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建云
论公共天下主义:概念体系与理论框架
保建云
本文在借鉴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公共天下”概念并构建“公共天下主义”理论框架,对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中因为多元身份认同导致的矛盾与冲突进行新的理论解释,并构建“公共天下”中“天下人”价值观与行为的伦理新秩序。公共天下主义是指整个人类社会成员属于同一个公共天下的道德意识与价值观体系,认为全部人类成员都是公共天下的共同组成者、建设参与者、文明分享者、责任共担者与公共治理参与者。天下是天下人共有、共建、共享、共治的天下,天下人是平等的,天下人需要友爱与合作,天下人具有分布理性,天下人需要互助互谅,天下人共存共荣共担风险。天下人身份认同作为公共天下主义的伦理前提,可以作为调节各种人类共同体利益冲突与矛盾的工具,促进人类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公共天下主义天下人身份认同命运共同体伦理秩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与通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类社会成员形成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如何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如何共同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如果构建高效有序的全球治理体系,已经成为各国学术界与决策层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念及“天下主义”哲学思想与伦理意识,能够为我们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借鉴。本文在借鉴中国传统的“天下主义”哲学思想及伦理意识〔1〕,在当代学术界出现的“新天下主义”思想〔2〕的基础上,提出“公共天下”(Public Tianxia or Public World)、“公共天下主义”(Public Tianxiaism or Public Cosmopolitanism, PT or PC)等概念及概念体系,同时构建基于公共天下主义的全球化社会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特别是为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国际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构建提供新的思维方式与理论工具。本文试图在吸收中国古代哲学与伦理意识优秀成分的基础上,针对全球化过程中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政治 、经济、文化、宗教与社会问题,提出解释当代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范式,以弥补现有理论和文献的某些缺陷和不足。
人类社会是由全部人类成员共同组成的人类共同体,是全部人类成员的集合,由全部人类成员共同拥有。任何人类成员都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构成单元,排除任何人类成员的社会共同体都不能够完全代表人类社会整体。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标准或者指标把人类成员区分为不同的族群、民族、种族、阶层、利益集团与类型,但任何单一族群、民族、种族、阶层、利益集团和类型的人类成员都不能够单独代表整个人类社会,只有所有族群、种族、阶级和类型的全部人类成员才能够共同构成人类社会整体。少数人类成员虽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组成某种人类共同体,但这种人类共同体只是人类社会的部分拥有者。本文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Tianxia)概念指代人类社会,用“天下人”(Tianxia People)指代全部人类成员。人类社会作为全部人类成员共同构成、共同拥有的人类共同体,具有整体性,其公共事务治理需要全部人类成员共同参与。也就是说,天下是天下人共同构成、共同建设、共同拥有、共同治理的“公共天下”(Public Tianxia)。本文中的公共天下,也可称为公共世界(Public World),是指全部人类成员共同参与组成、共同参与建设、共同承担成本与共同享受收益、共同参与治理的人类社会或者人类共同体。本文中的公共天下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概念(Tianxia)和西方社会中的国际社会(International Community)概念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第一,公共天下为全部天下人共同组成的天下,而不是部分天下人组成的局部天下。公共天下是由全部人类成员共同构成的人类共同体,或者说,是由全部天下人共同构成的天下人共同体。排除任何人类成员或者任何天下人的人类共同体,都不可能称为公共天下,只能称为局部天下或者局部人类共同体、局部人类社会。也就是说,公共天下是所有天下人共同组成的天下人共同体。据此,可以把天下人组成的共同体区分为不同的类型。由部分天下人组成的天下人集合或者共同体可以称为局部天下(Partial Tianxia),不同的天下人可以组成不同的局部天下。所有天下人组成的所有局部天下的集合共同构成公共天下或者共同天下的子集合,局部天下是共同天下的子集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概念,既可以是包括所有人类成员的公共天下,也可能是只包括部分社会成员的局部天下。例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天下”就是局部天下。我们可以根据构建局部天下的天下人共同特征差异,把局部天下区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由某个或者某些主权国家的家庭成员共同构建的局部天下可以称为家国天下,由拥有相同文化传统或者习俗的人类成员共同构成文化天下,由操同一语系、语言或者方言的人类成员共同构成语言天下,由拥有相同宗教信仰的人类成员共同构成宗教天下,由拥有相同贸易利益关系的人类成员共同构成贸易天下,由拥有共同安全利益的联盟国家人类成员共同构成联盟天下,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公共天下、局部天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下表所示:
