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指示精神,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践行国家制造强国战略,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支撑“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面对践行五大发展新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面对我省制造强省建设存在的中低端加工制造多、重大原创性技术少、产品国际影响力弱等短板问题,必须进一步明确目标、找准定位,主动发力、精准施策,探索破难题、补短板、增优势的方略举措,加快推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提高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意义的认识
顺应新的工业革命、“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新常态,影响全球产业格局深度调整,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江苏制造业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低端吸纳“双重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前瞻布局、主动应对,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重要产业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形成原创成果、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产业发展新方向,才能在新一轮全球制造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掌握战略主动,赢得发展先机。
践行五大发展新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把五大发展新理念贯彻落实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实践之中,在创新发展方面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增强发展动力;在协调发展方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化产业布局;在绿色发展方面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实现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发展;在开放发展方面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和话语权;在共享发展方面支持制造业双创平台建设,增强吸纳就业能力,才能真正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效率的重大举措。中央部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江苏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就是从供给侧发力,一方面做“减法”,积极化解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过剩产能,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做“加法”,补齐关键核心技术缺失、重大自主装备偏少、产品品质不高的短板,推进智能制造创新发展,促进产业链、价值链整体提升,增强制造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使制造业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落实制造强国战略、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使命责任。《中国制造2025》描绘了未来30年推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和梯次推进的路线图。江苏贯彻制造强国战略,制定出台《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明确经过10年努力建设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省,重点推动15个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落实8项任务、实施8大工程。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具备率先迈入全球先进制造地区的基础条件和突出优势,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有利于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突破技术瓶颈、增创竞争优势、促进由大变强,在践行“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江苏制造业市场化水平和开放程度高,产业技术基础雄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服务发展政策环境好,外商投资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贸易往来和产业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格局,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引导企业“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推动优势产能、资本、人才、科技等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同时强化对中西部地区和中亚、西亚等内陆国家的引领带动及服务支撑,有利于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寻求经济发展新动力,提升江苏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支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重要基础。制造业是江苏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创新创业的主阵地、财富创造的主渠道。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7.6%,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85%左右,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25%左右,税收占60%以上。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对经济发展半壁江山的制造业来说,肩负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必须当先锋、打头阵,主动支撑“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目标。
找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力重点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构建新体系、形成新格局。发展壮大高端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新医药及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能源互联网、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等10大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机械、石化、冶金、纺织、轻工、建材等6大优势传统产业,协同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构建新型制造体系,推进江苏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围绕产业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采取省市联动方式构建“一个主导产业园区、一个特色产业小镇、一个制造业创新中心、一支产业投资基金、一个资源要素汇集平台”综合培育体系,培育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具有地标特色的现代产业集群,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载体支撑。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突破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充分整合科教人才、研发载体、金融机构等各方创新资源,以突破战略必争重点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和加快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为目标,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研发机构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支撑、万众创新为基础的协同创新体系。在高档数控机床及智能装备、智能电网及能源互联网、工程机械及核心部件、化学合成类创新药以及纳米、碳纤维、石墨烯战略新材料等领域分批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编制发布《〈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和《江苏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分年度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工业强基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加快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和产品。
搭建融合创新平台,推行新模式、培育新业态。组织实施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工程,支持制造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深化工业云、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汇聚众智,加快构建新型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模式,促进技术产品创新和经营管理优化,提升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深入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计划,实现企业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数控一代”全覆盖和关键环节互联网应用全覆盖,开展示范智能车间创建,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形成一批示范引领效应较强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支持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培育一批总集成总承包、协同生产、远程服务、定制服务等融合创新应用典型。
提升产品品质品牌,塑造新形象、增创新优势。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拳头产品,重塑传统特色品牌,做强现有知名品牌,培育自主创新品牌,提升江苏制造品牌价值和整体形象。实施“三品”战略,加强新品开发、文化创意设计、市场营销,积极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新模式,增加个性化、时尚化、功能化、绿色化消费品供给。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强化技术标准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支持自主品牌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收购国际品牌,促进品牌国际化,形成50个左右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
发展绿色低碳制造,助添新动能、营造新生态。开展绿色制造试点示范,支持企业贯彻国家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创建一批绿色示范工厂。围绕高效锅炉窑炉节能、电机系统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半导体照明、水处理、大气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重点领域,开展绿色制造科技研发攻关,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推进绿色制造技术在不同细分领域的首次应用。开展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进能效“领跑者”计划,组织实施企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等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在省级以上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力争实现工业能源消耗零增长。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赢得新机遇、拓展新空间。实施制造业国际化工程,建立“一带一路”产业投资项目库,推动工程机械、输变电、轨道交通、光伏等重大装备及纺织、电子等优势企业走出去、富余产能转出去、技术标准带出去,建设境外产业集聚区。加大力度吸引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营销、采购、物流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引导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品牌,依靠自主技术、品牌质量和一流标准综合优势参与国际竞争。适时召开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和智能制造大会。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集团)加快进入国际市场步伐,构建境外营销网络,通过海外并购重组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品牌的国际化水平,力争培育50家以上有一定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5家以上在国际上有较强影响力的跨国公司,打造一批能够代表先进制造水平、经得起市场和时间考验的百年企业。
完善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政策体系
统筹整合政策资源,支持关键技术突破。整合省级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创新使用方式,优化引导投向,采取公开招标等方式,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突破、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首台(套)研制创新、产品质量攻关等。深入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研究将新材料、关键零部件纳入首批次应用保险保费补偿机制实施范围。
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支持培育特色产业。对处于研发试验阶段或产业化初期的,积极引入各类基金、风投配以专项资金,支持研发、中试、加速首台(套)应用等重点环节;对已经取得一定效益、正在逐步发展壮大的,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引导集聚发展、打造特色产业;对“互联网+”领域内“轻资产”类项目或企业,引导创新信贷产品,做好金融服务。
发挥投资基金作用,支持高成长性企业。围绕企业成长链条研究制定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扶持政策。发挥好江苏工业和信息产业投资基金作用,研究制定激励社会资本投入的有效政策,支持企业实施互联网协同创新、研发重大颠覆性技术、推行智能制造模式、创造新的商业模式,获得突破性发展。
优化利用土地资源,支持集约集聚发展。实行有保有控的产业用地政策。重点保障年度重大项目中的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项目用地,对工业用地鼓励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出让等方式供应。积极推进四层及以上配工业电梯的高标准厂房建设与使用。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长效支持机制,鼓励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调动研发人员创新积极性。依托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培养引进一批具有世界眼光、通晓国际规则、善于现代经营管理的战略企业家。建立符合江苏实际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职业经理人队伍。推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制”,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完善数据应用机制,支持建设e云服务平台。完善基于“云+网+端”(工业云、工业互联网、工业信息终端)三级构架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立面向不同行业、不同环节的工业大数据资源聚合和分析应用平台,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构建覆盖省、市、县三级经信部门及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大数据支撑服务平台,建立企业库、项目库、专家库、综合信息库等信息资源库和关联信用数据库,加强重点行业和企业经济运行监测、深化重点项目管理,提升综合研判与决策分析能力。
责任编辑: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