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江苏作为全国制造业大省,在制造强国建设中找准了自己的坐标点,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25年,建成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省,并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下简称“一中心、 一基地”)。
深刻领会“一基地”建设的战略定位
打造“一基地”是江苏落实《纲要》精神,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并在全球产业竞争中达到一定影响力的一项重要战略。
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主力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这是《中国制造2025》对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的重要判断。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先进制造业正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制造实力雄厚,产业体系完善,产品门类齐全,工业总量连续6年保持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已具备了率先迈入全球先进制造地区的基础条件和突出优势,应从战略高度谋划江苏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争当中国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排头兵。
实现制造强省的主阵地。制造强省需要强大的、有竞争力的制造业。江苏的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总量居全国首位,但大而不强,跟国际先进制造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原因在于江苏制造普遍缺少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结构总体处于中低端制造环节。要实现江苏制造从大向强的跨越,就必须推动江苏制造从中低端向中高端突破。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能够集中力量,突破发展,培育出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现代产业集群,在践行制造强省战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中先行探索、发挥示范作用。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强力推进“一中心”、“一基地”建设,是江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通过加大研发和制造业服务化,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资源集聚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能有效地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加快推动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江苏制造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
准确把握“一基地”建设的目标定位
根据《纲要》的要求,江苏明确提出先进制造业基地要达到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制造模式新、集聚效应好、品牌影响大、管理效能优的目标定位。这一目标定位是基于全球制造的发展新趋势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新方向以及江苏的产业发展基础提出的,具有一定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目标定位有高度。“一基地”建设的目标定位首先就是产业层次高。虽然江苏的制造业层次与世界先进制造业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基于江苏的科教、产业优势,江苏致力于在中国制造中走在前列,并在若干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做中国制造业的排头兵。
目标定位有深度。“一基地”建设提出创新能力要强、制造模式要新、品牌影响要大和管理效能要优,从多角度演绎了先进制造业的深刻内涵。建立拥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发展战略必争的核心关键技术,打造创新型制造业领军企业,在全国制造业创新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广泛推行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建设智能工厂,打造全国智能制造先行示范区。培育世界级跨国企业(集团)和细分市场占有率高的“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和产品。建造智慧园区,实施科学高效精准的经营管理,发展质效居全国领先水平。
目标定位有广度。“一基地”的建设目标是既要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又要形成集聚效应好、产业布局优化合理,区域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特色产业集群。同时,先进制造业不只是新兴制造业,也包括传统制造业的先进部分,这就是说,发展先进制造业不仅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全力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并协同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充分体现了江苏“一基地”建设在目标定位上的系统性和广泛性。
科学实施“一基地”建设的战略措施
根据《纲要》提出的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智能制造的主攻方向,江苏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三个方面确定了24个发展重点,并对《纲要》部署的8大工程进行了任务细化,体现了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整体推进又要有重点突破的原则。
正确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作用应是引导,而非替代。在方向上,要加强政策引导,整合资源,向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聚焦。积极争取“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在方法上,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简政放权,着力减少行政、税收、融资等供给约束,推进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简化优化行政审批和许可流程,推进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手段应用,有效提高行政效能。创新管理方式,实施更为精准的产业政策,推动产业政策加快向普惠性、功能性、结构性转变。注重创新资金支持的方法,提高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其余的应积极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重点突出创新驱动。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应把创新创造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强基础领域的研发创新。引导产学研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开展基础领域产业共性技术、高端技术、关键技术、前瞻性技术的研究攻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在技术和机制上加强创新。应以企业为主体,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健全产业化服务体系与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建立中试孵化基地,促进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在重点产业领域和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布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逐步实现组织网络化、资源国际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促进军民融合,支持军民技术相互有效利用。
努力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亟待补上的“精神之钙”。要不断地改善和优化产品的质量和功能,树立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就要培育工匠精神,将提升质量、打造品牌作为培育壮大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有力支撑,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
积极加强人才培育。先进制造业基地需要先进制造业人才作支撑。因此,要着眼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需要,优化人才环境,以国际化视野建立完善引人、用人和育人机制,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夯实制造强省人力资源基础。要加强高端创新、经营管理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配套的各项政策,集聚、培养、吸引掌握世界尖端技术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加强和创新产业人才培训机制,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改变偏重文凭的现象,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高技术人才终身培养培训体系,培养技术娴熟、技艺精湛的技能型人才。
(执笔人:梁曙霞)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