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草坪建植观念之形成及其全球传播(下):亚非等地的接受与发展

2016-09-20 05:10刘亦师
风景园林 2016年3期
关键词:草坪公园

刘亦师

西方草坪建植观念之形成及其全球传播(下):亚非等地的接受与发展

刘亦师

19世纪以后草坪已成为西欧城乡景观的重要部分,并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被迅速传播到非西方世界,在各地经历了不同的接受和发展历程,并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意义。本文论述草坪作为西方城市近代性的象征被引入北非、南亚和东亚,及其迅速改变城市景观特征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历史过程,在3个层面上讨论草坪在这些非西方地区的发展:以公园为代表的公共空间,以机关的园区和周边环境为代表的半公共空间,以及以私人住宅为代表的私有空间,比较东、西方草坪建植观念和实践的异同。

草坪;观念史;非西方;殖民主义;公园;全球性

Fund Ite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for Youths: Colonialism and a New Paradigm of the Research on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51308317);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Architectural Surveying of Modern Buildings on the Campu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Database Construction (2014z21034)还是东亚,草坪因其代表了城市的现代性(或相似性),成为改造传统城市景观的关键元素和积极效法西方的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象征意义下,各国都开始在其主要城市建起与西方制度相仿的、以大面积草坪为特征的各种公园、机关园区和高档住宅。但由于其具有政治和文化象征性,非西方国家主要是在大城市里集中建植草坪,而没有出现像美国那样的大规模郊区化现象。

草坪随着西方列强的全球殖民扩张被带到世界各地。在这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草坪最初是由殖民者带入的,代表的是西方的文明和生活方式。殖民者建成以草坪为重要特征的公园等公共空间,它所构成的新景观和容纳的新活动,均为当地未有的城市生活经验。继之修建的医院、学校、办公楼等新机构,以至西方人的私宅,草坪也是其中重要的构景元素。虽然它们不像公园那样开放,但仍形成了当地传统大异其趣的新景观。

随着趋新慕洋成为社会风气所向、“西方化”得到朝野共识,不论在北非、东南亚

1 北非和南亚等西方殖民地国家的草坪

19世纪中叶时的埃及在名义上虽属于奥斯曼帝国,但与英、法往来渐多。1869年法国主导的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埃及总督伊斯梅尔(Khedive Ismail)更加坚决地推行西方化事业,邀请了一批法国造园家受邀到埃及进行公园设计,其中最著名者为巴黎改造公园体系的主要参与人、阿方德的合作者狄迭尚(Jean-Pierre Barillet-Deschamps, 1824-1873)。

狄迭尚在其生命的最后3年长居于开罗,是埃及现代园林设计的奠基者。他为埃及总督设计了多处皇家苑囿,并为开罗设计了一系列公园,后者以位于尼罗河流经开罗所形成的基萨拉沙洲岛上的一处行宫苑囿(Gezira Palace)较为典型(图1)。该处园林仿照狄迭尚在巴黎所设计的公园布置,蜿蜒的道路和溪流贯穿其间。大片草坪几乎铺满了整处园林,高大乔木疏落点缀其上,形成了与巴黎相似的公园[1]。同样的手法也被他应用于开罗的一系列城市公园中,形成该市最早的城市公共空间。

关于半公共空间层面即机构所属的草坪,主要出现在殖民政府所建立的新功能和建筑中。除埃及较早引入草坪外,随着欧洲殖民主义政策转向地方合作(association policy),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当局陆续改善当地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换取殖民地上层阶级的合作。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法属阿尔及尔、摩洛哥以及法属印度支那等地也出现了向当地民众开放的公园等公共空间。此外新修建的医院、法院等办公楼前都布置了大片草坪,虽然仅供特定人群使用,但也是新的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2-3]。

