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力
摘 要:
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需要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促进其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与时代发展相一致,与实践要求相结合。从时间的维度要求坚持古为今用原则,从空间的维度要求坚持中西互补原则,从发展的维度要求坚持推陈出新原则,从主体性的维度要求坚持去伪存真的原则。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多管齐下,采用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根本途径,要建立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和传统文化学科制度体系。理论创造是关键途径,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综合创新。文化产业是基本途径,重视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完善传统文化产业政策。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价值;原则;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美德,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但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贯彻一系列的重要原则,也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正如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所讲的“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①
一、新时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则
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需要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促进其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与时代发展相一致,与实践要求相结合。要贯彻古为今用、中西互补、推陈出新、去伪存真的原则。古为今用是从时间的维度,提出的弘扬传统文化的原则。中西互补是从空间的维度,提出的弘扬传统文化的原则。推陈出新是从发展的维度,提出的弘扬传统文化的原则。去伪存真是从主体性的维度,提出的弘扬传统文化的原则。
1.时间维度:古为今用原则
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是因为古老的都是好的,而是因为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助益。历史已经证明,无论是抛弃传统文化,还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都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对于实现国家复兴民族富强毫无帮助,反而有害。在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过程中要以“今用”为主,做到“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即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的运用,着眼于新的时代要求,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条件来谈弘扬传统文化,没有意义。以现实问题为中心,就是指从实践的迫切要求来利用传统文化,这样就会显得有的放矢,明确我们需要传承什么发展什么,大大提高传统文化的利用效率。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就是说要利用传统文化提高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程度,使之更加适应中国的实际,更好的指导中国的实践。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会使传统文化更加具有现代特质,实现二者的双向互动,互动共进。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就是说从理论上关照现实问题,从传统文化中获取理论资源,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启发。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面对历史考验的经验总结,对于解决今天面临的问题有巨大启发意义。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就是说要抛弃传统文化中不切时宜的部分,利用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切合于新的实际的部分。
贯彻古为今用原则需要反对几种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首先,要反对食古不化。食古不化的态度就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这种态度把传统文化看成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更改的真理,期待着用传统文化来全面改造现实生活。这种态度是形而上学的,把传统文化的作用无限地夸大了。其次,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与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推崇传统文化的态度恰恰相反,历史虚无主义把传统文化看得一钱不值,这种态度也是有害的。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否定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体性,崇洋媚外,脱离了中国的国情和实际也会把事情弄糟。最后,要反对娱乐至死。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指出,有两种方法可以让一种文化失去生机,一种是将其封闭起来,与外界隔离开来,另一种是将它变成娱乐至死的舞台。今天中国在全球化的大潮下就有一种娱乐至死的倾向,把一切过去认为神圣的东西都娱乐化、庸俗化,消解对崇高的追求。这种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就是把传统文化庸俗化,实际就是丑化传统文化,实质上就否定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严肃性,把弘扬传统文化变成了一种娱乐,间接抛弃了传统文化。
2.空间维度:中西互补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哪里?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之不同于、扞格于现代文明之处,或者才正是它有价值的所在。”②发源于西方的现代化,越来越显现出其弊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生态遭到巨大破坏;工具理性的扩张导致人自身的失落,人本身也变成了一种手段;物质主义的过分推崇导致崇高的消解,人变成赤裸裸的物质机器,丧失伦理道德。总之,“现代社会是有缺陷的居所,现代文明是要批判超越的。批判并超越之,其资源就在中华传统文化中。”③中西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结构、心理模式正好起到互补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缺陷。在日益实现现代化的今天,要避免现代化的缺陷就必须弘扬传统文化。这就是中西互补原则。
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为其互补提供了有利条件。“东方文化的病症常常要靠西方文化的某种机制来医治;西方文化的许多病症亦往往只有靠东方文化的某些药方才能真正解除。”④今天的中国由于近百年来对传统文化的激烈批判,西方文明大举进入,我们的话语体系,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已经被西化了,基本没有人能用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了,所以西方遇到的很多问题我们也同样遇到了。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实现其价值,就是要用传统文化弥补西方文化的不足。具体来说,要用天人合一的理念调制西方征服自然观念所带来的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用集体观念来调制西方个人主义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冲突,用协和万邦的观念来调制西方征服世界所带来的霸权主义倾向,用世界和谐代替世界斗争。只有从互补的原则出发才能发觉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真价值,倘若一味以西方文化为标准硬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民主、科学的传统,则只会得出中国传统文化落后的结论,所谓资本主义主义萌芽等伪问题就是在以西方为参照的条件下制造的。西方文化我们已经学得很多了,事实证明,许多原本在西方是很好的东西到中国就走了样,反而变成了坏东西。我们要解除文化的焦虑,树立文化自信,相信中国文化具有西方文化不及的优点,这些优点正是我们在融合汇通中创造更先进的文化的基础。
3.发展维度:推陈出新原则
