堰的变迁,分析了吉当普用巨石、铁块对鱼嘴工程的修缮,开始关注建筑材料的演变.其后,谭徐明等对都江堰建筑材料的研究作了补充和完善.2009年,谭徐明[6]在《都江堰史》一书中对竹笼、杩槎、干砌卵石、羊圈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和介绍.2013年,王昇[7]对战国以来都江堰鱼嘴建筑材料的变迁进行了研究,指出都江堰鱼嘴建筑材料经过战国至唐宋时期的竹笼卵石、元明时期竹笼卵石和铁的更替,清代至民国初期的条石结构,民国中期以来的水泥的变化.
1.2工程维护历史研究
随着都江堰工程创建历史研究的开展,都江堰工程维护历史研究也在同步进行.1976年,唐光沛[8]介绍了清代都江堰工程重建背景、过程,初步研究了都江堰工程维护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岁修.指出岁修的三项重要内容:杩槎截流、深涛滩;低作堰、逢正抽心;逢弯取直.后续十几年的研究中,提及都江堰工程维护都是联系都江堰治水人物进行的分析,重点是在人物研究,而不是工程维护.如,1994年,闫培志[9]等介绍了清朝强望泰在主持岁修工作中非常注意对六字诀等治水方法的遵守;2000年,鲁子健[10]对丁宝桢主持大修都江堰工程的经过进行了介绍,并对丁宝桢主持大修都江堰工程进行了评价.随着对历史文献的进一步挖掘和都江堰考古工作的推进,都江堰工程维护研究有了很大进展.2002年,周九香[11]通过分析《明清档案》中1799年的一篇奏章,阐述了清朝一次具体岁修活动中岁修状况、经费开支、审计情况和报销过程.2008年,邹红礼[12]通过研究都江堰相关石刻碑铭,分析了岁修在整个都江堰运行中的作用,指出了正是通过岁修,使这一排灌工程的自然环境、基本结构能够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从而保证其基本功能可以持续正常发挥.2012年,冯广宏[13]对2005年出土的北江堋碑上的内容进行了注释,还原了汉末官吏主持都江堰工程岁修的过程.这补充了汉末都江堰工程维护历史.
伴随着都江堰工程的应用,都江堰灌区产生了独特的水文化和灌区管理方式,都江堰工程应用与管理的历史研究,主要解决了都江堰工程灌区水神崇拜原因和影响、放水仪式起源和意义以及灌区管理组织方式,水费及水利纷争,水政管理等问题.
2.1都江堰灌区水文化
都江堰地区水文化是伴随治水活动而发展起来的特色文化.2007年,李华强[14]根据历史地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科的一般规律,对岷江地区的地理特点、族群分布、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历史典籍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介绍和分析了广泛存在于都江堰地区的以水神崇拜为代表的水文化现象.文章重点分析了都江堰地区水神崇拜产生原因是管理者凝聚团体的需要.2008年,谭徐明[15]在介绍都江堰水神崇拜起源,嬗变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都江堰水神崇拜带来的社会影响,指出都江堰水神崇拜一方面虽然给用水户带来负担,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用水户和管理者的交流.2012年,王世伟[16]等从放水仪式的起源与现行仪式、仪式的自然生态联系、历史上的官方仪式、仪式现有文化景观身份的叠加等方面对都江堰放水仪式进行了研究,指出放水仪式对成都平原发展的重要意义.
2.2都江堰灌区管理
1997年,李可可[17]最早开始了都江堰灌区研究,她介绍了都江堰灌区历史上农户自行管理灌溉工程的机构组织、经费来源与使用、管理细则,以及我国其他地区灌区实现经济自立的经验.指出在此基础上实现灌区独立运营,但水费不应过高等对当时灌区管理的指导意义.2000年,邓涌涌[18]从工程维修、水费来源、水费管理、水费演变等方面对历史上都江堰的水费进行探讨,并得出水费应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启示.2005年,谢继华[19]研究了民国时期都江堰灌区水费及水利纷争.可以看出从李可可到谢继华的研究,研究角度越来越具体.2007年,旷良波[20]等介绍了历史上都江堰的水政管理形式,具体为水政法规、训导格言、准则程式、民堰管理、监督处罚.
