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娟 侯文峰 王秀兰 李 京 付丽洁(哈尔滨市道里区人民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0)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张洪娟侯文峰王秀兰李京付丽洁
(哈尔滨市道里区人民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0)
目的研究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产后3个月且年龄在24~39岁的产后妇女,通过问卷调查、体检及使用UROSTYM生物电反馈刺激仪筛查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人群作为产后3个月组(200例),同时选取同期分娩后半年及2年以上年龄段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产后半年组(200例)及产后2年组(200例),同时使用UROSTYM生物电反馈刺激仪进行盆底康复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6个月进行评估,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盆底肌肉肌力变化以及POP-Q分度情况。结果治疗后产后3个月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显著高于产后半年组65%及2年组的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UROSTYM生物电反馈刺激仪进行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产后3个月内康复治疗效果更佳。
产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盆底康复治疗;UROSTYM生物电反馈刺激仪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指各种病因导致盆底支持结构薄弱而造成盆腔脏器位置和功能异常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性功能障碍、尿失禁和粪失禁等。妊娠和分娩是造成女性盆底功能损害的首要因素。经据统计,中国约1/5的产妇产后会出现尿失禁情况。尽早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成为妇女产后康复保健的重点。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哈尔滨市道里区人民医院产后3个月且年龄在24~39岁的产后妇女,通过问卷调查、体检及使用UROSTYM生物电反馈刺激仪筛查出PFD(压力性尿失禁或/和盆腔脏器脱垂)的人群作为产后3个月组(200例),同时选取同期分娩后半年及2年以上同样年龄段的妇科门诊的PFD患者作为对照组(各200例)。三组患者均为正常阴道顺产妇女、新生儿出生时体重介于3.0~3.9 kg、为单胎分娩、分娩孕周在37~41周、无大于孕l2周以上的流产引产史、无急性生殖系统炎症、泌尿系统感染、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无盆腔手术史且入组前无有关盆底肌康复的经历。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UROSTYM生物电反馈刺激仪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的盆底肌肉康复方法。具体做法为嘱产妇排空小便,取半卧于治疗床,阴道内置人治疗仪肌电探头,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6个月进行盆底肌力的分级,同时测出治疗前盆底肌的最大肌电值。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盆底康复治疗的方案,采用不同的程序进I类肌纤维(频率8~38 Hz/脉宽320~7401 s)及Ⅱ类肌纤维(频率8~38 Hz/脉宽20~3201 s)电刺激及生物反馈,包括A3反射、场景反射等治疗,每周2次,每次训练l5~30 min,共15次,回家后巩固治疗,内容进行盆底肌自我锻炼。其中电刺激以使患者感到有明显的肌肉收缩而又不产生疼痛为准。
1.2.2观察指标:盆底康复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三组患者康复治疗的临床有效率以及治疗后6个月三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变化、盆底肌肉肌力级别变化及POP-Q分度改变等情况。
1.2.3疗效评定:①压力性尿失禁诊断标准:当咳嗽、打喷嚏、大笑、运动或者体位改变等增加腹压时发生的不自主漏尿。疗效评价为压力性尿失禁症状消失为治愈;症状减轻为好转;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②盆底肌力分级:按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GRRUG)手测会阴肌力;③盆底肌收缩产生的最大肌电值由UROSTYM生物电反馈刺激仪完成;④应用POP-Q分度评价盆腔脏器脱垂情况。POP-Q分度法参照201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八版《妇产科学》标准。
1.2.4疗效评价:为盆腔脏器脱垂分度为0即无脱垂且自觉症状消失为治愈;II或以上盆腔脏器脱垂程度较治疗前递减一个等级且自觉症状减轻即为好转;盆腔脏器脱垂程度和自觉症状与治疗前相同或加重为无效。
1.2.5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在年龄、孕周、新生儿体重、孕次、产后有无增加负压活动、孕期尿失禁情况、盆底肌最大肌电值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三组一般情况比较
2.2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所有患者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产后3个月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显著高于产后半年组的65%及产后2年组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发现三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前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产后3个月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产后半年组的22.5%及产后2年组的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见表2。