在亚洲,印度是英国海外最大的殖民地,也是象征着殖民主义全球扩张的外廊式建筑的发源地之一[4]。外廊式建筑具有典型的西方砖石建筑的特征,但其立面又脱离了复杂的西方古典柱式的束缚,造型较为自由,造价也较低,一般工程师即能督造。因此这一建筑样式在殖民地发展早期普遍应用于兵营、领事馆、住宅等用途,并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遍布全球各地。印度的西方人住宅是典型的外廊式建筑,其建筑特征虽然和南亚特殊的气候和文化环境有关[5],但其周边环境却建植了英国住宅中常用的草坪。随着英国殖民主义统治在印度逐渐巩固,王公贵族和普通居民也开始仿效英国人营建草坪环绕的宫殿和宅邸(图2、3)。草坪成为西方现代性的标志,逐渐渗透和扩散并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

1

2

3

2 日本及其殖民地的草坪

近代日本的草坪以及行道树最早出现在横滨的外国租界。1866年德川幕府与英、美、俄、荷4国订约重建居留地的道路,即路幅宽达36.6m日本大马路,马路中央设置了树木和草坪的隔离带。在汲取了19世纪以来西方各国的道路截面设计技术的经验上,日本发展出成熟的利用行道树和草坪为绿化的道路设计方法,并通过殖民扩张在朝鲜、台湾和我国东北等地区得到普及(图4)。

4

5

明治时期为了重整被大火焚烧的东京而进行“市区改正”,从1880年代开始渐次拓展道路并将苑囿和寺庙改建为城市公园。比照西方标准修建的这些新街区和街道,除了种植行道树外,草坪也开始成为城市景观的构成物。此后大正8年(1919)颁布了《道路法》,明确了植栽行道树和草坪的义务:“(第13条)步行道旁应种植行道树,在不妨碍交通的情况下人行道也应种植,……缩小车行道的宽幅,增设植树带、树苑、花坛、草坪”[6]①,用法规的形式明确了草坪作为“都市装置”的重要地位[7]。

6

7

8

9

由于公园成为西方城市近代性的象征,因此设置城市公园和扩大草坪面积成为效法西方的日本等国城市建设的主要工作。19世纪的德国是将公园作为一种启蒙性、教育性的设施来建设和经营的,在城市公园设计的哲学和方法等方面领先于其他国家[8]。日本近代公园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受到德国的很大影响,以之为参照修建了日比谷公园(图5)。这是日本第一处完全新建的城市公园,竞标方案和实施方案中的草坪都覆盖了公园大部分地区,成为主要的造景元素。

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日本第一代的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系统规划了东京的道路、绿地和公园系统,草坪被广泛应用在这些公共空间中。在造园家折下吉延主持下,东京建设的公园系统包括3处大公园和52处小公园,其中隅田公园“面积最大、设计思想最新”。隅田公园位于隅田川南岸的临河道路宽33m,除车道、步道和游步道外,特地在靠近河岸处设置了2.7m的草坪带(芝生带)[9]44(图6)。折下吉延在1920年代还主持了明治神宫的规划和建设,其外苑的4排参天银杏行道树所夹持的大道和园区内大片的草坪,成为日本近代纪念性场所环境设计的范例。这时东京城市景观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在主要街道的交汇处设置圆形的由草坪覆盖的小广场(街庭,直译为广场公园)。这一方面是受西方巴洛克式城市规划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汲取了在我国东北经营满铁附属地的规划和建设所积累的经验[10]②(图7)。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日本国内在大地震后出于安全考虑陆续开发了几片高档郊区住宅,如东京郊外的田园调布居住区的一些住宅带有美国式的草坪或花园(图8),是日本郊区住宅的典型例子。但大量平民仍聚集在市区,没有出现像美国、澳大利亚那样的郊区化运动。

日本在甲午战争以后开始向海外殖民,陆续在台湾、朝鲜和我国东北进行了几十年的建设,也将城市公园、草坪和先进的林荫大道引入到这些地方,改变了这些地方原来的城市景观和生活方式(图9-10)。除了在作为展示城市近代化成果的公共空间和在重要机关上建植大面积的草坪,城市内私人住宅的草坪较日本国内更为少见,仅限于殖民地统治者等高官所有,更谈不上郊区住宅(图11)。这是与欧美草坪发展的重要区别。