都江堰灌区管理研究的水利组织,制度,水利纷争实际上是水利社会学研究基础,而现阶段都江堰水利社会学研究成果缺乏,可以是以后学者研究重点 .
都江堰以工程结构完善和各建筑物配合巧妙蜚声中外.渠首工程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渠首工程结构示意图
都江堰渠首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百丈堤、金刚堤、人字堤等.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是渠首工程三大建筑物.
关于都江堰工程的认知研究,一类是对都江堰工程运行原理的研究,一类是从工程哲学的角度对都江堰进行的研究.
3.1运行原理研究
在都江堰创建史研究的同一阶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运行原理探究也在进行.1981年,徐慕菊[21]根据现代水文观测查料及近年天然河道实测卵石推移量和断面冲淤变化,以及河工模型实验结果,对都江堰河道泥沙运动规律及都江堰各个工程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探讨.具体是探究了河道比降影响流速,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者绝对高程相互作用,从而影响鱼嘴“四六分水”,简单介绍了飞沙堰利用弯道环流排沙.系统科学的引入中国,催生了从系统科学角度研究都江堰工程运行原理热潮.1985年,范文涛[22]等在介绍都江堰工程布局的基础上,引入系统科学整定值和分级控制概念,分析了都江堰工程运行原理,提出了都江堰工程改善意见,如内江修建节制闸等.1990年,张芳[23]分析了系统科学思想在都江堰工程目标规划,结构安排,维护管理方面的体现,正是都江堰工程系统各元素之间及与整体之间有机协调,系统在人为控制下按着预定目标运动变化,都江堰工程才能长久运行.1991年,胡振鹏[24]解读已经成型的都江堰工程主体,阐释其中反映的现代系统科学理论,也论述此工程是符合系统科学可实现自组织、自反馈完善的成功实践案例,论证充分可信,论据合理,对现代工程具有启示意义.相对前几篇文章来说,在分水排沙这一点上,价值更大,展开具体比较和叙述,说明相互关系,可以做史学史时空定位.后面一段时间,都江堰工程运行原理研究并无实质突破.2008年,刘玉泉[25]等将流体力学原理和公式引入都江堰分水排沙的计算分析中,是对都江堰工程运行原理研究的创新和发展.但文章标题是“浅谈都江堰工程中流体力学原理的运用”,这会让人误以为是李冰运用水力学原理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而流体力学原理是近代才形成的一门学科,古人对流体力学并不了解,他们修建都江堰工程利用的是经验积累.
3.2工程哲学研究
我国学者将工程哲学引入都江堰研究开始于1982年,熊达成[26]介绍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辨证施治”,“分而治之”等哲学思想在都江堰工程创建和运行中的体现.其后的一段时间,虽然关于都江堰的工程哲学有新文章出现,但研究没有新进展.1999年,汪富泉[27]等论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所蕴含的丰富的系统辩证学内涵:整体优化原理、目的性原理、分解协调原理、自组织控制原理和协同原理.作者虽有意突出系统辩证学在都江堰工程中的体现,但更多的是展示了都江堰运行原理.2004年,赵敏[28]在《试论都江堰的哲学内涵与文化底蕴》中指出都江堰工程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2010年,邓仁[29]则从工程伦理的角度对都江堰进行了研究.至此,都江堰工程哲学的研究又引入了工程伦理这一新的研究角度.
2000年,都江堰和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自此,都江堰的研究开始更加注重保护与发展.
2000年,李映发[30]基于都江堰和青城山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背景,明确了都江堰的定位是水利工程遗址,也是正在运行的水利工程,指出都江堰需要保护古堰基本格局,设施和思想.从历史事实来看都江堰工程是在保护中求发展,基于此,对都江堰工程的管理提出“一堰两制”,即水利工程管理和文化遗产管理同时进行.2002年,李映发[31]再次强调都江堰文化遗产保护要注重都江堰是现行水利工程事实,建议暂缓设立“遗产管理机构”,暂缓出台无视都江堰遗产独特性的法律,颁发加强遗产管理公告,明确指出如果建立了遗产管理机构,都江堰管理局仍全权负责依法实施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专业技术管理.这篇文章相比前面的文章,对都江堰保护与发展的建议的分析更加具体.