文化不是一尊静止的雕塑,而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不断地自我更新之中,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营养。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必须推陈出新。守着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不思进取,顽固不化,只会坐吃山空。推陈出新也就是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是“把一些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符号与价值系统加以改造,使经过创造地转化的符号与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于变迁的种子,同时在变迁过程中,继续保持文化的认同。”⑤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就是冯友兰说的“接着讲”,接着前人的思路讲前人没有讲过的新话。我们不仅要继承还要发展。只有推陈出新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发展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今天的创新成果又会成为明天的传统。
推陈出新的前提是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企图脱离自己的文化传统,抛弃民族文化的血脉另起炉灶从头开始是不可能的。“离开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求新求变,其结果必然是招致悲剧。”⑥这样的悲剧在中外都曾经发生过。荒谬绝伦的“文化大革命”期望通过破旧来立新,结果旧的破了新的也没有立起来,给民族和国家造成巨大灾难。魏玛宪法抛弃了德国的历史传统结果导致法西斯上台,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创新要以继承为前提,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创新要有创新精神的指引,不能墨守成规,要大胆探索。文化创新工作异常艰难,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成功。几十年来,我们没有多少有世界影响力的成果。虽然莫言拿了诺贝尔奖,但是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属于非主流,与西方文化在我国大行其道十分不相称。说起中国文化我们有孔子、孟子、朱熹等古代思想家,可是当代我们能举出谁呢?而西方当代思想家罗尔斯、福柯、哈贝马斯等在我国学术界大红大紫。
4.主体性维度:去伪存真原则
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就要认识传统文化,求传统文化之真。只有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上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但是认识传统文化,求传统文化之真并不是那么容易。一个方面,由于百年来的各种反传统文化运动,造成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很多非理性的地方,很多偏激的地方,很多片面的地方,这些错误的认识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随风而逝,而是继续盘踞在人们的头脑之中,要打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教条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认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化运动导致的巨大文化变迁,人们与传统文化存在隔膜了,思维方式上很难进入传统文化。在感情上,今天的中国固然是中国人的家园。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断裂造成传统知识在教育体系中的缺位,现代知识体系、教育系统完全是照搬西方的内容和模式,我们接受的大多精神产品都是直接或间接来自西方。我们每个人都饱受西方文化的熏染,对传统价值观的信仰已经非常淡漠。“在理解上甚或精神旨趣上,当代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其心灵的故乡,却大有可能不在中国而在欧洲、在美国。除了技术器用层次、制度层次之外,在精神、信仰、知识层面,也早已离开了中国。”⑦离开了西方的话语系统我们甚至不会说话、不会思考了。这就给我们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带来很大的困难。遵循去伪存真的原则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就要对传统文化做一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的工作。
去伪存真,首先要转变态度,破除过去的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估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维系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维持一个多元一体团结统一的伟大政治局面、维持国家民族的独立富强、维护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维护中华民族各民族互相团结各阶层互相平衡中的巨大作用,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尤其是对于化解当今世界各种矛盾可能具有的巨大价值。天人合一的思想既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化解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有利于发展新的生态科技,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要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得其真。其次,要摆脱崇洋媚外,视西籍如神圣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必须视之为主体, 然后再通过它的种种内在线索, 进行深入的研究。”⑧也就是说,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持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传统文化内在的规律出发,而不是从已有的西方理论出发来套传统文化。一味以西方文化为坐标来检视中国传统文化、批判中国文化,只会离中国传统文化之真越来远,只会对传统文化产生越来越多的误解和不解。要看到中国文化精神之真,中国历史之真,就要从中国文化的内部去研究,拒绝以西方理论模式生搬硬套中国实际。只有用经过去伪存真的传统文化来教育人们,才能帮助人们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理解中国文化的实质。要实现去伪存真就必须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沉下心来,从基本问题做起,从习以为常的认识开始。把过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拿过来反思,反思其生产的时代背景、根源,看是否符合实际,对于不符合实际的就要予以修正。
二、新时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⑨概言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学校教育、理论创新和文化产业。学校教育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扎下根。理论创新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途径,只有通过理论创新才能让活化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使其永葆青春活力。文化产业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途径,只有文化产业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大众化。
1.根本途径:学校教育
要让传统文化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满足人们的现代需要,实现其现代价值就必须建立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体系,让传统文化教育遍地开花。
第一,建立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只有建立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才能涵盖广大的学生,适应不同学生主体的需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培养社会主义有用人才。大致来说,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课程,它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培养新一代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意识、仁慈爱物的社会关爱精神、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都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求适应性广,适用于所有的同学,这就要求最集中的体现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需要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的特点,编写专门适宜于现代课程的中国传统文化教材,设置相关的课程。二是专业性课程。通过专业课也可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知识体系。