10

11

3 我国近代以来的草坪

我国古代有很多描写地被植物如草甸、苔藓的文学作品,也曾栽植培育过以观赏为目的的草坪。如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就曾记载承德避暑山庄的草坪“高不数寸,齐如裁剪,无一茎参差长短者,苑丁谓之规矩草”。但草坪出现在城市中并成为重要的景观及至改变城市生活的方式,上海开埠可谓其嚆矢。

12

13

清同治七年(1868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建成了近代中国第一座对公众开放的公园——公花园(Public Park,后改称外滩公园)[11-13],其缘起是英国侨民休闲娱乐的需要。地广2hm2的公园“以草坪、林木为主,有长条绿篱和整形水池,公园中部的草地上还建造有露天音乐台”[12],其形象在近代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在全球流传(图12)。其他如虹口公园、顾家宅公园与兆丰公园等大小15座租界公园[13],各有其特征,但开敞式布局和宽阔的草坪所形塑的公共空间则为其共同特点。此后汉口、天津等其他租界也兴建了草坪公园。

14

15

16

中国政府主动开始建设草坪较早的一个例子,是民国初年为修筑京都环城铁路而进行的正阳门改造。该工程由朱启钤总其事,德国建筑师罗克格(Curt Rothkegel)负责设计和施工。其方案除拆除瓮城、疏通交通和有意识地保护古物之外,关于环境改造,“又以箭楼以内正阳门以外,原有空地,拟将关于交通路线酌量划出外,所余之地一律铺种草皮,杂植花木”[14],形成了位于北京最核心地区的一处公共空间,象征着皇权被民权所取代的民国风气的转移(图13)。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将越秀山辟为公园,使用我国特产的狗牙根、结缕草、假俭草等草种布置草坪,许多城市陆续兴建了以草坪为特征的城市公园,如北京、汉口、杭州、汕头等地的中山公园[15]。

关于半公共空间层面,到1920年代,位于城市的机关单位如衙署、医院等都普遍在建筑周边广建草坪[16]。此外,位于城郊新建的一些近代大学校园,以美国大学校园空间格局为参考模板,也集中栽种了大面积的草坪,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基督教会在中国各地设立了教会学校和医院,如公理会1867年在通州设立的潞河学院即仿效美国东海岸的大学校园,将各幢哥特复兴样式的教学楼散布在广袤起伏的草坪中间,是西式学校中采用大面积草坪较早的例子;贝满女塾(UnionWomen's College, Peking 亦称North China Union College for Women)(图14)。但最著名的例子是由墨菲设计的清华学校大礼堂前面的大草坪,“礼堂台阶下,有一块椭圆形的草地,夏秋草绿,别有诗趣”[17],是我国近代大学校园设计的典例。曾在清华求学8年的梁实秋描写这处草坪(图15):“一片平坦的草地,在冬天像一块骆驼绒,在夏天像一块绿茵褥,草地尽处便是庞然隆大、圆顶红砖的大礼堂。……才跨进校门的人,陡然看见绿葱葱的松,浅茸茸的草,和隆然高起的红砖的建筑,不能不有身入世外桃源的感觉。”[18]

除清华之外,僻处晋中的铭贤学校也曾在1920年代从英国运来与该地纬度和气候条件相符的草种,不但建植草坪形成“林木荫翳,花草霏霏”的校园景观,也是该校农林专业开展研究的对象[19]。

在私人住宅方面,外国官员和商业精英在租界中的住宅仿从本国的居住格局,布置了大面积草坪(图16),后来也为中国人所效仿,如上海的吴铁城住宅虽然建筑本身属于传统复兴样式,但被草坪环绕的周边环境反映了主人西方化的生活方式。此外,在广州的沙面和烟台的烟台山是基于安全考虑而填海或将城市的一部分独立出来,从而集中兴建领事馆和外国人居住区,草坪是这些近代城区的主要景观特色之一(图17)。19世纪末出现的租借地如大连、青岛等城市,以及鼓浪屿和东交民巷等特殊历史区域,草坪在其环境构成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近代城市规划效仿的样本。但由于没有进行郊区化,城市中住宅草坪仍为少数上层精英所有,未得普及。

