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中国流动儿童数量激增需各方力量支持

2016-09-20 02:51整理羽佳
至爱 2016年8期
关键词:子弟学校务工人员流动

整理|羽佳

10年来中国流动儿童数量激增需各方力量支持

整理|羽佳

在现行的城乡政策框架下,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无法享受与城市同龄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也被排斥于乡村正式的教育体系之外,成了被“边缘化”的庞大群体。可以说,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属于流动儿童范畴。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估算,2000年全国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数量为1410万人。到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时,全国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规模进一步增加到1834万人。5年间,流动儿童增长了424万人,增长了30%。

“新公民计划”公布的《中国流动儿童数据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提出了上述数据。新公民计划致力于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环境,曾荣获中国民政部举办的“2008年度中华慈善奖”之“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

《报告》显示,过去的10年间,中国流动儿童数量持续、快速增长。2000年,中国0—17岁的流动儿童规模为1982万,而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这个规模已达3581万,10年间,0—17岁流动儿童规模增长了超过80%。其中,城镇流动儿童人口数量占比最大。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城镇流动儿童规模为3106万,超过全部流动儿童人口的86%。据推算,每4个城镇儿童中就有1个流动儿童。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流动儿童聚集效应比较明显。2010年,流动儿童人数最多的省为广东,高达408万人,其次是浙江省,流动儿童规模为280万人,江苏、山东、四川流动儿童数量分别居第三、四、五位,上述5省流动儿童数量超过全国流动儿童数量的35%。

《报告》提出,部分地区的流动儿童,在当地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很高,比如在上海,流动儿童占比超过了4成,高达41.51%;北京、浙江超过了3成,分别为32.78%、30.25%;内蒙古、福建则都超过了2成。

年级越高随迁子女就读人数越少

针对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报告》显示,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数量从2009年的997万增加到2012年的1394万,3年间累计增长了近40%。而2013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首次出现下降,规模降至1277万,同比下降超过8%。2012年的数据还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随迁子女在校就读的人数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跨省流动的随迁子女人数下降更快,从一年级101万人降至九年级35万人,下降了66万人,占同年级学生比例从5.86%降至2.22%,降幅超过3%;省内流动的随迁子女从一年级的100万人降至九年级69万人,占同年级学生比例从5.82%降至4.37%。

对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报告》分析,一种可能是,由于随迁子女在城市升学依然会面临诸多困难,随着年级的升高,部分随迁子女不得不被迫返乡。

由于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需求难以全部在公办学校得以满足“打工子弟学校”广泛扩散开来

据《2010年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推算,全国约有超过205万流动儿童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而截至2016年有265万流动儿童就读于教学资源匮乏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

《报告》显示,截止到2014年6月,北京共有130个打工子弟学校校区,在校生总数约9.5万人;截止到2012年底,上海共有157所政府购买服务的以招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共计招收随迁子女13.6万人;截止到2013年底,深圳市共有义务教育阶段民办中小学239所,在校生39.8万人。

《报告》认为,打工子弟学校的情况缺少有效的官方统计数据,学校状况也一直处于快速变化之中,上述数据仅是“与学校的接触的资料,以及从伙伴机构处了解到的一些信息,还有着很多我们并不了解的城市和我们所没有接触过的打工子弟学校”。

《报告》中还提及,对于各地区随迁子女的相关数据,“各省、市教育统计资料的公开程度,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浙江、山东、四川等省份非常及时、有效地发布了包含随迁子女数据的教育统计公报,但部分省份的随迁子女信息则较难寻找。

《报告》提出,“衷心地期望各省、市能够更好地对教育统计数据进行公开,让公众可以对全国随迁子女的情况有一个更有效的了解”。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凸显

通过调查了解到:流动儿童父母的学历普遍较低,居住和卫生条件较差,流动儿童生活学习环境不尽如人意,孩子甚至连做作业必需的桌椅也没有。大部分流动儿童课余时间在家里,没有参加各类兴趣培训班,也缺少课外书籍。他们虽然身居城市,但由于与城市孩子的生活差距和不平等,使他们始终处于城市边缘。多数孩子感到压抑、被歧视,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不少孩子自卑心理较重,自我保护、封闭意识过强,行为拘谨,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

1家庭教育缺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父母大多是工人或小商贩,因忙于生计,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无法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重养轻教,平时只能给予孩子生存所需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关注的很少。教育子女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

2学习情况堪忧。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方面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少部分孩子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能独立自主地解决学习问题,遇到困难能虚心向老师和同学求助,学习成绩优良。但绝大多数孩子学习不刻苦,上进心不强,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自信心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欠佳,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较为普遍。

3心理问题突出。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其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同龄的城市儿童。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社交环境等方面与城市学生相差较大,两者在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出现明显差异。另外,进入城市学校后,城区人的歧视使他们心理压力剧增,以至于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障碍。

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失导致流动儿童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的问题突出。与普通儿童相比,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甚至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对不良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缺乏认知能力,受外来不良社会因素影响成为了“问题孩子”。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想融入城市生活,仅靠国家政策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当地居民对外来人员的接纳与包容,需要当地城市全社会的参与,发动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为流动儿童创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只有当地居民不歧视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给他们树立一种人人平等的社会观念,孩子在与城市孩子的交往中才不会感到自卑。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和谐社会,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帮助这些孩子融入城市生活,需要当地政府、社会公益组织、当地市民、儿童家长、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也只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可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猜你喜欢
子弟学校务工人员流动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三线建设时期的子弟教育需求与师资供给
流动的光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像关心职工一样关爱务工人员子女
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的生存状况浅析
玉环县保障外来民工子女就学
公立的筐能否盛得下打工子弟学校的“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