专业课程可以广泛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把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专业课的学习结合起来。比如文科专业可以开设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等课程。理科专业可以开设中国科技史、中国传统科技思想等专业课。通过研究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可以更加促进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三是选修课程。大学选修课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认识。选修课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比如选修课程有传统文学经典选读、传统民俗研究、传统书法欣赏与创作、传统音乐欣赏、传统戏曲欣赏、传统道德修养、传统人生智慧等等。选修课可以更好满足不同个体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四是学术讲座。大力开展传统文化的学术讲座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重要教育途径。学术讲座的专家都是术有专攻,他们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前沿,可以把传统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的传递给大学生,用传统文化鲜活的内容来教育大学生。
第二,建立传统文化活动体系。社会实践活动是认识的根本来源,是改造世界的根本武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重要途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塑造人的潜在力量,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展丰富多彩的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传统文化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举办赛诗会、游园会、灯谜会、汉服秀等等。二是校外文化活动。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典籍里,也以各种物质和精神形态存在于中华大地上。作为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的文化遗产数量是世界最多的。走出校园,到校外去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都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办法。三是网络文化活动。当今时代是网络时代。网络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要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开展网络文化活动。网上的传统文化信息是海量的。通过网络运用传统文化来丰富我们的教育。
第三,建立传统文化学科制度体系。早在一百年前,有识之士既看到传统文化衰落带来的文化传承危机,探索建立传统文化独立学科体系,培养传统文化方面的专门人才。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师资问题,没有大量高素质的传统文化教师,要把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好是不现实的。张之洞在《创立存古学堂折》里说,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义理精密,文词雅奥,新设学堂学生所造太浅,仅可为初等小学国文之师”远远达不到高级中学、高等学校教师的水平。⑩所以提出建立专科学校进行培养。今天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还是师资问题。西方人的传统文化是基督教神学和古希腊罗马文化,今天他们仍然保存着神学院和古典学学科。而我们中国却没有一个以保存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学科。建立传统文化学科和专门学校十分必要。首先,建立传统文化学科。西方学科分化的体系不是完全适宜于用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学科属于一种综合性的学科。用西方学科体系来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完全符合实际。中国传统学术具有整体性、博雅性、汇通性三大特点,注重学术部门之间的整体协调性,注重知和行的统一,有着经世致用的价值追求和历史传统,“将其放在以‘西学的学科门类之下,必然是削足适履。”?当今时代,学术研究的综合性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纷纷成立,我们有理由成立传统文化一级学科,其名称可以叫中国古典学。这样既与国际古典学接轨,又体现了中国特色。传统文化学科的建立可以为培养传统文化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极大推进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其次,建立传统文化专门学校。在台湾有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的中国文化大学,香港也有香港中文大学,虽然这些学校现在已经变成了综合性院校,但是其初衷是为了专门培养传统文化人才。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就必须给传统文化学习和研究一定的场所和平台。建立传统文化专门的学校有利于传统文化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开展,就像有专门的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财经学院、理工学院一样,我们可以建立传统文化学院。建立传统文化学校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必须慎重的推行,不能采取大跃进式的做法,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条件不具备的坚决不能开展,把发展的质量放在数量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树立传统文化教学研究的权威性、严肃性,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2.关键途径: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也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重要途径。世界不会直接满足人的需要,人必须通过实践活动使世界适合自己的需要。传统文化可以满足人们一部分的现代需要,但是不能全部满足。要使传统文化更多地满足人们的现代需要就必须进行理论创新,把传统文化变成可再生资源,创造更多精神成果文化财富,为当代中国乃至全球的问题提供更好的答案,化解蔓延整个时代的精神性危机。西方著名学者伯尔曼指出,一场整体性危机蔓延在西方世界,这样一种危机是意义的危机、信仰的危机,是许多人在50岁时就会感受到的危机,人们在精神上迷失了。这样一场危机不仅每个西方人遇到,而且作为整个西方世界的问题被认识到。西方文化“似乎正面临一种彻底崩溃的可能。”?伯尔曼的话告诉我们西方文化陷入危机,如果我们寄希望于西方文化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那是不现实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我国也出现类似的整体性危机,人们精神迷茫,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很有市场,人们不知道未来该向哪里去,整体上的精神焦虑蔓延整个社会。要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精神问题,唯有进行文化和理论创新,用新文化、新理论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第一,创造性转化。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不合于现代社会的内容转化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内容。创造性转化最重要的是一个“化”字。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不是革命似的突变。化是一点一点的进行的,不能指望突变,一夜之间全部变完。即使已经“化”了的内容还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继续“化”。创造性转化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方面是现在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内容,可以转化为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内容。比如忠君,现在是民主的时代,皇帝已经被推翻了,没有皇帝需要人们去付出自己的忠诚,但是忠诚是一种美德,不应该被抛弃,我们应当把过去的忠君转化为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自己的工作。另一个方面是现在认为是传统文化精华的部分可以转化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比如爱国、诚信、敬业、友善,这些是属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爱国、诚信、敬业、友善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诚信、敬业、友善,这就需要进行一番创造性转化的工作。这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诚信、敬业、友善就获得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的一部分。