此外,草坪的引进和普及也改变了我国近代城市的生活内容和方式。上海租界的四大公园都有体育运动场所与设施[20],此外在上海、汉口等租界中还引入了跑马场(图18)和高尔夫球场等。1920年代以前,不但草地球场、高尔夫球场、足球场、网球场、曲棍球场、棒球场等运动得到普及,全国还风行起“家庭野球”的运动,将城市草坪改造成球场[21](图19)。同时,为了宣传和推广草坪的维护与管理,民国刊物登载了一些西方草坪修建和灌溉的电动化设施[22](图20),此外还曾对草坪建植科学的系统论述[23]。但我国系统地开展草坪研究工作则始于新中国建立后的1950年代,在改革开放之后才真正掀起了席卷全国城乡的草坪建植运动[24-26]③。

17

18

19

4 结语:作为观念史的草坪建植及其全球传播

在我国古代,人们常常把草看作是夺去养料和阳光的农作物的“敌人”,但今天草坪已成为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认识到草可以为城市和人类作贡献,这是随着观念的转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改变的[27]。

在非西方世界,草坪最初是由殖民者带入的,但本地的精英阶层很快仿效建植类似的公共空间和私人宅邸。草坪不仅是像西方那样的生活和娱乐设施,同时也代表了城市的现代性和主事者的西方化的决心。经过数十年的学习和模仿,非洲和亚洲诸国在公共空间和机关单位的环境营造上也具备了类似西方的形象,在物质层面上局部实现了西方化,不惟改变了城市景观,也促成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例如,近代中国新创设的机关如西式学校、医院和根据西式风格兴建的官衙,在其建筑环境中都普遍使用了草坪。

但是,不论在中国、朝鲜还是印度、越南或埃及,在20世纪中叶之前都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郊区化现象。唯一的例外是日本,但其范围也仅限于东京周边的几个高档住宅区。一种解释是郊区化的必要条件在于成熟的工业化基础和完善的交通体系,而即使是日本其铁道和公路等基础设施也首先是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服务的[28],更遑论生产力落后的其他国家。在近代时期,草坪更多地是作为西方文明具体而微的象征而集中建植于城市里,以之反映当地近代化的成就。这是非西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在草坪应用上的一个差异。

因此,草坪建植观念的兴起及其全球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既可以看作是人们对待草坪观念兴替演变的历史,也贯穿了人类人居环境发展变化的大部分历史,为我们研究全球景观史和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一条关键线索。从这个视角考察我国近代以来园林和建筑的发展,能够突破某些占据主流的叙述脉络,将一些以往不为人们注意的、零散孤立的现象连成一体,有助于拓展视野,形成研究近代建筑和园林的完整的全球图景。

20

注释:

①王同年通过的《都市计画法》中将日本城市的道路划分为宽幅路、一等大路、二等大路和小路等级别,规定宽幅路宽度为44m以上,一等大路宽幅为22-36m。

②日本开始从无到有规划一座新城始于沙俄败退割让给日本的未建成的大连,其以圆形广场和放射性道路为主要特征。此后日本满铁在长春、沈阳、鞍山等地经营其铁道附属地,都沿用或新建了若干圆形广场。