随着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上游修建杨柳湖水库工作的开展,都江堰保护与发展关于这个问题在后面一年多时间进行了很多研究.2003年,温成拙[32]从保护都江堰文化遗产和都江堰工程正常运行出发,阐述了修建杨柳湖水库的必要性.具体是外江闸破坏了都江堰无坝引水完整性,改变了水流状态,造成鱼嘴破坏,从根本上解决成都平原防洪问题,发挥紫坪铺水电站效益等.同年,李映发[33]在此基础上,承认了兴建杨柳湖水库的必要性,同时指出杨柳湖水库选址和建设必须考虑“公约”要求,同意设计部门提出的在鱼嘴上游1310米修建水库,建议建设中加以修饰以使整个工程和都江堰水利工程融为一体.2004年,吴平勇[34]指出都江堰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水利工程本身,而是其传承千年的科学治水思想和水文化.因此,对都江堰的保护并不是要把工程固化下来,而是要保护其巨大的文化价值.目前都江堰还存在着水资源不足、工程老化及管理不完善三大问题,修建紫坪铺和杨柳湖工程可更加有效地促进整个工程效益的发挥.最终由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修建杨柳湖水库的计划没有实施.现在来看,这些研究更多的是代表了水利部门的利益,通过杨柳湖水库是否兴建这件事情也对都江堰文化遗产的认知研究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2012年,随着国内水利史研究重要结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开始注重水利文化遗产的研究,万金红、谭徐明[35]等专家就规划和设计了都江堰博物馆来对都江堰工程和文化进行更好的保护.同年,谭徐明[36]从专业角度定义了水文化内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2013年,曹玲玲[37]将都江堰作为水利遗产进行了研究,研究了都江堰的价值,探讨了都江堰水利遗产组成,并通过分析历代岁修和管理提出了对都江堰的保护与发展建议.2014年,蒋永志、黄莉[38]主编的《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一书中,指出要将涉及都江堰工程的望娘滩传说以及都江堰古法截流等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将都江堰文化遗产的保护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继2006年都江堰放水节被评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对都江堰文化遗产更深层次的认知和保护.
都江堰早期的保护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杨柳湖水库修建与都江堰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我国学者开始以一个更加全面的角度去看待都江堰水利遗产,如开始关注都江堰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但都江堰水利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工作研究时间短,而且涉及学科交叉,还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开展,相信也会取得更多新的成果.希望当今的学者研究都江堰工程时不要再过于关注杩槎、竹笼等,而应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都江堰工程的保护和发展的研究上.同时在看待和研究都江堰文化遗产时,既要注重都江堰的有形文化遗产部分,又要注重都江堰的无形文化遗产部分.
笔者通过梳理都江堰已有研究成果,发现我国学者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研究经历了以都江堰史学研究和都江堰工程认知研究的“就历史谈历史,就工程谈工程”到对都江堰灌区和都江堰水文化研究所体现的“引进社会学科和文化视野对都江堰工程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再到都江堰保护和利用研究时体现的“评上世界文化遗产以后的保护和发展研究”这么一个研究过程.这理清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研究的主线,可以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看到引进社会学科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交叉研究和都江堰水利工程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可以研究的角度较多,希望以后的学者可以在这两方面有更多的研究成果.
[1]谢忠梁.关于都江堰历史的两个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3).
[2]谢忠梁.都江堰宝瓶口主要是用什么方法凿成的[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1).
[3]喻权域.宝瓶口和沱江是李冰之前开凿的[J].历史研究,1978(1).
[4]吴金钟.都江堰兴建史学术讨论会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1984(1).
[5]郭声波.都江堰水利工程技术的历史演进[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4).