第二,创新性发展。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富于生命力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创造,使之实现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关于创新性发展,冯友兰有一句话讲的很贴切,他说要接着讲。创新性发展重点在于发展,发展就是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推进。创新性发展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并没有不符合现代社会,只需要在古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发展逻辑在当代和在古代是一样的。比如毛笔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今天发扬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只需要延续过去的模式进行创新就可以,毛笔书法艺术发展的逻辑与古代完全一样。在其本质上并没有所谓古代书法、近代书法、现代书法的差别。当代大书法家启功的书法与古代书法之间的区别并不是鲁迅和李白、杜甫那样意义上的区别。再比如国画,同样如此,国画也许在题材等方面有所开拓,但是其基本的艺术书法、技巧与古代基本一样,只需要沿着传统国画的发展逻辑继续向前发展就可以。另一种情况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不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其发展的新形态可以适应于现代社会。比如儒学中的很多内容,通过创造性发展就变成了新儒学。新儒学延续了传统儒学同时又比传统儒学更适合现代社会。当然,新儒学也并非完美无缺,并非就一定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作为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创新性发展,其探索意义是值得肯定的。要按照古人的思路“接着讲”,同时又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第三,综合创新。综合创新说是由张岱年最早提出来的。所谓综合创新就是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世界各种文化之优长,“创造出一种既有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化。”?这样一种新文化把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精华熔于一炉,切合社会主义当代发展的实际需要,利于民族主体意识的发扬,对人们的生活有较大助益。综合创新的可能性在于:其一,文化系统的各个要素是可以分离和重构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旧系统已经解体需要建立新的文化系统;其二,文化要素的可离性与兼容性,中国文化的精华要素可以与西方文化的精华要素组合成一个新的文化系统。综合创新的必要性在于:首先,中国文化的旧系统已经过时必须要重建中国文化系统;其次,中国文化不可全盘否定,全盘西化不可取;最后,中西文化各有千秋,中国文化需要吸收西方文化的长处才能创造新的文化优势。
3.基本途径:文化产业
信息化时代,网络等大众媒体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文化环境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果与学校教育一致就会导致1+1>2的效果,如果社会文化环境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消极影响则会造成1+1=0的效果。社会文化环境的最重要部分之一就是文化产品对人们的影响,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发展把中国传统文化鲜活的营养变为现实精神产品的文化产业,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有利于传播正价值、正能量,寓教于乐,在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中轻松的进行现代。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文化产业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并最终对全社会的精神结构产生深刻影响。”?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就必须重视文化产业这一途径。以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取向的文化产业有利于抵御西方一些不良思想向我国的渗透,有利于塑造民族自信心,有利于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就是要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文化产品,用高尚的文化产品滋养人民的精神,丰富精神生活。
第一,转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大力发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文化产业。传统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精神资源。脱离了一定的文化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没有活力和灵魂。世界各个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都高度重视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优势,生产适合本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需要的文化产品。好莱坞大片成功的重要秘诀就是贩卖美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个人主义,各种大片的主题永远是个人拯救世界,个人至上,用艺术语言来表达传统价值观,美化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中国电影产业不及美国就在于中国电影脱离了中国文化,一些电影低级趣味,一味求新求异,有的甚至损害了中国人的形象,传播的都是负面因素。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一度流行于中国,让国人看到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的统一关系,看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发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文化产业就是要用大众文化工业产生富含传统文化气息和民族精神精华的文化产品,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传播正能量、传播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第二,加大对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立法保障传统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就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导致文化生产力受到抑制,文化创造活力没有充分迸发出来。立法保障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首先就要保护好知识产权,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近年来韩国在端午节申遗等问题上动作频频,说明他们把传统文化遗产看成是重要的文化战略资源,极力想要垄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资源,我们也不能落后必须在法律层面保护好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科学的开发、利用、弘扬是最好的保护方式,在政策上支持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发挥其现代价值,发挥文化育人化人的良好作用。
【 注 释 】
①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9—25(2)。
②③⑦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5页。
④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⑤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91页。
⑥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29页。
⑧余英时:《试论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九州学林》2003年秋季号。
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1-1(1)。
⑩张之洞:《张之洞教育文存》,陈山榜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24页。
?纪宝成:《重视国学学科建设加强传统文化整合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15—16期。
?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三联书店 1991年版,第35页。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6页。
?胡晶晶:《文化产业的生产逻辑及主流意识形态导向的建构》,《求实》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