表1 天下、公共天下与局部天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既可以是公共天下,也可以是局部天下,还可以作为文化价值和伦理秩序的概念而使用。根据组成或者参与的人类成员类型差异,可以形成多样化的局部天下。所有局部天下的人类成员共同构成公共天下。公共天下是以各种局部共同体方式生活的全部人类成员的社会共同体。
第二,公共天下由全部天下人共建共享,而不是由部分天下人所建所享。公共天下是全部天下人共同参与建设和推动发展的,其建设成果由全部天下人共同享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全部人类成员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的结果,全部人类成员都应该享受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是在全体人类成员共同参与、共同付出、共同承担成本与风险的条件下实现的,仅仅依靠部分人类成员不可能取得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当然,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人类成员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是存在差异的,人类社会精英和杰出人物做出贡献相对较大,其他人类成员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相对较小,有的人类成员也可能阻碍人类社会进步发展。正是因为不同人类成员对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贡献存在着差异,做出不同贡献的人类成员所分享的人类文明进步成果也必然存在差异。一般而言,人类成员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中的努力和贡献与其能够分享的人类社会进步发展成果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在一个存在分配公平的人类社会中,人类成员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贡献与其分享的收益正相关,也就是存在着多劳多得现象。事实上,公共天下由全部天下人共建共享,是由公共天下由全部天下人共同组成和共同拥有所决定的。
第三,公共天下由全部天下人共同治理。共同天下由全部天下人共同治理,是指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与演化过程中面临的公共事务协调与管理需要全部人类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协调、共同配合并共同贡献知识智慧。人类社会的公共事务涉及到众多领域,例如公共产品的提供、公共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公共危机与风险的预防与控制、公共安全与社会伦理秩序建构等。人类社会公共事务治理需要有全部人类成员公共参与,涉及到五方面内容:一是全部人类成员都是人类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平等参与主体,各个人类成员作为公共事务治理主体,具有参与公共治理的平等参与权、自主选择权,既可以选择参与公共治理活动,也可以选择不参与公共治理活动;二是人类社会公共事务治理方式选择由全部人类成员通过集体行动方式进行,也就是说,选择何种公共治理工具、方式与模式,由全部人类成员公共参与决定,而不是仅仅由少数或者部分人类成员参与决定;三是人类社会公共治理方式的调整与改变,需要获得全部人类成员的集体选择认可与接受,如果不能够获得全部人类成员认可与接受,则人类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不具有完全合法性。当然,全部人类成员认可和接受,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类社会公共事务治理都需求全部人类成员完全同意,只要通过人类成员共同认可与接受的集体行动规则进行的公共治理活动,即使有部分社会成员不完全同意,也具有治理的合法性基础。
第四,公共天下的人类成员都能够共享人类进步的价值体系和伦理秩序。人类社会是不断演化与进步发展的,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与伦理成果和物质成果,为人类全部成员共有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全部人类成员都可以分享这些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也就是说,公共天下文明进步的精神与物质成果,为全部天下人所共同创造,归全部天下人所共同分享,任何部分人类成员或者人类成员集团都不可能完全占用全部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与物质成果,任何人类成员或人类成员集团都可能排除在公共天下的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与物质成果之外。对公共天下的共有精神与物质文明成果的任何独占或者垄断,都会破坏公共天下的价值体系和伦理秩序,不利于公共天下进步发展,甚至阻碍天下人之间的团结和和平。
