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42)
对河南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思考
郭永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42)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加快产业升级的速度,这为河南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虽然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但还存在着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结构层次偏低等问题。因此,河南要做好政府规划布局,实现产业承接科学化;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能力;完善与所承接产业相关的配套产业及设施;建设服务政府,构筑良好的发展环境。
河南;产业转移;优势条件;问题;对策
目前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的态势逐步显现,各国不断加快产业升级的速度,经济部门升级创新产业转移途径,相互联系的产业增加协同转移,企业投资的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随着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步入国家战略层面,国内外更加关注河南经济的发展,这些都为河南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对产业转出地区而言,转移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一般会降低,就业机会相对减少;而对于产业转入地而言,转移过来的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则会相对提高,就业机会增加,相应的产业配套能力逐渐增强,从而形成产业经济规模集聚效应[1]。从国家宏观政策、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经济发展战略等方面来看,我国的产业发展存在梯度差异,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内陆相对落后地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明显,而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将引发该地区一些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持续转移[2]。河南只有积极、主动承接来自国外和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才能更好地加速河南新型农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高度融合,从而促进河南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1.河南三大产业结构分析。2015年河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7010.25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4209.56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18189.36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14611.33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增长加快,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18.1%上升到2015年的39.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4∶49.1∶39.5,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升。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15》的数据,从产业贡献率角度分析,2014年河南处于主导地位的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对河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81年的61.5%下降为2014年的5.3%;第二产业对河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81年的6.9%上升为2014年的62.4%。
2.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2015年河南全省进出口总值为460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3%。2015年河南新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共272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160.86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7.8%;全年实际利用省外资金7821.5亿元,比2014年增长8.5%。随着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推进,河南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2014年河南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承接产业转移新签约项目近千个,合同引进资金超过5000亿元,在新签约的项目中大项目占多数,承接项目主要来自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闽东南及其他发达地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现代家居和建材等6大高成长性产业签约项目占总数的近六成,为河南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积蓄了重要力量。
3.产业集聚区凸显优势。河南共有180个产业集聚区,涵盖了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物流商贸、汽车及零部件、轻工、电子信息、新能源、建材、钢铁等众多产业,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带动作用。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的主阵地。
1.优越的地理位置。河南是全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拥有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等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京广、宁西、京九、陇海、太焦、焦柳、侯月、新月、新菏等9条铁路干线经过河南,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铁路网络。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之一,郑州站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郑州正在加快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速度,即将成为全国铁路路网中的“双十字”中心。截至2014年年底,河南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4.99万公里,公路密度为149.62公里/百平方公里。河南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为5859公里,干线公路总里程为23827公里。河南民航事业发展迅速,拥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三个民用机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是国内一类航空口岸和4E级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为1693.64万人次。
2.资源和人才优势。河南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矿产资源丰富,已经发现了127种矿产(含亚矿种为158种),其中75种已经探明储量,有86种已经被开发利用。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有8种居全国首位,居全国前3位的有19种,居全国前5位的有26种。煤、铝、钼、金、萤石、石油、天然气、天然碱和耐火黏土等储量较大,其中石油保有储量居全国第12位,天然气居全国第17位,煤炭居全国第8位。河南是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山川壮美,风光秀丽,融南秀北雄于一体。河南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处,省级23处。郑州的嵩山,洛阳的龙门山、白云山,焦作的云台山,信阳的鸡公山,平顶山的尧山,济源的王屋山,安阳的太行大峡谷,鹤壁的云梦山,南阳的宝天曼、老界岭,驻马店的嵖岈山等均属山水奇观。2015年年末河南全省总人口为10722万,常住人口9480万。2015年全省研究生新招生人数为13561人,在校研究生37559人,毕业生10607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5.92万人,在校生176.69万人,毕业生46.58万人;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达24万。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13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0个;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28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8家;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8项,省级科技进步奖337项。
3.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15年河南省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2015年粮食产量6067.1万吨,比上年增长5.1%;全年工业增加值16100.92亿元,比上年增长8.0%。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现代家居、服装服饰等高成长性制造业比上年增长11.4%,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9.9%。2015年河南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3%,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60.4%。河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66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8%。2015年河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25元,比上年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7.7%;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740.43亿元。2015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7629.91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1432.62亿元。
1.承接产业的结构层次偏低。河南承接产业仍然集中在制造业,在制造业内部又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为主。2014年河南省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4%,承接产业时对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消化和吸收能力不足,承接过来的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2.盲目承接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我国东部一些地区由于环境的压力,一些在该地区已经或即将淘汰的对环境有污染的或高耗能、高排放的项目转移到河南,这类产业将会造成河南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3.科技创新水平不高,高级技工短缺。河南对科技研究和发展经费的投入不足,从事科研的人员不足,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河南在全国的经济总量与科技地位是不对称的,经济总量在2015年排在全国第5位,而科技创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个人发展空间和环境的因素,部分高学历毕业生和高级技工等高级人才选择到东南沿海及其他比较发达的地区工作,河南的高端人才较为缺乏。
1.做好政府规划布局,实现产业承接科学化。实现产业规划布局科学化,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承接产业转移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产业承接后的提质增效。第一,承接产业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结合河南各地市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承接方案,要有选择性地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产业。第二,要高标准审查、坚决拒绝东部沿海地区那些低层次的淘汰产业。同时,河南也要引入先进的环保技术,利用先进的环保技术来解决雾霾等污染问题。经济新常态下,河南应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城镇化、农业化、工业化道路,争取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2.提升河南产业集群发展能力。河南共有180个产业集聚区,要加强产业集群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发挥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通过企业兼并重组、中外企业合资投资、政府向企业提供资金帮助等途径,重点支持产业集聚区内龙头企业的发展,形成具有行业领导地位、在集群内起带动作用、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通过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结合各种形式的宣传与推广,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实现从区域品牌向全国品牌乃至世界级品牌的跨越,发挥产品品牌的扩散效应。通过发展大企业集团和产品品牌的升级,改变产业集群的传统发展模式,提升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力。
3.完善与所承接产业相关的配套产业及设施。积极建设有利于转入产业发展的配套产业,完善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第一,加快建设郑州内陆无水港和内陆型现代物流中心,完善航空、铁路、公路物流运输路线,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争取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第二,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银行、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这些机构能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能为河南的金融资本市场增加元素。第三,积极承接国内外先进文化产业转移,发挥文化产业的人文资源优势,在文化产业中积极展示优秀中华文化的魅力,努力建成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业。河南要想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必须进一步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配套能力,完善与所承接产业相关的配套设施。
4.建设服务政府,构筑良好发展的环境。政府应从管理经济主体向服务经济主体转变,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政府应改革和完善政府行政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程序;依法坚持政务公开,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提高信息透明度,严惩权力寻租,对各类企业奖惩分明;加强行政问责和行政追究制度建设,使行政问责常态化;应加强对公权力的制约,创新执法体制,强化执法责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快营造体制科学、执法严明和清正廉洁的法治环境;努力提高司法人员的道德水平、执法水平和司法水平,坚持依法办事,依法用权,提高他们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工作的能力。
[1]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4).
[2]李小建,覃成林,高建华.我国产业转移与中原经济崛起[J].中州学刊,2004,(3).
[责任编辑张彦华]
F127
A
1671-6701(2016)04-0092-03
2016-06-10
郭永(1980—),男,河南南阳人,硕士,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