[6]谭徐明.都江堰史[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7]王昇,惠富平.都江堰内外江分水鱼嘴工程变迁考述[J].古今农业,2013(3).
[8]唐光沛.清代都江堰的重建 [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6(3).
[9]闫培志,易文光,董玉燕.清代杰出的水利专家——强望泰[J]. 水利天地,1994(1).
[10]鲁子健.丁宝桢治理都江堰[C]∥丁宝桢诞辰18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2000.
[11]周九香.都江堰1798年度岁修核销报告[J]. 四川水利,2002(5).
[12]邹礼洪.“岁修”在都江堰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J].地方文化研究,2008(00):59-65.
[13]冯广宏.北江堋碑释文证都江堰史[J]. 蜀学,2011(00).
[14]李华强.从人类学角度看都江堰地区水文化建设[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7.
[15]谭徐明.古代区域水神崇拜及其社会学价值——以都江堰水利区为例[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6]王世伟,王友福.都江堰清明祭祀放水仪式解析 [J]. 农业考古,2012(3).
[17]李可可.古代农户自主管理灌溉工程的经验与启示 [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农村水利与小水电,1997(2).
[18]邓涌涌.历史上都江堰灌区的水费 [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0(8).
[19]谢继华.民国时期都江堰灌区水费及水利纷争研究 [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0]旷良波,李芹.历史上都江堰的水政管理 [J].文史杂志,2007(4).
[21]徐慕菊.都江堰的泥沙 [J] .泥沙研究,1981(1).
[22]范文涛,汪咬元,王先甲,等.从系统科学原理看都江堰渠首工程 [J]. 自然杂志,1985(12).
[23]张芳.古代大型的系统工程——都江堰 [J]. 古今农业,2000(2).
[24]胡振鹏.都江堰工程分水排沙的系统科学原理初探 [J].江西工业大学学报,1991, 13 (2).
[25]刘玉泉,朱克勤.浅谈都江堰工程中流体力学原理的运用 [J]. 力学与实践,2008(3).
[26]熊达成.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的辩证法 [J].大自然探索,1982(1).
[27]汪富泉,李后强,丁晶,等.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系统辩证原理 [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9, 7(1).
[28]赵敏.试论都江堰的哲学内涵与文化底蕴 [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6(3).
[29]邓仁.都江堰与水利工程伦理[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 26(4).
[30]李映发.科学地保护和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J].中国水利,2000(2).
[31]李映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应充分考虑都江堰工程的独特性[J].四川水利,2002(1).
[32]温成拙.修建杨柳湖水库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J].四川水利,2003(3).
[33]李映发.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修建杨柳湖对都江堰文化遗产影响的对策[J].四川水利,2003(6).
[34]吴平勇.都江堰发展与保护的若干问题 [J].中国水利,2004(18).
[35]万金红,谭徐明,邓俊,等.基于泛博物馆理念下的城市水博物馆设计——以都江堰博物馆规划设计为例 [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学报,2012(3).
[36]谭徐明.水文化遗产的定义、特点、类型与价值阐释[J]. 中国水利,2012(21).
[37]曹玲玲.作为水利遗产的都江堰研究 [D].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13.
[38]蒋永志、黄莉.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黄祖宾]
[责任校对苏琴]
A Summary about Studies of Dujiangyan Water Conservancy Since 1970s
CHEN Gang
(InstitutefortheHistoryofNaturalScience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90,China)
Dujiangyan water conservancy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ancient and larg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in China which is still used. But until now, there are not scholars to do summary about studies of it, so studies of Dujiangyan water conservancy have problems, such as angle overlap and conclusion repeated. We must do the summary about studies of Dujiangyan water conservancy as so as possible. The author based on the academic literature and writing, clarifying studies Dujiangyan project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research route and research results. It will be useful to the studies of Dujiangyan water conservancy in the future.
Dujiangyan water conservancy; create and maintenance; application and management; understanding of project; heritage protection
2015-10-10.
陈刚(1989-),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技术史.
TV61
A
1673-8462(2016)02-00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