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与落实路径

2016-09-20 05:56李红松
求实 2016年9期
关键词:共享发展发展理念共享

李红松

[摘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有机整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其中“共享”发展理念是其他发展理念的核心和归宿。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共享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整体领域的伟大变革,而且最终关系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康。深刻阐释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系统分析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共享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探明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共享发展的现实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哲学基础;人民主体观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6)09-0004-0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包括“共享”发展理念在内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由此可见,共享发展之于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重要性。因此,深刻阐释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系统分析实现共享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探明当前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共享发展的现实路径,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

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可以相对区分并归结为两点即历史唯物主义人民主体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正义观。

(一)共享发展理念植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历史唯物主义人民主体观的集中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的因素不仅渗透在生产力发展的诸因素中,而且也是诸因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这里的人是现实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P73)。这些现实的人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而不是诸如拿破仑式的历史人物;是绝大多数人,而不是一部分人或极少数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P287)社会的正常运行和社会历史形态的依次交替,不仅是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用发挥的结果,而且也确证着人民群众日益强大的主体力量。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所指出的,“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他们的社会制度”[2](P73)。不仅马克思、恩格斯如此,社会主义革命者、建设者、接班人也从来丝毫没有偏离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个立场和基本原理。列宁指出,“不吸引更多的人民阶层参加社会建设,不激发一直沉睡的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就谈不上什么革命的改革”[4](P141-P142)。毛泽东则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P103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更没有被忽视。邓小平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群众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解放自己,同时解放全体劳动人民。”[6](P2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也同样基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而强调发展要依靠群众。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把握,鲜明地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

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那么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逻辑。马克思、恩格斯从事的事业就是人民群众解放的事业。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从事的事业也是人民群众解放的事业,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谋福利的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党始终没有忘记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7](P255)同时,他也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7](P110),进而又告诫全党“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了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7](P1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同样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庄严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不仅注重发展为了人民,而且更加注重发展为了绝大多数人民,提出了“三个共享”“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扶贫开发贵在精准”等新思想、新论断,最终形成了“共享”发展理念。由此可见,共享发展理念深深地植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观。

(二)共享发展理念集中体现历史唯物主义正义观

在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以前,正义观念要么被以为是上帝意志的体现,要么被认为与人的先验意识有关,正义观念是永恒的。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正义观念不过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的反映,正义观念是具体的历史的,“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是因时因地而变。”[8](P212)正义观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演进的。不同经济社会形态下有不同的占主导地位的正义观念,同一经济社会形态下,基于不同的阶级立场也有不同的正义观念。“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观认为奴隶制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阶级的公平观则要求废除被官方宣布为不公平的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在普鲁士的容克看来,甚至可怜的行政区域条例也是对永恒公平的破坏。”[8](P212)

任何一种正义观念只要是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那么它就是合理的。原始社会没有正义观念,而共产主义则是超正义的。在阶级社会,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义观念都曾经是进步的、合理的,但是也都因为自身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之于生产力的落后性,而使自身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从而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当社会形态演替到资本主义社会时,“自由”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正义观念,这种正义观念相对于封建社会的正义观念无疑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合理性。然而,这种正义观念支配下的社会,却是在资本对劳动强制的条件下运行的,在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却造成了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以及资本主义社会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克服这种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要推翻资本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在扬弃资本主义“自由”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公平”的正义观念,从而在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消除阶级剥削和资本强制,实行按“贡献原则”分配。换言之,以“自由”为正义观念的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是无法靠自身来解决“公平”问题的,解决公平问题的办法只能依靠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公平”正义观内含在社会主义的本质当中,当然也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当代中国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集中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正义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

二、共享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我们所说的共享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在这里首先体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上。人民固然是社会发展的共享主体,但人民群众又总是具体的,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程度是不同的,甚至还有着巨大的差距。通过分析201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我们会有更为具体和深切的感受。年鉴数据表明,2008年以前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的增长率明显在扩大;近几年来增长率虽然有所缓和,但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值实际上依然很大。下面我们仅从收入差距的角度,并只选取2011、2012、2013这三年的相关数据来做一个简要分析。

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言,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09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3元;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4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66元;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59元。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呈增长趋势,而且增长的幅度还比较乐观。但与此同时,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发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差距2011年为148325元,2012年则变为166481元,2013年则增加到180592元,二者之间的差距在持续扩大。

就区域差距而言,我们来看两组数据,一组是东、中、西及东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组是东、中、西及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东、中、西及东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2011年,东部地区为264060元,中部地区为183232元,西部地区为181594元,东北地区为183013元;2012年,东部地区为296216元,中部地区为206972元,西部地区为206002元,东北地区为207593元;2013年,东部地区为324720元,中部地区为227361元,西部地区为227101元,东北地区为228746元。我们可以看到,中、西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相等,东部地区明显较高,而且东部和其他地区的差距同样也在拉大,比如2011年东部和西部的差距82466元,2013年则增至97619元。

从东、中、西及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看,2011年,东部地区为95850元,中部地区为65299元,西部地区为52467元,东北地区为77906元;2012年,东部地区为108175元,中部地区为74352元,西部地区为60266元,东北地区为88465元;2013年,东部地区为120521元,中部地区为83765元,西部地区为68336元,东北地区为99092元。我们会看到,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差距较大且仍在扩大,即使就中、西、东北地区之间进行比较,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明显较低。

就省区比较来看,从2011年至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皆为上海,最低的皆为甘肃。两省区之间不仅差距很大,而且差距绝对值也在逐年拉大。仅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例,2011年,上海为362305元,甘肃为149887元;2013年,上海为438514元,甘肃为189648元;二者差距可见一斑。

就行业差距而言,自2011年至2013年,平均工资水平最高的几个行业皆为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最低的几个行业皆为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2011年金融业平均工资水平为81109元,住宿和餐饮业为27486元,农林牧渔业为19469元;2013年则分别为99653元、34044元、25820元。虽然最高的金融业和最低的农林牧渔业二者平均工资比由4.17∶[KG-*2]1降到了386∶[KG-*2]1,但二者之间的绝对增加值仍呈现拉大趋势。

从基尼系数来看,我国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更需高度警惕。关于中国基尼系数,业界一直存有很大争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2003年至2013年多在047-049之间,2003年至2008年一直在升高,直至达到2008年的0491这个最高值,之后逐年下降。2014年降到0469,2015年则降到新低0462,继续呈现下行趋势,但毫无疑问仍高于040国际警戒线[9]。

而2012年12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根据住户调查得出,2010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61,农村基尼系数为060,城镇基尼系数为056[10]。

猜你喜欢
共享发展发展理念共享
创新发展的三重视阈
浅谈山区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促进共享发展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挂羊头卖狗肉的“共享”营销
我国发展理念的演变与创新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