第五,公共天下不是简单的所有国家的集合体,而是全部人类成员集合共同构成的共同体。国家只是公共天下某些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成员构成的社会行为体的一种类型。国家可以分化、重组、演化与消失,但公共天下作为全部人类成员的共同体并不会随着某些国家的消失而消失,公共天下是全部人类成员共同体存在的一种普遍方式。国家作为天下人构成的社会行为体集合,是公共天下中的重要社会行为体,但不能够代替公共天下中的所有社会行为体。我们可以把公共天下区分为国家产生以前的公共天下,存在国家形态的公共天下与不存在国家形态的公共天下三种主要类型。在人类及人类社会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国家是人类社会演化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行为体,但国家的出现和演化,对公共天下的全部人类成员的社会组织方式、政治经济活动方式、财富分配与权力配置、价值体系和社会伦理秩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家是共同天下演化过程中的最为重要的人类成员组织形态和制度化成果。
第六,公共天下不等于国际社会。共同天下作为全部人类成员共同构成的社会共同体,与传统的国际社会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与联系。一般而言,国际社会(International Community)是从国家与国际关系角度界定的人类社会共同体类型,是指主要由多个主权国家共同构成的国家及相关社会行为体集合或者社会共同体,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国际社会以主权国家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主权国家及其国家之间的联系,就难以界定国际社会的内涵与外延。根据国家集合是否包含全球所有国家及其相关社会行为体,可以把国际社会区分为全球国际社会(Global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GIC)和区域国际社会(Regional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RIC)两种类型,前者是包含全球所有国家及相关社会行为体的国家集合,后者是指包含部分国家及相关社会行为体的国家集合。在存在国家形态的人类社会中,全球国际社会与公共天下都是由全部人类成员共同构成的人类共同体,二者具有一致性或者说同质性。在国家产生以前或是不存在国家行为体的人类社会中,作为国家集合的国际社会是不存在的,但公共天下作为全部人类成员的集合或者共同体是始终存在的。
事实上,公共天下作为描述人类成员生存的公共地理空间、公共身份空间乃至公共价值空间,可以描述人类社会构成及其发展演化的基本特征,与人类社会、国际社会等概念之间存在着显著区别与联系。很显然,本文中的公共天下作为人类社会整体的代称、天下人作为全部人类成员的代称,与国家、国际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相关关系,共同构成描述人类社会组织类型与演化的概念体系。可以用下图描述人类社会、公共天下、天下人、人类成员、国家、国际社会诸概念之间的关系。
图1 人类社会与公共天下概念体系
从上图可以看出,本文中的公共天下作为整体人类社会的代称、天下人作为全部人类成员的代称及其由此形成的相关概念体系,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公共天下还含有天下人共同组成、共同建设、共同分享与共同治理天下内涵,是在对传统人类社会、国际社会乃至国家概念及相关概念体系比较与综合基础上的重构。我们提出“公共天下”这一概念,主要目的在于,在借鉴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理论意识中的“天下观”的基础上重新建构全部人类成员公共身份认同、价值观体系及伦理秩序。
天下人作为全部人类成员的共同身份认同,并不排斥或者否认人类成员的其他身份认同。作为共同天下的平等构成与参与成者的人类成员的道德意识与价值观选择,直接影响到公共天下发展演化的方向,不同的道德意识与价值观选择决定公共天下是否能够和平稳定与进步发展。公共天下主义可以作为维系公共天下进步发展的有益道德意识与价值观。
天下人作为人类成员的代称,也是人类成员身份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或者主要共同点。作为公共天下构成单元的人类成员,天下人的身份认同具有包容性和不可否认性。公共天下由全部天下人共组、共有、共建、共享与共治,并不表明全部天下人不可以拥有其他的身份选择和身份认同。人类社会成员除了拥有天下人身份认同外,还可以拥有其他的其他身份认同。天下人身份认同可以包容其他身份认同。例如,作为一个公共天下人的人类成员,还可以拥有国家认同、族群认同、阶层认同、文化认同、宗教认同、地域认同、职业认同等多种身份认同。当然,任何一个人类成员也不可能用其他身份认同替代天下人身份认同,例如,一个地域认同为亚洲人的人类成员不可能用其亚洲人身份认同替代或者否认天下人的身份认同。公共天下中的天下人身份认同与其他身份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图描述:
图2 公共天下中的天下人身份认同与其他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根据对天下人及天下人权责利益关系的不同假设与定义,可以把天下主义区分为古典天下主义、王道天下主义、霸权天下主义、等级天下主义、皇权天下主义、新天下主义与公共天下主义。本文把古典天下主义、王道天下主义、霸权天下主义、等级天下主义与皇权天下主义称为传统天下主义。
有学者认为中国早期的天下主义来源于《易》。〔3〕本文中的古典天下主义思想即是指在中国先秦时代以前便出现的重要哲学思想与伦理秩序,是从天下人,特别是从普通庶民社会角度强调天下人身份认同及以天下人为本的价值观与伦理秩序。古典天下主义的假设前提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天下土地资源及附着于土地的经济资源为天下人所共同拥有,天下人共同拥有天下土地及相关资源;二是天下人是天下的核心构成成分,没有天下人就没有天下的一切,整个天下以天下人为中心进行财富与权力配置;三是天下人共同拥有相同的天下人身份认同,天下人身份认同是其他社会成分认同的基础,其他身份认同从属于天下人身份认同,其他身份认同不能够破坏或者否认天下人的身份认同;四是天下利益归天下人所有,天下人公共利益重于每个天下人的个人利益,不能够为谋求个人利益或者私人利益而损害天下人的公共利益;五是尊重天下人公共利益成为社会活动、组织构建与制度安排评判的价值标准和伦理基础,任何损害天下人公共利益的社会活动、组织机构与制度体系都不具有价值与伦理的合法性;六是天下人之间能够而且需要相互友爱,“四海之内皆兄弟”。
