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改革

2016-09-20 06:19:50李雄杰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素质院校人才

李雄杰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创新创业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改革

李雄杰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应成为高职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在梳理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后,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三方面的素质要求进行分析,进而根据高职教育特点,提出了高职院校的“岗位创新创业型人才”和“技能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认为,创新创业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改革应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专业课程结构,、突出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课程评价、采用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教学方法与课程的开放性建设。

创新创业;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有与其配套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战略。国办发[2015]36号文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1]。近年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虽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一些高职院校仍不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概念模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课程这个教育主渠道上。本文将分析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定位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讨论创新创业背景下的高职教学改革。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创新通常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经济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2]。在经济领域,只有当发明专利产业化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技术的发明虽然很难,但发明专利产业化可能更难。创新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而创业仅局限于经济领域,主要是指创建企业或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各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跟踪调查表明,应届毕业生自主创新创业者极少,毕业生若干年后自主创新创业者也不多,这说明创新创业非常艰难。因为创新创业需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去开创,创新创业过程都充满了激情、艰辛、挫折、忧虑、痛苦和徘徊,需要付出坚定、坚持不懈的努力。所以,创新创业人才需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开拓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

可能有人认为,既然创新创业很难,那么创新创业是不是就应该只是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从事的活动,毕竟高职毕业生学历太低,他们根本不是创新创业之才。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首先,很多企业家的学历并不高,他们正是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走上创新创业之路,并在创新创业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自己,不断用好人才,企业越做越强,从而走向成功甚至辉煌。其次,高学历者易高薪就业,高薪使人对现实满意度高,就很少想到去创新创业,因为创新创业太难了;反之,低学历者通常是低薪就业,低薪易使人思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可能更高。因此,在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不必担忧的。

近年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已取得积极进展,如建设校内学生创业园及校外创业示范基地,举办创业计划设计竞赛,成立创业俱乐部等社团组织,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等。但一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创新创业教育没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没有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需求没有紧密对接,校企、校地协同创新创业育人新机制没有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导致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创业灵感激发不够,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及弹性学制没有建立,善于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不强等。

2 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分析

著名企业家柳传志认为,一位合格的企业领导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不停往上奔的要求和劲头,坚忍不拔的意志,较强的学习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面具体分析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2.1 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意识就是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创新创业愿望、理想与抱负,是个体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没有创新创业意识,就不会去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意识强烈的人,其思想风貌往往是与时俱进、乐于探索、勇于开拓进取、没有最好而只有更好的。没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其思想风貌往往是注重物质、愿意风平浪静、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2.2 创新创业精神

创新创业是一种冒险活动,成功率很低,大多数创新创业者要承受失败带来的经济损失及精神痛苦,通常人们对创新创业望而怯步。因此,没有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就不可能成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创新创业将成为人的一种特质,必然视创新创业为人生的第一快乐,创新创业将成为人的积极的自觉行动。创新创业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冒险精神、探索精神、求实精神、抗压精神、勤俭精神、艰苦精神、开拓精神、敬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等。

2.3 创新创业能力

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但没有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只能是一种美好愿望。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团队能力及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如怎样采购、怎样生产、怎样销售、怎样服务、怎样做大做强企业等都需要肯向别人学习,所以学习能力是第一位的。思维决定行动,没有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开创企业新局面,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等都是创新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信息化时代,创新创业活动不可能一个人去完成,只有建立一个创新创业团队,才有成功可能,所以组建、管理一个创新创业团队的能力是创新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还包括专业实践能力的社会实践能力。

3 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1 创新创业教育的界定

相关的研究资料[3]已经有对“何为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过较全面的论述,提出创业教育并非“创建企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就是培养企业家的教育?显然不是,如果是,那么创新创业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因为社会上企业家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高校学生毕业后不会成为企业家。创新创业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为高校毕业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打下良好基础,这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创新创业也并不就是创建自己的企业,自己当“老板”。学生毕业后为企业录用,通过勤奋工作,在企业某岗位上开拓创新,从而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一种属于本职岗位上的创新创业,大多数高校学生毕业后从事岗位创新创业活动。

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即帮助学生理性地规划创新创业生涯,让学生知道创新创业活动的内在规律及涉及的关键问题,让学生增强创新创业信心,懂得处处有创新创业渠道,时时有创新创业机会,人人有创新创业才干,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发展战略,实现个人价值。

3.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肯定比本科院校低一些,如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本科教育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则主要以创新教育为主,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因为创新是创业有基础,学生的创新素质越高,毕业后创业能力就越强。根据高职教育特点,高职院校应主要培养岗位创新创业型人才和技能创新人才。

3.2.1 岗位创新创业人才定位

做好本职工作是岗位创新创业的基础,做好本职工作就是要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有一股不服输的劲,不向困难低头,虚心学习,勤于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做好本职工作就是要牢记宗旨,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创新可分为绝对创新和相对创新两大类,绝对创新就是超越前人,相对创新就是超越自我,岗位创新是一种超越自我的相对创新。超越自我就是要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好上加好,不安于现状,不断总结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不断解决岗位工作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不断超越自我,从而实现相对创新。

