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三号卫星。该卫星是我国首颗分辨率达到1米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将显著提升我国对地遥感观测能力,是高分专项工程实现时空协调、全天候、全天时对地观测目标的重要基础。
与利用可见光观测地球的兄弟姐妹相比,高分三号卫星是“高分家族”中唯一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它不需要借助光线,而是利用微波给地球照相“体检”。不论刮风下雨、风沙雾霾、白天夜间,它都能从容守望,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冰雪也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在极端天气下的抢险救灾中,光学遥感卫星的成像效果大打折扣,而高分三号卫星却能大显神威。除了看到地面,高分三号卫星还能通过“透视眼”看到地下的情况,提供更全面详尽的信息。
所谓“C频段”又意味着什么?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高分三号卫星工程总师徐福祥介绍,根据功能和使命的不同,地球微波遥感探测卫星可以划分为L、S、C、X等频段,频率依次由低到高。频率越低,穿透力越强,越高则穿透力越差。
打个比方,假如用这四种频段看一棵树,X频段只能看到树梢,L、S频段只能看到树根,C频段则介于两者之间,既能看到地表,也能看到树干。因此,在对海洋、气象、减灾等环境和目标进行探测时,C频段的优势更为突出。
国防科工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主任、高分专项总设计师童旭东介绍,高分三号卫星有12种工作模式,是世界上工作模式最多的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卫星。不论是精细条带、超精细条带工作模式,还是窄幅、宽幅扫描模式,亦或全球观测模式等,它样样精通。多种模式融合设计使该卫星既拥有大视野,又能聚焦辨认特定地点的小细节,既能看到目标在何处,又能精确测量它的尺寸。
为了能支撑12种工作模式完成任务,高分三号卫星的功率高达万瓦级,连续成像时间接近小时量级,极大提高了数据获取能力,增强了应用效能,不失为“一星多用”的典范。说到“用”,高分三号被称作一颗实实在在的“应用星”。
高分三号卫星将围绕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目标监视、海域使用管理、海洋权益维护和防灾减灾等应用,满足相关行业对海洋全天时、全天候、近实时的监视监测需求。
另外,高分三号卫星能有效填补载荷类型、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极化性能等方面的空白,是“天—地—现场”一体化的灾害监测评估网络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尤其在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冰凌、海冰、旱灾、雪灾、台风等灾害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据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