③1955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国内首先设立草坪研究课题。

④图片来源:图1:引自Alix Wilkonson. Gardens in Cairo Designed by Jean-Pierre Barillet-Deschamps[J].Garden History, 2010, 38(1): 125;图2: Anthony King. The Bungalow : the Production of a Global Culture[M]. London, Boston: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4: 200;图3: 来源:Madhavi Desai, Miki Desai. The Bungalow in twentieth-Century India[M]. Surrey: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12: 58;图 4:越沢明.滿洲國の首都计画[M].日本経済评论社,1988:125;图5: 白幡洋三郎.李伟译.近代都市公园史:欧化的源流[M].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14:130;图6、7: 越沢明.東京の都市計画[M].东京:岩波書店,1991:35,45;图8: Ken Tadashi Oshima. Denenchōfu: Building the Garden City in Japan[J].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1996,55(2):142;图9: 李重.伪“满洲国”明信片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图10: 朴银淑.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统治下的首尔[M].首尔:首尔特别时事编剧委员会,2002;图11: Virtual Shanghai Project[EB/OL].[2015-11-26]. http:// www.virtualshanghai.net/Asset/Preview/dbImage_ID-488_ No-1.jpeg;图12、17: 张复合提供;图14: Mrs. Charles Daniels. Our Educational Missions in China[M]. Women's Boards of Missions, 1910:4; 图16: 陈从周、章明.上海近代建筑史稿[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 171;图18:点石斋画报大全[M]. 1910年甲集1;图19: 编辑部.小野球场之形形色色[J].北洋画报,1931,13(648);图20:艺.花园旋转喷水器[J].科学画报,1949,1(7):276; 附图未注明出处者为作者拍摄。

):

[1] Alix Wilkonson. Gardens in Cairo Designed by Jean-Pierre Barillet-Deschamps[J]. Garden History, 2010, 38(1):124-149.

[2] Paul Rabinow. French Modern : Norms and Forms ofthe Social Environment[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1989.

[3] Gwendolyn Wright. The Politics of Design in French Colonial Urbanism[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4]刘亦师.中国外廊式建筑的分类与分布[J].南方建筑,2011,2:42-49.

Liu Yishi. The Categoriz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Verandah Style Architecture in China[J]. Southern Architecture, 2011,2: 42-49.

[5] Kimberly Kramer. Applying the Lessons of India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The Bungalow as Example of Adaptive Climatic Response’. [A] The 23rd Conference on Passive and Low Energy Architecture [C]. Geneva,Switzerland, 2006.

[6] 越沢明.都市計画における並木道と街路樹の思想[J]. IATSS Review. 1996,22(1): 14.

Koshizawa, Arika. The Idea of Road-side Trees in City Planning[J]. IATSS Review. 1996,22(1): 14.

[7] 鈴木勇一郎等.近代都市の装置と統治[M].东京:日本経済評論社,2013.

Suzuki, Yuichiro. The Urban Installation and Control in Modern Cities[M]. Tokyo: Japan Keizai Press, 2013.

[8] 白幡洋三郎.近代都市公园史:欧化的源流[M].李伟,译.北京:新星出版社, 2014: 7-8.

Li Wei trans. A History of Western Parks: The Origins of Westernization. Beijing: Xinxing Press, 2014: 7-8.

[9] 越沢明.東京の都市計画[M].东京:岩波書店,1991:44. Koshizawa, Arika. Urban Planning of Tokyo[M]. Tokyo:Iwanami Shoten,1991:44.

[10] 刘亦师.近代长春城市发展历史研究[D].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6.

Liu Yishi. A Study of the Urban History of Changchun[D]. Tsinghua University, 2006.

[11] 朱钧珍.中国近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89-92.

Zhu Junzhen.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Gardens[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al Industry Press, 2012: 89-92.

[12] 周向频,陈喆华.上海近代租界公园西学东渐下的园林范本[J].城市规划学刊,2007,4:113-118.

Zhou Xiangpin, Chen Zhehua. Typical Gardens in Shanghai under the Onslaught of Westernization[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07,4:113-118.

[13] 熊月之.近代上海公园与社会生活[J].社会科学,2013,5:129-139.

Xiong Yuezhi. Parks and Social Life in Modern Shanghai[J]. Social Sciences,2013,5:129-139.

[14] 朱启钤.修改京师前三门城垣工程呈[A].崔勇,杨永生.营造论——暨朱启钤纪念文选.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85-86.

Zhu Qiqian. Report of the Renovation of Three Lower Gates of Beijing and Walls[A]. Cui Yong and Yang Yongsheng. A Treatise of Construction in Memory of Zhu Qiqian. Tianjin:Tianjin University Press, 2009: 85-86.

