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语

2016-09-20 05:10王向荣
风景园林 2016年3期
关键词:调洪水网内涝

刊首语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安全是土地利用和城市营建的前提。自古以来,人们利用自然条件,梳理改造自然环境,兴建水利设施,发展农业,建造城市。中国也是一个多山国家,许多城市都位于山前平原或山间盆地。山上种植林木涵养水土;山脚下作为山体与城市之间的缓冲地带,往往保留大面积滩涂湿地,兴建陂湖水库,保证城市饮水供应,并在雨季蓄水调洪,旱季引水灌溉;城市外有护城河,城内亦有河流、湖泊和池塘。整套的土地利用方式,特别是水网体系,为城市生产、生活、漕运和游憩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也使得城市和农地具有防涝抗旱,消减自然灾害的能力。许多古人建造的抵御城市旱涝灾害的防护体系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历史上中国城市的内涝依然时有发生,水害产生的原因多是由于人类为了某种经济利益,围垦湿地湖泊、渠化甚至填埋河道,破坏了水陆之间适当的比例关系。失去了充足的蓄水调洪空间,丰水期就容易形成大范围的地表径流,从而造成水患。

今天的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远远超过古代城市,几乎每座城市的发展扩张都以侵占和吞噬历史上的水网湖泊和原野农地为代价:池塘被填埋、河滩被占用、湿地被开发,绿地农田被蚕食。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不透水下垫面的比例不断增加,大量雨水无法渗透,也没有滞留空间,雨水无处可去,必然形成积水和内涝。仅靠容积有限的管道进行排水不仅不能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反而由于雨水正常的上下循环和水平流动被改变,产生严重的城市生态问题,如地下水位下降、水污染、土壤干旱、城市生物多样性减弱等等。

海绵城市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在于解决城市内涝和由于水的自然循环被破坏而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生态问题,希望“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储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减少雨水地表径流、改善水质、增加土壤湿度、丰富城市生态多样性等等。

提出一个概念或许容易,但要实现海绵城市的理想并不简单,必须把土地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尊重自然条件和规律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

首先在国土尺度上要维护好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保护生态敏感区域并修复生态破损的地带。

在区域尺度上,要将山、河流、湖泊湿地、林地、农业、村庄、城市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构建起恰当的水陆关系和水网结构,并留出具有弹性的水域空间,如河漫滩、滞洪区、调蓄湖、滩涂湿地等,发挥水网强大的蓄水调洪能力。

在城市尺度上,要依据地形地势,保留和规划与其城市规模相适应的水域,在面积、空间分布、蓄水容积上保证雨洪有足够的调蓄空间。城市中也要有与其规模相匹配的绿地面积,且分布平衡,增加雨水的地表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并减少面源污染。

在街区和社区的尺度上,要保证一个地块在建设后地表径流总量不能超过建设前的地表径流量,或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如24小时内,地块中的雨水不应流入城市的排水管网。为达到这一目标,可以综合利用一系列措施,如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透水铺装、蓄水池塘、雨水花园、下沉绿地等。

海绵城市的目标就是在作为人工环境的城市中,通过各种综合的手段和技术,仍能保持和实现水的上下自然循环,减少径流和水的面源污染,避免城市内涝的发生。实际上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就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构建城市中具有弹性的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适应力和抵御灾害的能力。

中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城市环境也各不相同,城市空间格局、地形地貌、降雨量、连续降雨量、土壤含水量、植被类型等都有差异,建设海绵城市不应该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每个城市都应该依据自身的特点制定恰当的策略和方法。那种不分地域,无视自然条件,以为将绿地下沉或在地下埋设储水罐就是践行海绵城市的认识是极为片面的,带着这种误解去指导海绵城市的实践,在许多区域会带来资金投入的巨大浪费和对城市绿地的致命损害。

猜你喜欢
调洪水网内涝
水网藻生长及铀对其生长影响的模型构建
●山西加快推进县域小水网配套建设
玛纳斯河山区——平原水库调洪过程及水位流量关系分析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国外应对城市内涝的智慧:从“驯服”到“巧用”
山西召开大水网决战暨小水网启动工作推进会
某尾矿库调洪安全研究
调洪演算解析解法
城市内涝的形成与预防
我国城镇内涝防治:由理念到标准体系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