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魏炳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初探
周口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魏炳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农村的信息化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今,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作为无线通信工具在农村得到普及。2015年4月公布的《2014年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农村网民1.78亿,农村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81.9%。由此可见,手机成为了农民上网的首选。以此为契机,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笔者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依靠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在市县一级建立农业专家服务平台。利用智能手机自带的摄像头,农民群众可以实时的拍摄田间地头的高清照片,通过移动网络上传到专家在线平台。由农业专家在线对农业生产进行技术指导,科学的开展农业管理。
以中国电信与中国农科院联手打造“农技宝”平台为例。它是为农业主管部门、农技专家、农技员及农户打造的一套满足农技推广交流互动、服务管理等需求的综合信息化应用平台。通过该平台,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不管遇到什么难题,只要通过手机拍摄图片,然后上传图片提出问题,很快就有农业专家在线进行解答,非常方便。该平台既有专家指导和农业经验,又可查询农产品销售行情等。让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便捷、经济、高效的信息服务。农业生产不再只是简单“看天吃饭”,更多的是“科学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通过移动互联网,可以向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农业资讯。农民利用手机网络终端,掌握一手资讯。通过智能手机系统,农业服务部门可以向农民发布多种信息:一是农副产品地方价格。重点是距离本地区最近的大型批发市场价格。二是全国价格。重点是在全国具备影响力的大型交易市场的价格。三是农产品农副产品市场动态。根据过去农产品价格走势及影响价格的各种因素、分析未来一个时期内的农产品的价格走势。四是农需物资市场动态,包括化肥、种子、农药、地膜、农机具等最近的市场动态信息。五是政策法规,农业政策、普法知识等。六是农情气象,由专家分析近期天气走势,对当地作物的影响做出一些预防措施类内容。
以往,电商经营门槛较高,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电脑和宽带并不普及的情况下,农村地区电商发展比较滞后。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淘宝等电商平台都推出了简单易用的移动客户端。通过网上交易,农民可以方便地将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以此为契机,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将农业生产、流通、市场、交易连接成为有机整体,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绕开了“二道贩子”,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农民增收。同时,上网“触电”,使广大农民群众从传统的单一的生产者变成了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懂生产、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队伍正在壮大。
以电商业务起步较早的重庆市奉节县为例,当地村民将大米做成蒸肉粉、萝卜晾成萝卜干、香菇制成香菇酱,原本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农产品,现在都可以通过网上交易变成现钱。同时,经过加工和包装后,这些农产品身价倍增。据统计奉节县已经有200余种农特产品变成商品,奉节脐橙、腊肉、猪舌、香肠等,销量都比较好。原来最多卖几毛钱的白萝卜,现在都成了500g/10元的萝卜干,村民们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在奉节,村民们通过电商模式,既可以卖东西,又可以买东西。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物流渠道,当地农民可以更便捷地买到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以及部分日常生活用品。据统计,这部分产品的累计交易额已达6 000万元,直接为农户节省开支1 200万元。电商平台,真正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方便了农民的生活,让留在土地上的农民不再闭塞,彻底实现与世界沟通。
目前,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农业生产部门可以实时掌握省级范围内的农机动态和市场需求信息,实现跨区域的快速调度。麦收时期,通过信息平台还可以每天发布麦收进度、农机调度、气象服务等信息,麦收开始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以河南省郸城县石槽镇为例,当地为服务“三夏”建立了“石槽农机作业服务平台”微信群。微信群里既有村干部,也有农机手,还有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粮食收购商、秸秆收购商。通过微信群不仅能实时调度收割机,还能第一时间联系粮食收购、玉米播种、秸秆回收。当地麦收从过去的7~10d一下缩短到了3天之内,效率是过去的3倍。
移动互联网技术让麦收这个农民过去的“头等大事”变成了“指尖上”的小事。麦收期间农民用手机扫一扫下载“农机通”“农机帮”“靠谱作业”等客户端,很快就能预约到收割机。很多农机合作社借助互联网实现了订单收割,鼠标一点,作业需求信息一目了然。
综上所述,农业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生产和经营革命,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集成、创新、熟化和示范应用,已经转化为新的生产力。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农业信息化的有机结合,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