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勇(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 放射科,江苏 南京 211200)
MRI与CT对胼胝体梗死的诊断价值分析
张 勇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 放射科,江苏 南京 211200)
目的 探究MRI与CT对胼胝体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确诊为胼胝体梗死的脑梗死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MRI及CT诊断符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次试验的30例患者胼胝体梗死都是单侧发生的情况,其中发生在左侧有19例,右侧有11例,发展到患者膝部8例,压部有11例,同时兼胼胝体膝盖/体部2例,21例患者出现两侧的基底节区、半卵圆的中心多出现小型的斑点信号,T1W1和T2W1信号值排布和未增强前一致。对MRI及CT诊断符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和MRI作为两种检测方式,对于胼胝体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MRI检查能够相比于CT检查更加全面和清晰,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MRI;CT;胼胝体梗死;诊断价值
胼胝体(corpus callosum)是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横向联合而成的神经纤维束,具体位置位于脑部半球的纵裂底部,是大脑半球中最大的连合纤维。这些神经纤维在两半球中间形成弧形板,其后端叫压部,中间叫体,前方弯曲部叫膝,膝向下弯曲变簿叫嘴。主要作用可能是沟通和联系脑部皮层和其下神经细胞的信息[1]。患者发生胼胝体梗死的可能性较小,而且其影像学资料也较少可能性见诸于报道。我院现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确诊为胼胝体梗死的脑梗死患者30例,特将其胼胝体的临床表现和MRI、CT诊断学资料总结如下,从而确定MRI与CT对胼胝体梗死的诊断价值。
1.1一般资料:本次参与研究的患者一共30例,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有1例8岁男性患者,患病原因为外界损伤所致。其余所有患者均为中老年患者,年龄最小40岁,最大为87岁,平均年龄为(63.2±9.2)岁。所有患者中有高血压史29例(血糖异常合并出现患者22例)。患者的临床特征有:下肢出现瘫痪或者偏瘫的患者有19例;面部表情单一、寡言少语的有10例;合并出现语言表达不清晰的患者有1例;患者计算能力、模仿别人以及无法识别左右等现象的患者有3例;无自主意识、出现昏迷的患者有2例;视力障碍或者异常的患者有4例;同侧视力下降偏盲的患者在有2例;共济失调、头痛、头晕的患者有3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有4例。
1.2检查方法:CT平扫法27例,增强患者3例;MRI平扫法23例,增强扫描6例;MRA检查11例。6例实施CT和MRI同时检查。所使用的CT 为GE公司的16排CT,常规的颅脑CT进行扫描,层厚或层距设为10 mm,出现少部分患者进行5 mm的扫描。对比剂为优维显,剂量为1.0 mL/kg。所使用的MRI为GE公司的1.5T超导型核磁共振扫描仪。扫描的脉冲序列均为:T2W1和T1W1,进行常规的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包括正中矢状位)扫描。辅助对比剂为静脉注射Gd-DTPA,剂量为0.2 mmol/kg,扫描参数同上。
1.3诊断方法:由3名高年资影像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对CT及MRI影像进行独立阅片,确诊病例为2~3人同时诊断结果一致的病例,可疑病例为1人诊断的病例,阴性病例为无人诊断的病例。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MRI 及CT诊断符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试验的30例患者胼胝体梗死都是单侧发生的情况,其中发生在左侧的有19例,发生在右侧的有11例,发展到患者膝部的有8例,压部的有11例,同时兼胼胝体膝/体部的有2例,其中梗死的病灶呈现出圆形,其直径最小的为5 mm,最长的直径有16 mm。同时出现膝部压部的有1例,病变呈现为条带状。CT的值最大为20 Hu,最小的为9 Hu,不存在显著的占位效应。MRI检查时T1W1和T2W1分别为低信号和高信号值,在增强扫描时出现不均匀的强化或者不强化现象。21例患者出现两侧的基底节区、半卵圆的中心多出现小型的斑点信号,T1W1和T2W1信号值排布和未增强前一致。患者经过CT和MRI检测后,其病灶排布结果见表1。
表1 CT、MRI对胼胝体梗死的病灶检出情况对比
对表2数据经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双盲法CT及MRI影像诊断结果
胼胝体是哺乳类真兽亚纲所特有的结构,它的位置在大脑半球的纵裂底部,是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横向神经纤维束,它也是大脑半球中最大的连合纤维。在生理解剖学中可以把胼胝体细分为嘴、体、膝和压这四个部分,人和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胼胝体都属于大脑的髓质。并且,胼胝体所具有的功能和高级的心理和精神活动、听写和语言等功能均存在着相关性[2]。因为胼胝体中有十分充足的血流量,它的前4/5是由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胼周动脉及其A1段提供血液,而其后是由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后脉络膜动脉提供血液,并且可以使用一侧的供血动脉发生障碍时可以由别的前后交通动脉进行代偿性供血,所以使得胼胝体的梗死事件在临床上发生的概率很小,此种案例也很少见有报道[3]。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MRI和CT两种检查方法对于对于胼胝体梗死的定位及诊断均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实质上,这两种检查方法是截然不同的,MRI即磁共振成像,是把人放在一个强大的磁场中,通过激发人体体内的氢质子发生核磁共振,然后接收质子发来的信号,而呈现出来的图像,它可以做横断、矢状、冠状和任意切面的成像。而CT由于X线和探测器在人体某一部位环绕、旋转进行检测,只能做人体横断面的扫描成像。因此,MRI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不会像CT检查法那样出现伪影的现象;不需要注射对比剂;没有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并且,MRI能够出现全方位、多平面的成像特点,在T1W1为低场信号,在T2W1为高信号呈现清楚而全面的梗死区域的影像学资料,和常规的CT对于体部的梗死区域影像相比更为清楚,但MRI也有其不足之处,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如CT效果好,并且,身体上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都不能做MRI的检查,另外价格与CT相比比较昂贵。因此,二者可以进行互补和验证。一般在患者发病后的1周左右即可出现增强表现,主要的影像学特点为非均一增强,强化的机制和许多因素有关,可能和缺血区域的血脑屏障异常,毛细管增生现象以及局部的血流量异常增加都有关。
综上所述,CT和MRI作为两种检测方式,对于胼胝体的梗死检查有着重要作用,MRI检查能够相比于CT检查更加全面和清晰,但是二者的检查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互补和验证,减少假阳性发生的概率,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1] 周坤生,朱先清,张安山,等.MRI对脑瘫患儿的诊断价值及意义[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1):37-39.
[2] 黎宏,魏有东,曹笃.原发性胼胝体变性89例临床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5,9(12):10-13.
[3] 宛四海,张雪林,张兴华,等.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10):1017-1019.
R445.3;R743.3
B
1671-8194(2016)22-01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