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2016-09-18 02:59李玲玲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经济区中原环境保护

李玲玲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管理系,河南 郑州 451191)

中原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李玲玲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管理系,河南 郑州 451191)

从社会学视角分析,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新常态背景下,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市场准入的限制条件。中原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应运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根本上解决发展方式粗放、创新不足等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坚持绿色发展战略,形成生态产业体系,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坚持开放发展战略,加大产业融合发展力度、推动产业合理转移,打破环境治理的地方保护主义。

中原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

一、中原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中原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方式粗放有余、集约不足,产业结构转型有余、创新不足,生态资源开发有余、保护不足,环境保护制度有余、执行不足等方面。在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下,人们缺乏经济增长质量意识,过分注重经济发展速度,忽视经济增长质量,水、土、空气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1.发展方式粗放有余、集约不足。近年来,虽然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中原经济区主要依托本区域的自然资源,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产业结构层次偏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开放程度低,使得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能源资源日益枯竭,生态问题逐步恶化,这将严重影响中原经济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据河南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河南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1.9∶51.2∶36.9,第一产业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比,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2个百分比,在全国省市区排名中,河南的第三产业比重位于倒数。由表1可以看出,近十五年来河南第一产业比重逐年降低,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过渡,但第二产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第二产业比重变化较小。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但第三产业比重仍然不高,2000年占31.6%,2014年扩大为36.9%。通过比较这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现,自2000年以来,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不断扩大,到2010年达到了57.7%的最高占比,2011年之后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比重均在降低,而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可见第一、第二产业逐步向第三产业过渡,同时在三大产业中,15年来第二产业对河南经济增长贡献率一直保持最高。中原经济区的这种产业结构现状,一方面造成大量能源和人力都耗费在效益低下的传统产业上,另一方面利润高、效益好的第三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人力、物力匮乏,这就必然造成区域经济效益低下。

表1 2000~2014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的结构状况单位:%

2.产业结构转型有余、创新不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发展理念。第一,产业技术创新不足。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从体制上保证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转型有余,但第二产业仍然是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力,高污染企业占有很大比例,部分城市的企业迫于当地的环保压力,已开始向郊区和农村地区扩散和转移。这些高污染企业并没有进行技术改造使自己成为低能耗企业,而是将污染物排放到了政府管辖疏漏的偏远地区。许多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开发、技术转换、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技术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没有真正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不足是造成近些年来区域内经济和环境污染“双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例如,有些学者指出,降低电力、建筑、交通、水泥、钢铁和石油化工这六大部门的碳排放,既需要专门技术又需要通用技术,需要用到至少60种关键技术,其中有40种关键技术,目前中国并不具备[1]。虽然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从国外引进这些技术,但由于资金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操作起来较为困难,而且目前的环境监测技术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中原经济区面临着诸多问题影响着技术的研发,比如科研水平落后、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人才流失严重及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一是政府投入科技研发的资金不足,研发成果偏少;二是科研成果实用性不高,造成资金、时间的浪费;三是科技创新型人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欠缺。一部分地区污染等生态问题亟须解决,但因科技水平落后而延误了治理时间,生态问题进一步恶化。这都说明,技术进步缓慢,技术创新不足是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是区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要障碍。

3.生态资源开发有余、保护不足。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环境保护力度不足,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与此同时,中原经济区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环境的可持续性是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所造成的后备资源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以郑州市耕地资源为例,郑州市国土资源局发布的《郑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指出,2005年,郑州市区开发利用的土地为625577.87公顷,开垦率占43.90%,土地的利用率达到了83.05%。目前来看,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过高,可以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又明显不足,没有利用的土地为127678.39公顷,其中可开发为耕地的仅有8528.61公顷,只占6.67%。规划期内,在开垦一定数量耕地的同时,建设用地增加也会挤占许多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环境保护用地的数量进一步减少。

4.环境保护制度有余、执行不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历年发布的《全国环境统计公报》以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1996年6月和2006年6月分别发布的《中国环境保护白皮书》的资料显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自然资源保护法律15部,环境保护法律9部。特别是1996年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强了环境方面的相关立法。当前,中国已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该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以环境保护相关的资源法、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为主要内容。同时,我国也已建立了国家级和地方级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其中国家级别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包括国家环境质量、环境样品、污染物排放(控制)等标准,地方级别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包括地方污染物排放及环境质量标准等。这些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都为中原经济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贯彻落实和执行力度不够,部分法律法规难以得到有效实施。以郑州市西流湖为例,2009年《河南商报》曾用大幅版面以“关注西流湖之‘死’”为题进行了系列报道,西流湖的污水检测值均超标,污水值最高超标110倍[2]。郑州市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治理措施,但如今的西流湖是绿藻密布、气味刺鼻,西流湖污染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改善。另外,中原经济区区域内各地区间的有效互动、合作交流还远远不够,这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共同治理,各个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

