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恒 崔丽
丹青载道—贵州省博物馆藏徐悲鸿画作浅论
◇ 刘恒 崔丽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习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
徐悲鸿等 岁寒三友图轴89.5cm×59.2cm 纸本设色 1942年 贵州省博物馆藏款识:壬午七月凉风垭德纯楼上,与悲鸿、君璧为主人写此呈政,谢稚柳并记。钤印:黄君璧(白) 徐悲鸿(白) 枕菊珍藏(朱)
20世纪初的中国艺术领域掀起了一场“美术革命”,与“文学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一样,“美术革命”充分将科学精神运用于艺术领域,有着浓厚的启蒙和实用意味,以科学为核心的写实主义在这场革命中自然备受青睐。
康有为可算“美术革命”的先驱者。他在遍览西方绘画后,高度赞赏西画的逼真与写实,深感“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蔽极矣”,只有写实才能挽救中国绘画,并将改良中国画提高到“非止文明所观,工商业系于画者甚重”的高度〔1〕,在他看来,写实才能体现出绘画的社会功能。康有为因强国致用而提倡写实,缘于它是能够发挥其工具性最好的技法,也是科学主义实用思想的体现。随后,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陈独秀也高呼要用“西洋写实画的精神”来革文人画的“命”。在陈独秀看来,因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2〕。欧美之所以比中国进步,原于“一切政治、道德、教育、文学,无一不含着科学实证的精神”〔3〕。陈与康都提出中国画学衰败论,开出的药方都以科学为基础,以写实为手段,而背后动因都是为了强国。以陈康二人在当时的地位,其言论很快得到响应。梁启超就作过《美术与科学》为题的演讲。蔡元培也提出过“科学美术”,他认为“中国画与西洋画,其入手方法不同,中国画始自临摹,外国画始自实写……西人之重视自然科学如此,故美术亦从描写实物入手”〔4〕。
不难看出,写实之所以成为中国美术变革的良方,是因为科学主义实为写实主义的精神内核。而科学精神又被奉为改造国民性、强国富民的根本。
徐悲鸿 仕女图轴88.3cm×42.9cm 纸本设色 贵州省博物馆藏款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此幅仕女乃悲鸿先生遗作,原系白描画稿,德淳老兄藏之多年,日昨见示属于着色加景,即以落花双燕补成应命。壬寅秋七月,吟可并记。钤印:老宋(白)
就在理论家振臂疾呼“美术革命”的同时,年仅24岁的徐悲鸿受蔡元培之邀赴京任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身处新文化运动中心的徐氏深深认同用写实来改良中国绘画的理论。他的《中国画改良论》一文中就指出,“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要改良中国画“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而“画之目的,曰‘惟妙惟肖’,妙属于美,肖属于艺。故作物必须凭实写,乃能惟肖”〔5〕。甚至更直接地指出“吾个人对于目前中国艺术之颓败,觉非力倡写实主义不为功”〔6〕。种种论调不难看出徐悲鸿的思想与其师康有为同出一辙。徐氏曾因扎实的写实功力备受康有为赞誉,而拜于门下。康对西方写实技艺的推崇对他影至深,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他其后的艺术道路。除康有为的影响外,徐悲鸿对写实主义的青睐,还源于年少时的学画历程。徐氏自幼随父学画,教材便是吴友如的《点石斋画报》。吴友如以界画和肖像画著名于当世,其写实画风直接影响徐悲鸿日后的艺术趣味,而对界画和肖像画的学习临摹也夯实了他的写实基础。
1919年,徐悲鸿赴法学习。此时法国画界的主流正是毕加索、马蒂斯等艺术大师所倡导的现代主义。早已确定了写实主义目标的徐悲鸿对当时主导西方画坛的现代主义不仅不感兴趣,甚至反感。在他看来“创作有个基本的、历史的、文化的思考,认为现实主义艺术是永恒的”,而 “中国需要写实主义或现实主义的艺术”〔7〕。这一观点,正是国内倡导美术革命的重要原因。
