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纵横谈

2016-09-20 07:45沈剑荣
群众 2016年9期
关键词:智能建设

围绕“两名城”建设

打造南京产业升级版

沈剑荣

近年来,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围绕国际软件名城、中国智能制造名城建设,切实彰显南京产业发展的个性和特色,争当全省“一中心、一基地”建设的排头兵,力争体现江苏“高度”、形成江苏“标志”,作出江苏“示范”。

推进“两名城”建设,是南京产业质态提升的必然要求

推进“两名城”建设,以全面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长,是南京产业质态提升、向中高端迈进的必然要求。一是符合国家总体战略要求。“两名城”建设能够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切实提高质量和效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产业结构性调整,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两名城”建设主攻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国内主要城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必争领域,顺应“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制造业发展趋势。二是符合南京产业发展特质要求。“十二五”以来,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了20%以上的年均增速,占全市工业总量比重由2010年底的27%,提升到2015年底的40%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产业规模占全国7.2%、江苏省43.8%,稳居全国第四、全省第一。2015年,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二。南京科研、人才等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为“两名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符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江苏“高度”、江苏“标志”、江苏“示范”要求。推动“两名城”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活力、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城市人口结构,全方位提升我市在国际国内智能制造领域、软件产业领域城市地位,符合省委、省政府对南京走在江苏前列的要求。

坚持高起点谋划,是推动“两名城”建设的核心导向

“两名城”建设重点突出国际化发展和创新融合,聚焦智能制造“六高”、软件“六个国际化”建设,推动产业智能化、服务化、高端化发展。建设智能制造名城:一是组建智能制造产业研究机构及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创新高地;二是推动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成套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进步,发展高端智能制造装备;三是突破人工智能、智能硬件、工业软件产品,培育高端智能产品;四是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建设高标准智能制造企业;五是打造江北新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极三区多点”格局,高起点推进智能制造园区建设;六是高标准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软博会等重大活动,搭建高水平智能制造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国际软件名城:一是做强传统优势软件产品、推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发展高端化国际化产业集群;二是聚焦“一谷两园”软件产业集聚区及专业化软件园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园区;三是促进软件企业跨国发展、做大做强“双自”软件企业,引进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四是优化人才引进、完善人才服务,培养集聚国际化专业人才;五是积极参与标准制订与应用、激发新锐企业创新活力,打造具有国际优势的创新能力;六是优化投融资环境、建立国际化交流平台,营造国际化发展的产业环境。通过推动智能制造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创新升级,积累动力、拓展空间、创造条件,形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领先、载体布局科学、技术水平先进、企业竞争力突出、人才结构合理、国际化程度高的发展格局,将南京打造成为创新能力强、产业水平高、企业效益好、制造模式新的中国智能制造名城。

聚焦创新+服务,是落实“两名城”建设的关键举措

营造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是推进产业做优做强的重要保障。帮助企业轻装上阵、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就是要强化创新、强化服务。一是政策创新。为推动“两名城”建设,南京市委、市政府已分别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从产业、资金、创新、服务等方面施行16条针对智能制造的具体支持政策,对南京软件集聚的“一谷两园”继续给予规划建设权限下放,土地、财政收入实施封闭运作的政策。二是金融创新。筹建了规模500亿元的南京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制造业发展,通过“1+X”的产业基金体系,支持重点领域产业发展。设立了“拨改投”基金和南京市工业和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加快推进产业类专项资金从直接投入向间接引导转变。三是技术创新。实施产业链关键技术突破工程,围绕工业机器人、智能硬件等重点领域,研究制定了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大纲,引导企业破解一批产业链关键技术,大幅提升智能制造和软件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创新化服务。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在全面贯彻落实省降低企业成本20条政策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了新20条措施。开办了“南京企业家大讲堂”,围绕转型升级、经营管理、创业辅导等专题,开展企业家系列培训活动,上半年已举办10期,培训人数近1000人。同时,我市整合企业服务资源,建设企业服务网,健全完善南京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加快企业服务中心、企业服务网站建设。通过政策、金融、科技创新,不断优化、提升服务水平,推进政府职能向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提供更优公共服务的方向转变,为建设国际软件名城、中国智能制造名城打牢基础、做强保障。□

(作者系南京市经信委主任)

开发数据资源

创造数据财富

盐城大数据产业园

盐城大数据产业园是江苏省唯一的省市合作共建大数据产业园区,是国家战略中韩自贸协定——中韩(盐城)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盐城大数据产业园已形成“以存储为基础、技术为支撑、应用为引领”的大数据全产业链条。园区从设立至今,仅用1年多时间就达到了大数据载体面积超100万平方米、大数据项目数量超100个、总投资额超100亿元的规模。今年,园区力争实现大数据产出超100亿元的新目标。