王道天下主义由古典天下主义演化而来。王道天下主义思想最早来源于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强调君王以仁义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等级天下主义则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与“夷夏之辩”,除了强调天下人身份认同以外,还强调天下的等级结构及其转化。
皇权天下主义是指以皇权为核心及其主导下的天下人身份认同、价值体系及伦理意识。中国古典皇权天下主义思想以汉代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为代表,强调神权与君权在天下治理的地位。
新天下主义则是为了应对当代人类社会中因为国家、民族、宗教差异导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而提出的新的“天下观”理论思想和伦理观念。21世纪以来,一些中国学者在借鉴中国传统天下主义哲学思想与伦理秩序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天下主义,是一种与民族国家意识对冲思维〔4〕,试图通过借用中国传统天下主义哲学思想与伦理秩序解释与治理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新问题〔5〕。事实上,新天下主义试图借鉴古典天下主义的思想精髓,治理当今人类社会全球化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基于国家民族认同所产生的政治经济利益、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族群与宗教等领域的冲突问题,主要目的在于从新的天下主义视角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冲突问题。不可忽视的是,一些学者分析天下主义时,往往以民族主义作为对比和参照〔6〕。
本文中的公共天下主义(Public Tianxiaism),也可以称为新古典天下主义(New Classical Tianxiaism)。公共天下主义不否认不同人类成员之间存在天然禀赋、地理区位、国家地区、文化宗教、族群、民族、种族、社会阶层社会分工等方面的差异,但认为这些差异不影响全部人类成员共有的天下人身份认同,天下人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自由而不是强制分享公共天下的人类文明成果、公共产品与公共制度安排带来的公共福利与发展机会,天下人可以平等享受公共天下赋予的天下公共事务平等的参与权力、收益并承担相应责任及成本。公共天下主义虽然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与天下主义哲学思想和伦理意识,但与传统的天下主义及其演化形态仍然存在显著超差异。本文所提出的公共天下主义与中国传统天下主义、新天下主义之间存在着历史联系性,但其区别也较为显著,如下表所示:
表2 传统天下主义、新天下主义与公共天下主义
从上表可以看出,古典天下主义是王权、皇权与等级秩序还没有完全形成的社会中的天下主义;王道天下主义强调开明君王施仁政治理天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级天下主义主要来源于古代华夏世界的大同思想和夷夏之辩;新天下主义则强调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不能够损害天下利益,试图消除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对当代世界的消极影响。公共天下主义强调共同天下由天下人共组、共建、共享、共责与共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可见,公共天下主义是在吸收传统天下主义与新天下主义的有益成分的基础上,针对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社会治理问题提出并重新构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体系,也是理解与解析当代人类社会演化及面临问题的理论范式及理论框架。
天下人作为共同天下的共同构成成员,都平等共享天下人身份认同,不否认和排斥其他身份认同。但其他多元身份认同以不否认和排斥天下人身份认同为伦理前提,任何试图用其他身份认同否认与排斥天下人身份认同的价值观、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都不符合公共天下主义的价值观与伦理规则。对于一个公共天下主义视野中的代表性天下人(representative Tianxia people)而言,其与生俱来便拥有天下人身份,其在享受天下人身份带来的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承担天下人身份所带来的义务,代表性天下人的权利和义务相互平衡。如下表所示:
表3 公共天下主义视野中的天下人权利与责任平衡
上表所列为公共天下主义视野中的代表性天下人权利与责任平衡的主要方面。虽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状况和可能性,与现实的人类社会中代表性社会成员的权利责任关系存在着差异,但这种权利与责任平衡关系可以作为现实人类社会努力的方向和对人类社会进行评价的理想参照系。
不同类型的天下人集合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社会行为体或者社会共同体,这些不同类型的社会行为体都是作为天下人总集合的子集合而存在的。居住在特定地域并共有共同国籍身份的天下人集合形成国家共同体,拥有相同族群或者民族身份认同的天下人集合形成族群共同体或者民族共同体,拥有共同文化认同的天下人集合形成文化共同体,拥有相同宗教信仰的天下人集合形成宗教共同体,拥有相同或者相似职业技艺的天下人集合形成职业共同体,处于相同社会阶层的天下人集合形成阶层或者阶级共同体,居住在特定地区的天下人集合形成地区或者区域共同体。天下人往往以不同的社会身份认同参与各种社会共同体活动,成为各种社会行为体活动与社会共同体运行与治理的微观基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构成公共天下的天下人数量会发生变化,天下人的身份认同与特征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公共天下是一个处于不断演变中的人类社会共同体动态系统。