徐悲鸿学成归国后即与田汉等人共创南国艺术学院,并以“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为宗旨〔8〕。然而此一时期的中国画坛正悄然发生变化,随着西方艺术理论的不断输入,留欧留美学生的陆续归国,相比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精英们对如何改良中国画有了更多元的认识,写实主义已不再是一枝独大。而此时的徐悲鸿仍然以一种近乎偏执的坚持,力倡写实主义。在这一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奚我后》等,皆是以写实的画风和借古喻今的手法表现国家的命运、民族的灾难及实现民族振兴的希望与决心,既体现了他的爱国热情,也源于他长期以来对写实主义画风的推崇。徐悲鸿的写实手法给予了绘画社会的使命—救亡与启蒙。他在《对王少陵谈话》一文的一段话极能表达这一思想:“艺术家即是革命家。救国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苟能提高文化,改造社会,就是充实国力了。欧洲哪一个复兴的国家,不是先从文艺复兴入手呢?我们别要看我们的责任小,要刻苦的从本份上赶去。”〔9〕
1937年,全民抗战爆发。面对敌寇的入侵、家国的沦陷,民族情绪空前高涨。抗日救亡几乎成为全社会唯一的主题。艺术界也不例外,艺术救国压倒一切,甚至“文化从军”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这样一个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下,画家与民众的审美心态都发生了变化,大都不再奢谈和谐优雅,而是追求一种雄建豪迈,深沉悲壮的审美意趣。多数画家也随着这一大流自觉地接受为抗战而艺术的指导思想。西方其他的艺术流派随之暗淡下去,唯有写实主义被推崇、被肯定。徐悲鸿也认为“吾国因抗战而使写实主义抬头”〔10〕。的确,相对于其他,极具科学精神的写实主义更易于与启蒙救亡结合,更贴近现实,贴近大众。
而此时,徐悲鸿辗转于西南各省,身心受到极大煎熬的徐悲鸿对写实主义又有了新的认识,即创作题材要走向民族化、大众化,把民族的希望寄予民众,唤起他们抗战报国的决心。这一时期他所倡导的写实主义绘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显示出对大众化、民族化和科学化的理性整合。
这一时期也是徐悲鸿艺术生涯的颠峰时期,他以一个艺术家的责任与良知创作了大量作品,力图用艺术的力量来唤醒人民,振兴国家,题材涉及人物、花鸟、山水、走兽等方面。其中《愚公移山》《国殇》《赵姬图》《奔马图》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以其写实的手法,将民族的觉醒、国家的苦难、人民的顽强毅力与坚贞不屈品格尽述于笔端,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特征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并开创了中国笔墨与西方写实技法相结合的绘画典范。
抗战时期,徐悲鸿数次来到贵州,与贵州文人、画家笔墨互往。因此贵州社会流传着一批他在抗战时期的作品,后为贵州省博物馆所收藏。这些作品从线描画稿,到已完成的画作,从人物到风景各种类型皆有,颇能体现出他这一时期的对绘画的探索与理解,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徐悲鸿 赵姬图轴80.5cm×41.4cm 纸本设色 1944年 贵州省博物馆藏款识:赵姬程婴杵臼故事。卅三年四月悲鸿第二次写之。嘉陵江上磐溪中国美术学院。钤印:悲鸿之画(朱) 东海王孙(白) 枕菊珍藏(朱)
徐悲鸿的作品中强调科学精神,尤重精准比例,曾说过“科学之天才在精确,艺术之天才亦然。艺术中韵趣,一若科学中之推论,宣真理之微妙,但不精确,则情感浮泛,彼此无多沟通”〔11〕。这一点,在人物画上尤其能体现。他认为中国传统绘画“写人不准以法度,指少一节,臂腿如直角,身不能转使,头不能仰面侧视,手不能向画面而伸。无论童子,一笑就老,无论少艾,攒眉即丑,半面可见眼角尖,跳舞强藏美人足”〔12〕。为改变这一弊病,他将西方绘画中的解剖、透视原理与中国画的笔墨相结合,以精确的比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如《钟馗图》中,用简短流动的线勾勒出人物的站姿,用色调的明暗宣染出人物的立体感、空间感,使人物形神兼备。钟馗转头回视,圆睁双目,坚毅、自若的眼神,显示了他正气凛然、不可侵犯的人物性格。画面一角,有小鬼奉上果酒,战战兢兢。小鬼丑陋弱小和钟馗的刚正高大形成强烈的对比,道出了作者坚信正必胜邪的信心。
