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萍
一、教材分析
“交通运输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选自鲁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三节,这部分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本节课标要求为: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二、目标导航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时期聚落空间形态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通过扬州本地案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发展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通过联系扬州本地商业网点的分布,理解交通发展对商业网点的分布和密度的影响。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三、设计理念
1.体现“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
由于必修二内容地域性和时代性特点比较突出,而学生对教材中的案例不一定熟悉,有些案例甚至离生活实际较远,内容已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如果一味拘泥于分析教材中的案例,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本节课教学中力求体现“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原则:一方面,开展乡土地理案例教学,结合不同时期扬州城市建成区用地扩展图,分析交通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及时了解扬州交通及商业发展的最新动态,采用相关的最新资料、图片、视频等分析问题。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地理源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又可以指导生活,进而增强实践能力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注重“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究”
信息时代下,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使得学生知识的广度已不可小觑,而且必修二内容本身比较宽泛,容易理解,如果仍一味传授知识,必然导致学生对地理课堂味同嚼蜡,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本节课用不同时期扬州城市建成区用地扩展图,让学生自主观察分析交通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设计“找出老328国道沿线的商业网点”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交通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活动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探究,这些规律性的知识都是由学生自主建构得出,而不是由教师硬塞给学生。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①调查扬州有哪些交通运输方式和主要的交通干线。②专业市场、大型综合性超市、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等是发展较快的商业场所,你家附近是否有这些商业场所?分析它们所处的交通位置。
展示课标:学生齐读课标要求,找出关键词,教师简要解释聚落和商业网点两个概念。
导入新课:播放“扬州城市旅游形象宣传片”片断,提问主人公分别选择了哪几种交通运输方式到达扬州。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片断可帮助学生梳理扬州近十年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同时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承转过渡:这座城市的兴衰与交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就沿着时间的脉络,梳理扬州交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师生对话:扬州历史上几度繁华,曾有“淮左名都”、“富甲天下”等美誉,这种繁华得益于什么?(京杭运河)由于扬州地处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使其成为当时的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并发展成为古代的商业中心。然而,清代中叶以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又是因为什么?(京杭运河淤塞,海运兴起和京沪铁路的建成)这说明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会影响城市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扬州城市兴衰发展的回顾,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由于学生就生活在此,对这个典型案例也更为熟悉。
说一说:谈谈近年来扬州交通的发展变化(连淮扬镇铁路即将开工、宁扬城铁的规划、文昌路东西向延伸、瘦西湖隧道即将通车等)。
设计意图:以时间为脉络梳理了扬州交通的发展变化,即从运河时代大步迈向立体交通时代,为“交通运输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埋下伏笔;此外,通过大量新闻资料的呈现,使学生养成密切关注时事、学习身边地理的习惯。
承转过渡:扬州的交通发展已从运河时代大步迈向立体交通时代,这种变化会给扬州的城市形态带来哪些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议一议:①读图1和图2,分析扬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原因。②根据扬州未来交通的发展预测扬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展示交流: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城市形态的变化,教师引导:未来高铁、城铁的建设使扬州与周边城市联系更加紧密;未来地下隧道、地铁的通车又使扬州的交通格局由平面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规律总结:结合扬州城市形态的变化和教材第104页活动,总结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表1)。
设计意图: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选取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素材,通过不同时期扬州城市建成区用地扩展图的分析比较,得出不同时期城市用地的扩展方向,不仅便于学生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同时还可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承转过渡:之前提到由于扬州地处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使得扬州成为当时的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并发展成为古代的商业中心。下面就来学习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规律总结:交通运输影响城市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商业往往在________的地方容易发展,因而,商业中心往往与________结合在一起。商业中心多分布在沿江、沿海以及________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________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
师生对话:这里的商业中心不仅指商业中心城市,还指城市中商业集中的地区。目前扬州商业最集中的地区(最繁华的地方)在哪?(文昌阁商圈)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市场)
找一找:四人一组,利用手中的扬州交通旅游图找出老328国道沿线商业网点(大型超市、仓储式超市、批发市场、专业市场、购物中心、批发市场等),并标记在图上,分析其形成的主导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找出老328沿线商业网点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交通对商业网点发展的影响,注重学生体验和探究的过程。这些规律性的知识都由学生自主分析得出,而不是由教师硬塞给学生,避免死记硬背。
设疑提问:图3中甲、乙、丙、丁四地符合市场最优原则的是哪个地区?符合交通最优原则的又是哪个地区?
设计意图:板图的绘制有助于理解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培养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通过分析这幅图,学生能轻松地总结出:市场最优原则使商业网点分布在城市中心;交通最优原则使商业网点多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避免死记硬背。
规律总结: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市场最优原则:分布在城市 ,也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在城市________交通通达度最高,消费人群最容易到达。交通最优原则:商业网点多建立在市区________或市区边缘的________出入口附近。
承转过渡:通过刚才的活动发现交通便利的地方商业网点密度大,而地形区也会影响交通便捷程度,从而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
比一比:读图4分析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有何差异?为什么?
规律总结: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表2)。
议一议:对比扬州新老两个商业中心(人民商场和京华城),讨论商业网点的分布趋势及原因。
规律总结: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的发展(图5)。
承转过渡:随着道路通行能力增强,地铁、高铁等建设,将使人们的出行半径扩大,商业网点趋向城市外围布局。扬州已经将地铁纳入远期规划。
议一议:阅读相关材料,畅想扬州地铁通车后,沿途商业网点的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本地城市发展最新动态,体现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原则。
播放视频:杭州首个地铁商业空间开门迎客。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拓展视野,使学生了解地铁建成后将会涌现出地下商业街区。
研究性学习:商业网点选址。
SM购物中心入驻扬州
菲律宾SM集团是亚洲最大的购物中心运营商之一,在全世界拥有53家大型综合购物中心。SM扬州项目是继苏州、常州后,在江苏布局的第三座,也是苏中首座购物中心。请你为SM进行选址。
要求: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同一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每个小组确定1名组长,组长制定分工计划。
实施方案:①需要哪些资料,如何获得;②如何操作,需要用到的技术手段;③表述探究结果;④分析实际与理论的差异及原因。
设计意图:研究性学习的设计选取学生身边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回顾复习商业网点选址的两个原则以及GIS在城市商业选址中的应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又可以指导生活;同时,研究性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
课堂总结:扬州已从运河时代大步迈向立体交通时代,这种变化会对城市形态和商业网点产生巨大影响,相信在未来扬州大交通的引领下,扬州的明天会更好!
随堂检测:略。
专家点评:“交通运输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家乡扬州的交通运输变化”为案例,体现了“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原则。学生通过分析扬州交通发展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以及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对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中心、以思维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探究。本节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乡土地理材料作为教学切入点,乡土地理材料与学生生活最贴近,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即存在一种“知与不知”的矛盾。教学设计中将二者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江苏省扬州市地理教研员 吴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