[15] 陈雅君,杜广明.园林草坪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4-5.

Chen Yajun, Du Guangming. On Garden Lawns[M]. Beijing:Meteorological Press, 2009:4-5.

[16] 令海军上海医院.该院铺种草地准[J].海军公报,1933,52:177-178.

Order for Naval Hospital in Shanghai. Approval of Planting Lawns in the Courtyard[J]. Naval Bulletin,1933,52:177-178.

[17] 张彝鼎.清华环境[J].清华周刊,1925,11:11-17. Zhang Yiding. The Environment of Tsinghua[J]. Tsinghua Weekly. 1925,11:11-17.

[18] 梁治华.清华的园境[J].清华周刊十二年纪念号,1923: 32. Liang Zhihua. The Gardens of Tsinghua[J]. 12th anniversary of Tsinghua Weekly, 1923: 32.

[19] 刘亦师.从私园到校园——山西铭贤学校校景之形成及其特征(1909—1937年) [J].中国园林,2015,7: 48-52.

Liu Yishi. From a Private Garden to a Missionary School:the formation of Ming Hsien School in Shanxi, 1909—1937 [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5,7: 48-52.

[20]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名园志[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7.

Office of Names of Shanghai Municipality. A Gazetteer of Famous Gardens in Shanghai[M]. Shanghai: Shanghai Pictorial Press, 2007.

[21] 曲线怪.小野球场之形形色色[J].北洋画报,1931,13(648):2.

Quxianguai. Various Little Wild Courses[J]. Beiyang Pictorial, 1931,13(648):2.

[22] 新式[此为科学简讯,原文无作者]的草地扫除机.科学的中国[J].1935,5(1):33.

A New Grass Mower. Scientific China[J].1935,5(1):33.

[23] 谢元.草地LAWN管理法[J].农牧月报,1934,2(2):10-20. Xie Yuan. Management of the Lawn[J]. Monthly Magazine of Agriculture and Pasture, 1934,2(2):10-20.

[24] 边秀举,张训忠.草坪学基础[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5-6.

Bian Juxiu, Zhang Xunzhong. Basics of the Lawn[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al Materials Press, 2005:5-6.

[25] 建设部召开全国城市草坪工作座谈会[J].中国园林,1985,1:18.

A Symposium on the Lawn in Cities Summoned by the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85,1:18.

[26] 丁洪.北京草坪的发展经验[J].中国园林,1985,2:29-30. Ding Hong. Learn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wn in Beijing[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85,2:29-30.

[27] 王箴.谈谈绿化的重要意义[J].化学世界,1982,3:93-94. Wang Zhen. Significance of Vegetation[J]. Chemical World,1982,3:93-94.

[28] Ian Masser, Takahiro Yorisaki.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of Japanese Plann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and Planning[J]. The Town Planning Review,1988,59(4):351-364.

The Formation and Diffusion of the Idea of Lawn on a Global Scale (2):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frica and Asia

LIU Yi-shi

Since the nineteenth century, lawn has been a dominant element in shaping Western urban landscape, and was brought to non-Western world through European colonialism.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dea of lawn as a symbol of modernity in North Africa, India and East Asia that rapidly changed urban landscape and lifestyle. Then, compare practice and attitudes of lawn in different non-Western countries on three levels: pubic space such as parks, semipublic space such as the campuses of newly-built institutions, and private space such as mansions in the city.

Lawn; History of Ideas; Non-Western; Colonialism; Park; Global View

TU986

A

1673-1530(2016)03-0092-08

10.14085/j.fjyl.2016.03.00920.08

2015-07-30

2015-09-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殖民主义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新范式(51308317);清华大学自主科研基金:清华大学近代建筑测绘与资料库建设(2014z21034)

刘亦师/1980年生/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北京100084)

LIU Yi-shi, who was born in 1980 and is a assistant professor at tn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猜你喜欢
草坪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夏日公园
在公园里玩
草坪理发
秋天的公园
大草坪
大草坪
大草坪
我们都爱大草坪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