徐悲鸿 渔翁像画稿82.7cm×39.9cm 纸本墨笔 贵州省博物馆藏
徐悲鸿 三鹅图画稿87.4cm×58.7cm 纸本墨笔 贵州省博物馆藏
《赵姬图》中的人物衣饰以线描为主,但在五官及手上,融入了素描的方法,增强明暗起伏感,准确地表现人物的面部及身体的比例。《赵姬图》取材于历史故事赵氏孤儿,表现了忠良赵家被权奸所害,母子生死离别的场景。画面上赵姬怀抱孩子,茕茕孑立,无所归依,神情凄苦。这一幕,正是战争中时时上演的场景。
《渔翁像画稿》和《仕女画稿》均为未完成的画稿,也更能看出徐悲鸿的写实技法于人物画中的运用。他以中国画传统的纸墨为工具,用西画的写生方法,以线的形式勾勒出人物的形体、五官及衣饰。行笔依形体结构而运转,力求准确地刻画出人体的肌骨转折。其《渔翁像画稿》中的老渔翁目光矍铄,肌肉强健,呈现出下层劳动人民的力量感和坚韧心。类似这样的题材,徐氏在抗战时期画了很多,如《巴人汲水》《巴之贫妇》《洗衣》等,都是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与刚毅的作品。抗战时期,因国难流落西南的徐氏也更加关注民间的疾苦,这些作品既表现了他对劳苦大众的怜悯之情,也表达了他对下层人民的关注和希望。
而另一幅《仕女图》,其实也是徐氏的一幅画稿,后由贵州画家宋吟可补款和桃花飞燕,与前述的《仕女画稿》相比较,画中的仕女衣裙肌肤皆着了色,可以看出在线描之后,徐悲鸿如何运用颜色来表现人物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同时也从一个角度看到了他和西南画家的交往情况。
徐悲鸿擅画动物,也喜画动物,他的动物画带有强烈的寓意,飞鸟走兽匀蕴含人格化的思想。他能准确地把握动物形态,运用解剖结构及明暗光影效果将所绘动物表现得栩栩如生。其中最负胜名的要算画马,徐对马极为爱,在他的笔下有奔马、立马、饮马等等。《奔马图》中他用墨线勾勒出马的体态和四肢,再棕色和淡墨宣染马的身体,光感十足,把肌肉的凹凸关系与立体感表现得恰到好处。徐笔下的马意气风发,精神抖擞,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彰显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不畏强暴,勇往直前的意志。
猫是徐悲鸿的笔下讽喻最多的动物形象。其1931年所作的《懒猫图》,就讽刺了国人在民族危亡之时的醉生梦死的状态。而此幅《花猫图立幅》中的猫显然不是一只懒猫,而是一只怒猫。图中的猫健壮威风,站立于巨石之上,两耳竖立,双目圆睁,胡须根根直立,回视着某个方位,似有满腔怒火。这幅画作于1943年,正值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候,表现了徐对时局的担忧与悲愤。
《雄鸡图立幅》和《雄鸡高唱图立幅》,两幅画题材相同,都是一只雄鸡立于巨石之上。不同的是,一只仰颈高唱,一只单足而立。此外,徐还有一幅更负胜名的《风雨鸡鸣图》,徐对鸡的喜爱,其实表达了他对光明渴望和期待,这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渴望漫漫长夜逝去,黎明赶快来临的心情。
在动物画中,他还常以飞鹰、鸬鹚、牛、麻雀为题材。他通过赋予这些动物人格化的情感,来表达一个画家、知识分子对时局的关注,也希望这些作品能引起民众的共鸣,激发民众对国家苦难最深沉的关怀与责任。
此外,徐悲鸿也创作一些恬静、安适的作品,如他与黄君璧、谢稚柳合作的《竹外桃花立幅》《四鹅图立幅》《柳鹊图立幅》等,都显得和谐安宁。这也表达了在国破家亡的年代,流离失所的国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抗战期间徐悲鸿在后方及国外多次举办画展,其题材多为抗战主题,意在唤起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同情与支持。在他看来,“科学无国界,而艺术尤为天下之公共语言”〔13〕。在数十次募捐义卖画展中,他将大笔钱物捐给抗战将士和难民。1939年,徐悲鸿于南洋义卖,将所得全数作为第五路军抗日阵亡将士遗孤抚养之用。他说:“无论流去我无数量的汗,总敌不得我们战士流的一滴血。但如果我不流出那些汗,我将更加难过。”〔14〕其情真意切,让人为之动容。