坚持科学规划,提升发展层次。按照“城市智慧化、智慧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率招商。在空间布局上,建设“一核三园”,即核心区,智能装备制造园、数字生态应用园、高等职业教育园。在发展方向上,围绕互联网+产业生态,结合大数据产业链涉及的硬件基础支撑、软件技术开发、大数据应用、大数据衍生产业、大数据交易等五个层面,主攻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安全等具有高附加值的业态,打造以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交易、端产品制造为主的中高端大数据链条。在建设设计上,邀请了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中电科技集团、赛迪研究院等知名单位进行规划设计,按照现代产业园区4.0版本建设标准和产城融合发展思路,加快建设形态现代、互联互通、配套完善、风格统一的现代化园区。

坚持项目为王,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园所在的城南新区实行“两倾斜一聚焦”,重点打造大数据产业。一是突出提质增量。先后围绕“北上广深”、“日韩港台”等重点区域,招引大数据项目219个,集聚从业人员近3000人。成立大数据企业家协会,帮助企业解决人员招聘、市场推广、转型升级等方面问题。利用社会资本成立总额近40亿元的苏科贷等4个社会基金,进一步帮助企业加快发展、提升质态,确保形成新兴产业收入。二是突出招大引强。累计招引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微软、甲骨文、软通动力等行业龙头企业26家。特别是华为项目的落户,使盐城成为华为云服务业务在全国的14个节点之一。同时正在紧密跟踪腾讯、苏宁云商、亿赞普、九次方、远景能源等30多个在手重大项目信息,近期有望取得突破。三是突出集群发展。围绕大数据全产业链项目进行招商,重点突出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的大数据应用类企业招引。中科院第五代绿色数据中心、国家高新企业互联在线等一批大数据产业链上项目相继落户。中润普达、东智数据等163个大数据应用类项目开工运营,初步形成了大数据应用项目高地。华东地区首家大数据交易平台成功上线,年内将实现数据归集100万条,可交易额超亿元。

坚持创新驱动,激发发展活力。盐城在全省率先推进市级数据资源整合,梳理全市各级、各部门数据资源及共享需求,建立了数据资源目录和共享交换体系。目前,盐城市政府信息资源中心已建成,初步形成了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和建筑物信息五大公共基础数据库,推动全市57个部门政务数据、公共服务数据实现整合共享。目前汇聚数据量3.75亿条,正在积极推进省级和国家行业数据集聚园区。“云端盐城”加快建设,初步搭建了政务服务云、社区邻里云、平安城市云、医疗健康云、现代教育云、城市管理云等“六朵云”应用平台。抓创新平台搭建。坚持把平台建设作为产业培育的关键支撑,目前已落户南邮盐城大数据研究院、甲骨文(盐城)技术人才创新中心、微软大数据创新中心、国家可信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分中心、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等平台15个,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抓创新人才集聚。盐城市委、市政府为加快发展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专门启动了“515”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全市投入40亿元资金,每年引进5万名大学生、1万名专门人才、500名领军人才。同时,为积极招引大数据行业领军型、紧缺性专业人才,出台了系列专项配套政策。目前,盐城已经引进倪光南、顾国彪、何积丰等“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3人。抓创新政策推动,围绕“产业最新、环境最优”的目标,积极创新措施,出台更加灵活的政策来扶持大数据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大数据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人才引进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积极打造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洼地。□

从“制造”迈向

“创造”的精彩蜕变

罗 婧

2016年7月24日,在重庆召开的由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主办的第33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上,扬子江药业集团蝉联“2015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榜首,这也是该集团连续第7年跻身全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前三甲。2015年集团产销双双突破500亿元。“十三五”时期,集团将向跻身“千亿俱乐部”的方向迈进。

极致品质,淬炼“中国医药最强品牌”。2014—2015年,集团荣获中国品牌榜生物医药板块品牌强度和品牌价值第一,扬子江品牌一举成为中国医药最强品牌。2016年6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在京发布了2016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扬子江药业“护佑”品牌以223.85亿元的品牌价值排名第158位。多年来,集团始终秉承“高质、惠民、创新、至善”的核心价值观,严把药品研发、采购、生产、放行、储存、售后六道关,建立了一套高于国家标准的内控质量标准。2015年12月,由国家质检总局和《中国质量报》联合举办、600多万网友参与的全国性质量奖项评选中,扬子江药业集团获“质量之光”质量标杆企业称号,成为全国医药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今年3月,集团荣膺我国质量领域最高政府性荣誉——中国质量奖提名奖。7月,集团蝉联全国医药行业质量管理(QC)小组成果发表一等奖总数“十二连冠”。

持续创新,打通全球市场“生命线”。2015年2月,来自荷兰的欧盟GMP检察官一致决定,授予扬子江银杏叶提取物和银杏叶片欧盟GMP认证证书,这标志着集团成为国内第一家打进欧洲市场的银杏叶相关药品生产企业。集团还瞄准国际质量高标准,力争2017年仿制药率先符合一致性评价要求;2020年所有车间达到美国FDA和欧盟GMP水平。获得国际市场认可的背后,是集团独树一帜的医药创新研发能力。近年来集团每年用于研发创新的投入占到销售收入3%以上,年增幅达20%。依托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合作伙伴,集团先后建成江苏省新药研究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药物制剂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研发平台,形成了100多名博士,1000多名研究人员的创新药研发团队。强大而持续的创新,让集团形成了“研发一批、生产一批、储备一批”的全能型产品梯队。

