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良
摘 要: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与学术的联系是松散的,教师往往只是完成学校交给他的教学任务,这样做是不够的,高校老师应该将他的教学与学术活动结合起来。作者在多年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一个将学术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让教学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平台,促进自己从事更广、更深的学术研究,同时让自己的教学活动有独到的见解,而不是机械地照搬课本上的内容,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做一个教学上优秀、学术上有成就的合格的高校教师。
关键词: 英美文学 教学方法 多媒体
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按照学校指定的教材从事教学工作。每次上课前认真备课,为第二天教学做相应的课件。以后,上同样的课程时,讲解的还是原来的教材,讲以前讲过的内容,所谓流水的学生,铁打的教学。最多在原来教案的基础上,增加或修改一部分教学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的教学方法越来越熟练,学生也越来越欢迎这位老师流畅的教学,他为学生提供了优秀的教学服务。但这种纯教学式的教学只是满足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对于老师个人的学术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作为一个高校老师,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他还有相当程度的学术研究工作。他不仅是一个课堂上的教师,同时应该是他的研究领域的学术权威,承担着他所从事的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研究。作为一个高校教师,他不仅仅是学生某个专业的引入者,同时是他所从事的学术方面的学术思想的研究者与创造者。如何利用课堂这个平台,把他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的各种学术观点、思想、方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最好的学术成就,使他们更好地成长为未来学术思想的创造者,应该是摆在每一个具有学术雄心的老师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要使学术论文的数量更多,质量更高,除了高校教师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孜孜不倦地写学术论文外,还需要他们花大量时间来增强论文的传播性,从而使未来的论文创造者更快更多的出现,使国家核心创新系统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学术与教学是一个工作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高校教师要善于将自己的学术与教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做到教学相长,使教学工作与学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将老师的学术研究渗透到教学中,同时将教学活动作为教师学术研究的一部分,实现教学中有学术、学术的成就体现在教学之中的良好循环。要做到这点,作为一个高校老师,他要善于将学术思维方式和研究规范融入教学过程中,使高校教学具有学术研究与探索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启发探讨,使教学工作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方面,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只有克服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的现象,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双方的相互促进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①。
我在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努力探索将学术与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增加一些学术性的教学内容,或者以学术研究为依托从事教学活动。所谓学术性内容,是指凝聚着复杂智力活动的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②。这些知识既包括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已经得到定论的高深的、专门化的高度抽象化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包括那些尚还处于争议阶段的尚未得到定论的各种学术观点及相当一部分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既包括对某一学术领域的知识体系的历史变革的阐述,又包括对该学术领域发展现状及前沿动态,以及该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介绍。一个高校教师不仅应该教授学生某个学科最基础的知识,同时应该向他的学生介绍他所教授的领域的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学生在学完他的课程以后,不仅应该了解该学科的基本概况,同时能够了解该学科的国内外(至少是国内)的最新发展水平,学习结束以后,学生可以在一个很高的起点开始进行学术研究,而不需要重复前人从事过的学术劳动,白白地浪费时间与精力。一个好的高校老师教学活动应该与他的学术研究处在同步状态,也就是说,他的教学活动要不断地反映他自己所从事的最新的学术研究轨迹。学术型的教学活动一般应该包括理解、鉴别和扩展三个步骤。所谓理解,就是为学生提供从事学术研究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为学生从事学术研究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第二步工作是鉴别。现在处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每一个领域都有数量繁多的学术论文,老师要在其中选择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学术论文或学术材料,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兴趣的教学素材。最后一项工作是扩展。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只是简单地传授别人或自己的学术成果,同时要将他人的学术与自己学术研究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将学术与教学工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我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轻易不去重复以前的教学内容。