2.3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盆底肌肉肌力变化情况:盆底康复治疗前,产3个月组与产后半年组及产后2年组患者肌力分级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康复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地改善,而康复治疗后恢复至正常的V级肌力者产后3个月组占36.0%,明显高于产后半年组26.5%及2年组的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2.4治疗前后三组患者POP-Q分度比较:治疗前,盆腔脏器脱垂患者产后3个月组有 158例,产后半年组159例,产后2年组160例;治疗6个月后,产后3个月组和产后半年组及2年组治愈例数分别为138例、125例和125例,治愈率分别为87.3%、78.6%和78.1%。产后3个月组I~Ⅳ度的脱垂例数由治疗前的158例降至治疗后的20例,产后半年组由治疗前159例降至治疗后34例,产后2年组由治疗前的160例降至治疗后的35例;治疗后6个月,三组患者盆腔脏器脱垂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II、111度脱垂,产后3个月组由治疗前的10例降至治疗后的4例,下降了60%,而产后半年组及2年组则仅由治疗前的18例、18例降至14例、14例,均下降了22.2%。治疗后产后3个月组POP-Q分度正常患者的构成比优于产后2年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4。
表2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 [例(%)]
表3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盆底肌肉肌力变化情况 [n(%)]
表4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POP—Q分度构成比比较 [n(%)]
女性盆底是由封闭的盆底肌肉群、筋膜、韧带和神经相互作用、相互支持,共同保持子宫、直肠和膀胱等脏器位于正常的解剖位置,任何一种结构的损害都可导致盆底功能缺陷,妊娠和分娩是两个最主要因素。随着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及增大子宫的蓖力作用,改变了盆底结缔组织的胶原代谢,同时机械牵拉造成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导致盆底支持结构薄弱,从而增加了POP的发生风险。分娩时盆底组织受胎头挤压,肌肉高度扩张,使盆底组织发生去神经改变,结缔组织间连接发生分离。难产、器械助产等易引起盆底及尿道周围组织损伤、膀胱颈位置及活动度改变、尿道闭合压下降,导致SUI的发生。妊娠及分娩过程中肛提肌及阴部神经机械性损伤,在PFD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折瑞莲等研究资料显示,产后早期盆底肌锻炼有助于产后PFD的恢复。Morkved等研究发现产后8周开始盆底肌锻炼,产后16周与1年后与对照组比较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强调锻炼要注意频率和强度。国内研究发现产后恶露干净之后就开始进行盆底康复治疗是最佳时机。陈少青等研究显示,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经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肌功能均能康复,总有效率高达90%。电刺激是一种较早应用于国内外预防盆底肌肉萎缩和肌肉损伤的方法。通过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电流刺激,使盆底肛提肌和外括约肌间歇性地收缩,阴道、尿道口和肛门周围的肌肉收缩,同时电刺激能够抑制逼尿肌的兴奋性,刺激膀胱面的神经和肌肉,兴奋交感神经同时抑制副交感神经,抑制膀胱肌肉的收缩,增加膀胱储尿能力。盆底康复治疗通过电刺激生物反馈,加上盆底肌的自主锻炼,可以有效地恢复盆底肌纤维,增强盆底肌肉收缩力,提高控尿能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的目的。盆底康复治疗是治疗PFD的首选方法。本研究显示,使用UROSTYM生物电反馈刺激仪治疗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可有效地提高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的治愈率,尤其是产后3个月内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者,盆底肌力改善程度和PFD治愈率会得到提高,明显高于分娩半年及2年以上的PFD的患者。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在盆底康复治疗6个月后尿失禁的发生率下降显著,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分娩后半年及2年以上的妇科尿失禁患者。本研究还发现分娩3个月内的产妇组中II、Ⅲ度脱垂,产后3个月组由治疗前的10例降至治疗后的4例,下降了60%,而产后半年组及2年组则仅由治疗前的18例、18例降至14例、14例,均下降了22.2%。由此可见,电刺激生物反馈的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3个月内的PFD的临床治疗疗效优于分娩后半年及2年后的妇科PFD的治疗,患者盆底肌力及POP分级得到很好的改善,尿失禁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值得在临床普遍推广与应用。
[1]魏秀丽.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 (5):26-27.
[2]谢幸,苟文丽.盆腔脏器脱垂POP-Q分度法.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88.
[3]折瑞莲,魏晓萍,汪杨,等.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恢复情况194例分析[J].新江医学院学报,2011,28(2):353-355.
[4]陈少青,刘颖琳,陈岱佳,等.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4752-4753.
R714.46
B学科分类代码:32031
1001-8131(2016)04-0458-03
201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