二、中原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环保策略

“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的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过去主要依靠出口、投资、消费的要素驱动发展战略,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加快生态科技创新。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是生态科技创新。生态工业研究应进一步加强对可以减少工业对环境影响的相关技术的研究,包括物质替代和废弃物零排放等,大力研究整个生态过程的分析、评价及监测的方法,包括对生态工业指标体系、产品的生命周期、物流平衡等方面的分析设计工作。生态农业研究应着重环保技术的开发,这些研究技术包括良种繁殖与选育,病虫害防治,无公害产品的养殖、种植、加工,防沙治沙,盐碱地治理,水土保持,等等。同时,政府还应鼓励大学进行科学研究,将大学的科学研究与生产领域密切结合,实现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产品生产设计的科技含量,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而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

2.创新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留住科技创新人才的首要条件是要建立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学校和科研机构培养生态科技创新人才,在教育培养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储备、科技技能和生态意识的培养。政府还应适当引导高校加强专业建设,增设环境保护相关专业,尤其是新能源、新技术和新兴环保产业等配套专业的开设,为区域产业顺利转型奠定基础。

三、中原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发展战略

目前,中原经济区重工业比重过大,节能减排的压力大,新形势下,现有的生产方式与绿色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中原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尤为重要。绿色发展要求形成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信息业与服务业等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从而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

1.做强生态工业。发展中原经济区生态工业,应当限制污染企业,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十三五”时期,发展生态工业尤其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充分借鉴德国工业制造的经验,提高产品的质量,尤其体现在经久耐用上,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这是对原材料和资源最大的节约。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的方式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工业园的建立不仅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而且需要园区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有关部门应根据园区的规模和要引进的企业类型,对园区的道路交通、能源设施(电、热)、垃圾填埋场及污水处理设施等进行合理规划;政府制定金融、财政、税收、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入生态工业园;推进生态产业链建设,尽快形成工业共生网络,实现资源的充分循环利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社会效益的统一。

2.发展生态农业。中原经济区是国家的“大粮仓”,农业是整个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发展中原经济区生态农业不能只靠自身的力量,还应借助外界的力量,尤其是要吸收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比如以色列在节约利用水资源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以色列的农业经营者每年需向水管部门申请用水许可证,水管部门根据灌溉面积及作物种类核定供水配额,再根据配额征收水费[3]。此外,还可以建立农业产业集聚区。农业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资金与技术问题,要打造品牌,实现产与销的对接,确保农民利益,实现农产品增值,增加农民收入。

3.发展生态信息业。发展生态信息业是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力举措。我们应围绕“绿色为标志,发展为主题,调整产业结构为中心,环境与发展并举”的要求,加快发展生态信息业。生态信息工业中,遵照循环经济理念,进行清洁生产,对废旧电子信息产品进行回收再利用,重复利用资源。同时应当建设网站,提供工业、农业与环境保护的有关信息。

4.发展生态服务业。利用中原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发生态旅游业,建设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中原经济区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自然资源丰富;同时,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其“根”文化最深,“古”遗产最多,少林武术久负盛名,国花牡丹名不虚传。这些文化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天然优势,中原经济区应借势而发,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要珍惜和保护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除此之外,还可以发展物流及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主动发展金融服务与商务服务等高成长性服务业;发展环保产业,包括水、土、大气和固体废弃物治理设施,新能源开发及环保服务体系等。

四、实施中原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开放发展战略

围绕“生态是特色,发展是核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生态与经济一同发展是目标”的要求,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加大产业融合发展力度,实现生态共同治理,推动产业合理转移为环境减压。

1.加大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态共同治理。只有将中原经济区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各区域通力合作,加强资源共享,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共同治理。各区域应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实现产业对接,合力打造区域共同优势,推动跨地区的产业整合及企业重组,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建立行业协会促进企业间的互动,尤其是在管理经验、优秀人才及先进技术方面的交流,有利于整合资源,促进整个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低碳升级。

2.推动产业合理转移,为环境减压。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是中原经济区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推动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第一,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充分整合区域资源优势,推动存量产能有序转移,优化产业布局。充分权衡各地区的资源禀赋、资本、劳动力、市场等状况,促进产业向具备较好生产要素的地区转移。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应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低碳环保为主题,必须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约利用资源作为基本出发点,探索出承接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共生发展的路径。通过有序转移完成企业内生增长,促进产业集聚,降低环境压力,实现各地区间的优势互补。第二,支持国际高端产业向国内转移,鼓励企业“走出去”主动对接高端制造业,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研发水平,促进产业向高端优化升级;增加产业转移基础设备投入,加快产业转移的软硬件建设,以解决产业配套不足的问题,提高承接产业的能力;建设产业转移网络信息服务平台,适时发布有关产业转移的信息,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引导产业规范转移。

[1]邹骥,傅莎,王克.中国实现碳强度削减目标的成本[J].环境保护,2009,(24).

[2]李雅静,孙益锐.郑州西流湖污染严重污水值最高超标110倍[EB/OL].http://news.sina.com.cn/c/ p/2011-03-15/094622117803.shtml,2011-03-15/ 2016-04-20.

[3]王耀琳.以色列的水资源及其利用[J].中国沙漠,2003,(4).

[责任编辑张彦华]

F127

A

1671-6701(2016)04-0099-04

2016-06-12

2015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162400410557)阶段性成果

李玲玲(1987—),女,河南焦作人,硕士,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管理系助教。

猜你喜欢
经济区中原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沁园春·赞中原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共绘新蓝图 中原更出彩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