表4 公共天下与天下人的多元身份认同
从上表可以看出,公共天下能够最大化包容天下人的各种身份认同,但如果部分天下人以局部的非天下人认同否认或者排斥天下人身份认同,则可能出现部分天下人以局部天下认同为理由损害共同天下的共同利益的可能性。当然,也可能出现部分天下人以共同天下的公共利益为借口谋求其所属局部天下人共同体利益最大化、损害公共天下整体利益的现象。随着交通基础设施与通讯技术发展,人类社会各成员之间相互联系与互动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天下人的身份认同也越来越多元,公共天下需要各种身份认同之间需要越来越包容,也需要天下人在公共天下的大框架下达成广泛一致的公共天下人身份认同,并以此认同为基础化解多元身份认同导致的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
可见,公共天下主义视野中的天下人在享受天下人权利的同时,需要承担作为天下人的责任。天下人的权利与责任具有平衡性,天下人身份认同具有最大的包容性,人类成员其他的多元身份认同以不否认、损害、排斥与替代天下人身份认同为伦理前提,任何试图以其他身份认同替代甚至损害天下人身份认同的价值观或者行为必然导致不同身份认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会导致极端主义、民粹主义乃至各种原教旨主义,破坏公共天下的和谐与稳定,损害所有天下人的利益。因此,天下人身份认同作为公共天下的伦理前提,可以作为调节各种人类共同体利益冲突与矛盾的共同点和工具。在公共天下主义者看来,基于多元化、多样化身份认同的各种人类成员集合形成的各种社会共同体,都是公共天下的人类共同体的子集,彼此之间需要相互包容并共同以天下人身份认同为伦理前提。
公共天下概念体系与公共天下主义理论框架构建的主要目的在于,理解和解释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成员行为与人类社会演化过程中共同面临的问题,为天下人身份认同,不同共同体之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提供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和伦理规则。公共天下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伦理秩序,是在借鉴与总结中国传统哲学与伦理思想中的“天下观”的基础上,能够作为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与演化面临的各种矛盾与冲突提供一种新理论解释和问题解决思路。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all-under heaven)概念,既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又是一个价值伦理概念。天下人同时可以是某地区人、某国人、某社会人、某阶级人、某利益人等的身份认同。人类社会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如果以国家产生划分标准,可以把人类社会区分为国家形成前人类社会与国家形成后人类社会两个不同的阶段及类型。公共天下作为整体人类社会的代称、天下人作为全部人类成员的代称及其由此形成的相关概念体系,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公共天下还含有天下人共同组成、共同建设、共同分享与共同治理天下内涵,是在对传统人类社会、国际社会乃至国家概念及相关概念体系比较与综合基础上的重构。在公共天下主义的视野中,天下是天下人共有、共建、共享、共治的天下,天下人是平等的、天下人需要友爱与合作、天下人具有分布理性、天下人需要互助互谅、天下人共存共荣共担风险。公共天下主义者反对霸权主义、等级主义、殖民主义、强权主义。公共天下主义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可以作为国际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及相关学科分析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演化及国际问题的基础性理论工具〔7〕,为相关学科性理论构建提供基本理论思维与理论框架。天下人身份认同作为公共天下的伦理前提,可以作为调节各种人类共同体利益冲突与矛盾的共同点和工具,预防与控制各种可能的极端主义、文化排外主义、民粹主义与各种类型的原教旨主义对人类社会和国际关系的消极影响,有利于人类社会和平进步与和谐发展,促进人类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与形成。
〔1〕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许纪霖,刘擎.新天下主义〔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江西元.从天下主义到和谐世界:中国外交哲学选择及其实践意义〔J〕.外交评论,2007,(4).
〔4〕 许纪霖,刘擎.新天下主义〔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3.
〔5〕 江西元.从天下主义到和谐世界:中国外交哲学选择及其实践意义〔J〕.外交评论,2007,(4)
〔6〕盛洪.从民族主义到天下主义〔J〕.战略与管理,1996,(1).
〔7〕保建云.金融与债务危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实证检验及政策选择〔M〕.社会学科文献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王云川)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科研专项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联合资助项目“一带一路国家金融合作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2016-06-10
保建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经济学。北京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