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勒·克莱齐奥出生于法国海滨城市尼斯,那时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勒·克莱齐奥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德国占领军和纳粹的阴影下度过的。7岁时,勒·克莱齐奥跟随母亲和弟弟一起前往尼日利亚探望在那边做英军战时医生的父亲。10岁时,他和家人重返尼斯。高中毕业后,又去英国、法国求学,因而勒·克莱齐奥整个青少年时代,都是在迁徙中度过,这种迁徙留给他的除了复杂的过往,还有对于旅行的想象以及后来写作的原材料。
在地中海沿岸长大的勒·克莱齐奥依稀记得自己家族的全部根系都根植在充满秘境的毛里求斯岛,他也正是在关于这座岛的记忆中长大的,除了与兄弟在码头玩耍的记忆,还有家里那些巨大的书架和满满当当的藏书,“有了那些书、地图、各色的贝壳以及一直伴随我逃难的小玩意儿,我的记忆便在真实与传说的混杂中形成了”。
那些风格迥异的书极不协调地混在一块儿,让小勒·克莱齐奥萌生了在文字中旅行的愿望。他曾经深情回忆:“1947年,我7岁的时候就与母亲踏上了漫长的旅途,乘船去东非见我因战争而分离的父亲。我随身带着练习簿,在船舱里歪歪扭扭地写下了我第一个故事,名字就叫作《漫长的旅途》。但这个故事与现实的关联很少。或许从那时开始我就在这种错位中写作,就像一直怀着一种对未来的直觉在写。但我觉得这正是我在文学中所追寻的。现实严谨的叙述让我觉得厌烦,我也不相信现实主义。我在书页间守候着逃逸而出的一切,它们一跃向前或者躲闪一边,这正是我们可以称为想象的东西。所谓‘想象,便是生于现实与回忆这般天地之中,它从感觉和真实中,从模糊的记忆与直觉中获得滋养。”
二十来岁的时候,勒·克莱齐奥曾在一份文学问卷上作答:“写作30%是个人回忆,20%是文学追忆,10%是纯粹的剽窃,30%是想象。”然而现在的他却认为,“想象的比重已经大大降低,余下的通通是追忆与记忆”。
为什么会这样?在勒·克莱齐奥看来,人与树木一样,衰老不过是表象,每一度春秋都会为生命揭去一层面纱,让曾经为青葱岁月所掩盖的作品越发明晰。随着岁月的日升月落,人生的年轮刻在内心,自己的所得所思,自己人生的积淀,都会在写作中一点一点地展现出来。同时,他也觉得这个写作的过程本身就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探索内心的国度”。
事实上,勒·克莱齐奥觉得作家是不应该写回忆录的,因为“从记忆中掘出的一切都面目全非”。他更认同的是像普鲁斯特那样,不把自己的作品当成记忆的练习,而是一种再创造,展现的是布满神经的存在之机;或者像老舍那样,用文字去留住一个逝去世界的依稀镜像和情感。
在勒·克莱齐奥看来,回忆是写作的源泉,这个世界只因作者的存在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