“中药王国”,牵引千亿级医药航母。中药,是扬子江“千亿大业”的起爆点。正在建设中的扬子江“龙凤堂中医药高科技产业园”,总投资50亿元,占地面积1500余亩,力争建成集中药及保健食品研发、中试为一体的国内一流的大健康产业基地和全国最先进的现代化中药智能工厂。在“创新”战略的指引下,集团组建了中药研究院,借助一批国字号研发平台,吸纳海内外高端研发人才研制中药新产品。据统计,目前集团已拥有数十个中药独家品种,中药产品年销售突破75亿元。预计“龙凤堂”项目建成后,“十三五”期间将形成一个年销售净增100亿元的“中药王国”。扬子江药业集团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在医药产品供给端上持续发力,不断生产出更多的安全药优质药,推动产业迈向高端水平。集团制定的“十三五”大健康产业战略,从三个方面布局大健康产业: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疾病谱变化,开发新保健功效的保健食品;研制适用于疾病人群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推进中药资源再利用,开发中医药相关的衍生产品。争取到“十三五”末期,形成与“龙凤堂”发展相匹配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大健康产业链。扬子江药业在全国同行业率先按下中药现代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启动键,以振兴民族医药为使命,向“十三五”销售突破千亿元,“再造一个扬子江”的目标发起冲刺。□

(作者单位:扬子江药业集团)

以战略对接为指引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张永升 王琴琳

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令世界瞩目,轨道交通装备已经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行业排头兵。通过对高铁技术的“引进、吸收、再创新”,我国目前高铁在建规模、运营里程均达世界第一。中国正引领世界高铁的发展,这令国人深感自豪。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迅速崛起,背后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和深厚的研发基础。其中,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戚墅堰所),就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奋发图强,以科技创新承担历史使命。中车戚墅堰所成立于1959年,是前铁道部四家研究所之一。该所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的专业研发机构,是我国轨道交通关键核心零部件——齿轮传动、基础制动、车钩缓冲、减振降噪、内燃机动力组件以及轨道交通工程养路机械的专业研发和产业化基地。50多年来,戚墅堰所人奋发图强,致力于轨道交通基础与前沿技术的研究。通过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企业掌握了轨道交通机械传动系统、基础制动装置、车钩缓冲装置、减振降噪装置等领域的核心技术,面向整个轨道交通行业推广了先进的制造工艺和金属材料技术,为中国铁路的六次大提速做出了突出贡献。

强化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技术引领。作为国内专业从事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研发与生产的核心企业,该所强化基础能力,致力于轨道交通“卡脖子”问题技术的解决,为中国铁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根据市场需求,以代替进口产品、实现全部国产化、打破国外技术市场垄断为根本目标,该所系统地攻克了200-380km/h多个速度等级动车组齿轮传动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成为动车组齿轮传动系统唯一的国有品牌;掌握了大功率电力机车齿轮传动设计制造技术,实现了世界上单机功率最大、长距离区间与长大坡道上牵引最多货物的需要。同时,企业掌握了高速动车组、大功率重载机车、城轨车辆基础制动装置、车钩缓冲装置、油压减振器等关键产品技术,并在我国干线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上得到了良好应用。设计制造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齿轮传动系统成功应用于沈阳、上海、伊朗德黑兰、巴西里约热内卢等国内外主要地铁线路。研制的移动式焊轨车在京津、武广、郑西、京沪等高速铁路钢轨铺设中大显身手,完全替代了进口设备。

政策引领,对接国家战略促转型升级。作为轨道交通装备核心单位,在国家重点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企业积极以国家政策为引领,以“工业强基”工程作为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先后承担了工信部“高速动车组齿轮传动系统工程化实施”、“300km/h高速列车用高性能合金钢制动盘工程化实施”2个项目,率先开展轨道交通装备基础技术难题的攻关。以“智能制造”作为专项升级的主要手段,承担了工信部“高速动车组齿轮传动系统智能制造车间建设”项目,搭建涵盖智能设计、智能运营、智能生产、智能决策模块的智能制造平台,促进了企业的智能化升级。通过建立国际化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核心零部件试验验证中心和中国装备制造业焊接和无损检测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企业构建了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主业核心产业+技术服务和试验验证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中车戚墅堰所以科技为依托,市场为导向,不断夯实工业基础,以国家政策为引领,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实现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与转型升级。

(作者单位:中车戚墅堰所)

责任编辑:霍宏光

猜你喜欢
智能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智能制造 反思与期望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制造·AI未来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