3.2.2 技能创新人才定位

技能创新人才最显著的职业形象特征是动手能力高超。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技能创新人才应该是行业中的“首席工人”或“技能状元”,是手脑并用的技能劳动者。技能创新人才在工作设计、技术革新、服务改进、工艺改良、设备更新、提高质量、解决难题等某一方面,有一定的参与能力。技能创新人才有能力适应工作岗位的变动,包括适应同专业领域不同工作岗位变动及相近专业领域岗位变动,也就是毕业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技能创新人才应获得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培养岗位创新创业人才和技能创新人才,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比较合适的定位。毫无疑问,学生若具备岗位创新创业素质或技能创新素质,则毕业生一定更受企业欢迎,毕业生从事自主创新创业活动的比例也会显著提高。

4 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要以国办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为指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需求紧密对接,形成校企、校地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并以课程改革及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课程改革,下面重点谈几点意见。

4.1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应根据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岗位型、技能型培养目标定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仅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一两门公共课,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数量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美国是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比较好的国家,目前有近2000所高校开设了2400多门创业类课程,如创业学、新企业创建、小型企业管理、风险投资、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创业营销、创造学等[4]。应借鉴美国创业教育经验,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数量,以使更多的高职生能够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创新创业类课程。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导向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专业课程中,必须设立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课程目标,并通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间接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团队能力、专业实践能力)。

第二课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可开设一些资源共享的慕课等在线开放创新创业类课程,从而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将学生的创业计划设计、创意设计、技能创新设计等竞赛成绩转换成学分,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协会、创新创业俱乐部等社团活动纳入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4.2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专业课程结构

只有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才能实现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目标。因为创新创业活动过程就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不会学习也就不会创新创业,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是创新创业人才必具能力之一,这需要从课程改革着手,课程内容应有综合性、开放性的学习任务(项目),学生一个人难以完成,必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导向课程应便于学生探索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创新教育导向的专业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一门专业课程由若干个学习任务(项目)组成,学习任务(项目)尽量来源于工作实际,即工学结合,各学习任务(项目)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各学习任务(项目)的难度逐渐增加,即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由传统到现代、由经典到前沿,由本学科到跨学科进行设计。教师的工作就是给学生布置难度不断增加的学习任务,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

图1 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专业课程结构

4.3 突出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课程评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评价教师的“教”,即教师教学基本功好不好,教师讲课条理是否清晰,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分解。至于学生学得如何、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有没有提升则没有评价。创新创业教育导向课程要以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的主体性、学习兴趣、注意力、课堂互动、思维活跃度、学习效果六个方面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传统评价,往往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较少,这往往会造成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期末靠死记硬背突击复习应付考试,考后全忘记,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不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课程,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即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并探索非标准答案的考核方式。过程评价就是关注学生不断进步与发展,重视知识、技能以外的创新创业素质的发展。

4.4 采用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教学方法

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课程改革,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真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教学。因此,课程的最终落脚点仍然是课堂教学,关键是采用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教学方法,这是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创新素质培养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是学思结合、理实一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探索性、创新性思维,突破束缚创新创业灵感的桎梏。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采用创新创业教育导向教学方法的前提。教与学双方是平等的,是相互尊重、教学相长的关系,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知识能强加给学生,教师只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受、观察、分析、思考,从而明白道理。课堂是对话、沟通、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教师是课堂平台主持人,主要职责是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张扬学生的丰富个性,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发展。

4.5 课程理论、师资、教学场所、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建设

开放式教育是多元、民主、自由、创新的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西方发达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切入点[5]。开放式教育内涵丰富,包括课程理论、课程内容、师资、教学场所、课程资源开放等。

课程理论开放首先要有开放的视野,博采众家之长,将国内外最新的职教课程理论和经验运用到课程实践中去,使高职课程跟上时代的步伐。课程建设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与不成功均取决于教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师资队伍开放就是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法,大力聘请企业优秀、杰出专家来校兼职,校内教师也要定期下企业挂职锻炼。教学场所开放是指要打破囿于学校,囿于教室的空间概念,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贴近生活、贴近企业、贴近社会、贴近大自然,这样有利于使学生视野开阔,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易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资源开放是指要充分利用企业、研究所及社会上的教育资源,如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另外,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向学生开放,学生业余时间可以进实验室、实训室。

综上所述,面对创新创业国家发展战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还会面临诸多挑战与难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推进创新创业背景下的课程改革,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重视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开发,更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专业课程建设。

[1]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5]36号文件.

[2]李雄杰.创新教育探索[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5.

[3]党咨文,张小辉,张瑛等.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战略谋划与战术探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2):11-17.

[4]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 教育研究,2013,(12):59-67.

[5]乔万敏,邢亮.开放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 教育研究,2010,(10):86-90.

【责任编辑:黄素华】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I Xiong-jie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 Ningbo 315012, China)

In the background of"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innovative and enterprising quality should be the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fter sorting out the status quo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innovative spirit,innovativ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The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rient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aiming at"post innovative talents"and"skilled creative talents"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t is suggested that curriculum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hould improve the curricula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highlight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of students'innovative and enterprising quality,adopt the teaching method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opening course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G718.5

A

1671-9565(2016)03-035-06

2016-08-03

李雄杰(1956-),男,浙江宁波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职课程开发、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素质院校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