写实主义是徐悲鸿一生的追求,求真的科学精神是写实主义的核心,启蒙与救国是写实主义的功能。20世纪上半叶的这场由徐悲鸿执掌大旗的写实主义画风背后隐藏着近代中国思想意识领域中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它既是社会思潮的反映,又是特殊历史时期美术教育大众和服务政治的功能体现。而另一方面,写实主义能在中国绘画界影响至今,并居于主导地位,也得益于徐悲鸿的一意孤行和拳拳之心。
(作者单位:贵州省博物馆)
责任编辑:宋建华
徐悲鸿 钟馗图轴101cm×58.8cm 纸本设色 贵州省博物馆藏款识:悲鸿遗画。钤印:德纯(白) 朗溪杨氏(白) 枕菊珍藏(朱)
注释:
〔1〕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版,第111页。
〔2〕陈独秀《美术革命—答吕澂》,《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1919年1月15日。
〔3〕陈独秀《近代西洋教育—在天津南开学校演讲》,戚谢美、邵祖德主编《陈独秀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上的演说》,载1919 年10月25日《北京大学月刊》。
〔5〕徐悲鸿《中国画改良之方法》,王震编《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6〕徐悲鸿《古今中外艺术—在大同大学讲演辞》,《徐悲鸿文集》第15页。
〔7〕傅宁军《徐悲鸿寻踪》,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8〕《南国艺术学院筹备就绪》,上海《新闻报》1928年1 月26日。
〔9〕徐悲鸿《与王少陵谈艺术》,《徐悲鸿文集》第81页。
〔10〕 徐悲鸿《西洋美术对于中国美术的影响》,《徐悲鸿文集》第120页。
〔11〕 徐悲鸿《画范》,《徐悲鸿文集》第46页。
〔12〕 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徐悲鸿文集》第11页。
〔13〕 徐悲鸿《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徐悲鸿文集》第139页。
〔14〕 徐悲鸿《在静方女校演讲“广西”》,《徐悲鸿文集》第106页。
62cm×40.2cm 纸本设色 1943年 贵州省博物馆藏款识:雨农先生雅教。卅二年岁始,悲鸿。钤印:悲(白)徐悲鸿 花猫图轴
匡庐杨德纯李淑谦夫妇同赏(白)91.3cm×61cm 纸本设色 1942年 贵州省博物馆藏款识:德纯贤兄、淑谦仁嫂共赏。壬午大暑良风垭山居,悲鸿写。钤印:东海王孙(白) 枕菊珍藏(朱)徐悲鸿 雄鸡高唱图轴
徐悲鸿 芭蕉麻雀图轴114.5cm×37cm 纸本设色 1938年 贵州省博物馆藏款识:廿七年,悲鸿。钤印:悲鸿(朱) 德纯(白) 枕菊珍藏(朱)
徐悲鸿 柳鹊图轴110.3cm×41.5cm 纸本设色 1938年 贵州省博物馆藏款识:德纯贤兄、淑谦夫人赐存。戊寅之春,悲鸿写。钤印:徐悲鸿(白) 匡庐杨德纯李淑谦夫妇同赏(白)
96cm×62cm 纸本设色 1942年 贵州省博物馆藏款识:壬午寒夜贵阳客中绍阳先生惠教。悲鸿。钤印:东海王孙(白)徐悲鸿 鸬鹚图轴
87.5cm×54cm 纸本设色 1930年 贵州省博物馆藏款识:牛痒。庚午夏悲鸿戏笔。钤印:悲鸿(朱) 游于艺(朱)徐悲鸿 牛痒图轴
61.5cm×47cm 纸本设色 1944年 贵州省博物馆藏款识:介持先生雅教。悲鸿卅三年春。钤印:东海王孙(白)徐悲鸿 水牛图轴
以酬主人。黄谢两兄分作竹与桃花,悲鸿并识。钤印:徐悲鸿(白) 黄君璧印(白) 稚柳(白) 枕菊珍藏(朱)89.5cm×58.7cm 纸本设色 1942年 贵州省博物馆藏款识:壬午七月君璧、稚柳共集德纯斋中,因合写东坡春江水暖之诗徐悲鸿等 竹外桃花图轴
91.3cm×55cm 纸本设色 1942年 贵州省博物馆藏款识:德纯老兄、淑谦仁嫂共赏。壬午大暑悲鸿写。钤印:悲鸿(朱) 匡庐杨德纯李淑谦夫妇同赏(白)徐悲鸿 四鹅图轴
92cm×44.2cm 纸本设色 1947年 贵州省博物馆藏款识:丁亥嘉平月悲鸿写。钤印:东海王孙(白) 仁者寿(白)徐悲鸿 松鹤图轴
102.5cm×62.4cm 纸本墨笔 贵州省博物馆藏款识:悲鸿遗画。钤印:德纯(白) 枕菊珍藏(朱)徐悲鸿 墨梅图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