今年的教学内容与去年讲的内容应该有所不同,至少有所更新,否则自己的知识就会处在停滞状态,不进则退,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一个不从事研究的老师,知识很快就会退化,跟不上不断变化中的知识发展。回顾自己这几年的教学过程,自己对所从事的英美文学研究不断地由浅显向高深发展,由原来对自己的专业的浅层次的了解不断地向较多、较宽、较深层次发展。我在教授《小说欣赏基础》课时,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由叶华新和王新球编写的《英语短篇小说导读》一书,这套教材分别从结构与流派两大部分,从基础向学术发展。第一部分介绍小说的各个要素,如情节、人物、场景、主题等,学生可以从小说要素的各个方面了解小说作品的构成,第二部分介绍现当代各主要文学批评流派。在每个小说要素或文学批评的流派的介绍以后,该教材都有一篇作品,随后会针对该作品提出的一些与某个要素或流派相关的问题,要求学习者在熟悉每一章节的基本概念与对所选作品认真阅读的基督上,对教材中给出的问题写出自己的研究与思考。上课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某个小说要素与文学批评流派,与学生一起讨论所选的短篇小说,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小说后面的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在这些思考的的基础上写出一篇小论文,同时对学术的论文写作有自己的格式要求,让学生在学习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了解学术工作的各个方面的要求。在《文学理论》课上,我开始时采用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的由张道映著的《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该书作者从作者系统、作品系统、读者系统、文化—社会系统、后现代系统几个方面把现当代文学理论系统地介绍了一遍。在对整个现代当代的文学思想有了一个系统了解以后,开始借用一些学术期刊上的学术论文给学生作专题学术讲座,把发表在国内优秀文学评论杂志上的最新论文直接介绍给学生,或与学生一起学习最新出版的英文版的学术书籍中的文章。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如何把教学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如在《圣经与西方文化》一课中,我把教学与作业结合起来,在讲授《撒母耳记上》时,我会就两到几个章节给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既是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总结,又是一篇学术研究的一个基础。如在学习《撒母耳记上》时,我给出作业“大卫对扫罗与拿八的不同态度看圣经中的复仇主题”,通过作业这种形式,让学生认真听课,同时要认真阅读原文,在此基础上,写出一篇具有自己的思考的文章,对圣经写作的特点有了自己的认识。在上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时,我让学生在阅读小说的基础上就该小说中所反映出的财富、爱情及种族仇恨等方面的问题分别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样学习的好处是学生不是被动地学习老师指定的材料,而是带着任务去阅读,更能发现小说中所体现的思想及作者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这种学术性的教学过程会给自己的学术研究提供许多灵感,如在教学美国作家赛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时,我发现其中的反成长小说的写作特点,在阅读圣经的写作方法的文章中,我联想到戈尔丁小说《蝇王》中的场景模式等。但这种教学要求老师付出巨大的劳动,要是一个教师只是完成课本上的教学,他也许在教学的前一二年比较辛苦,在以后的教学中,他几乎成了一个不用动脑子的体力劳动者,而要成为一个学术型的老师,他必须付出无数倍的努力,要大量地阅读最新的学术成果,同时,要把这些研究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话语用在课堂上。另外,学术论文的写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篇论文的完成要经历阅读、分析、笔记、找到灵感、整理笔记、写成文章、投稿等许多环节,但对于一个有志向的老师来说,这一切的辛苦都是有价值的,所谓一分劳动一会收获就是这个道理。
这种学术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我的学术研究有很大的帮助,近几年来我完成并发表了不少论文,其中有弗洛斯特诗歌的现代主义特色研究,发表在《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了不起的盖茨比》欲望叙事的后现代审视,发表在《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从身体美学看迟子建的《逆行精灵》的生态意味(《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约瑟成长叙事中的关联性研究(《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雨中猫》的对照艺术及身份寻求(《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五期),毕飞宇小说《玉米》中的权力人物与权力话语(《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A.E.罗宾生诗歌的戏剧性表现手段分析(《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4第5期),《蝇王》中的场景模式分析(《中州大学学报》编辑部2014年6期)。
这些学术性成果的取得与我的学术性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做学术研究与教学相互促进,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效果。让教学成为我学术研究的一个平台,促进自己从事更广、更深的学术研究,同时让自己的教学活动本身有自己的独到的看见,而不是机械地照搬课本上的内容,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做一个教学上优秀、学术上有成就的合格的高校教师。
注释:
①王正新.从学术论文价值分析的视角看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煤炭高等教育,2006(3):78.
②李硕豪.论教学的学术水平[J].煤炭高等教育,1998(1):57.
③印层层.高职高专英美文学教堂中的多媒体的应用[J].中国科学信息,2008(1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