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伟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信息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1)
计算机技术在坨七改性二元试验区深部调驱方案研究中的应用
刘伟伟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信息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1)
胜坨油田目前已进入高含水、高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开发阶段。油层水淹严重,调整难度逐年加大,利用水驱技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同时,三次采油技术亟待突破。尤其胜坨油田适合化学驱Ⅲ类油藏资源丰富,因此,认清胜坨Ⅲ类油藏的地质特征、油藏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探索能够适应高温高盐条件的驱油体系,是老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基础和关键。 选取胜坨油田坨七断块沙二段9砂层组作为改性二元试验区,采用计算机地质建模技术、计算机辅助油藏工程方法等进行油藏地质研究、油层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为调驱方案确定提供技术支撑。
计算机;地质建模;油藏工程;水淹特征;剩余油分布;调堵
胜坨油田1964年投入开发,已经进入高含水、高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开发阶段,整体调整规模减小,调整难度加大,水驱稳产难度很大。为了胜坨油田稳产需要,急需寻求适合胜坨油藏条件的化学驱驱油技术。胜坨油田Ⅲ类油藏资源丰富,占胜坨总化学驱油藏地质储量的68%,是胜坨油田进行化学驱的主要阵地,然而常规聚合物不能满足Ⅲ类高温高盐油藏的需要,因此,选取了具有高温高盐非均质代表性较强的T7沙二91单元开展深部调驱先导试验攻关。本文采用计算机地质建模技术、计算机辅助油藏工程方法进行油藏地质研究、油层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为调驱方案确定提供技术支撑。
1.1 地质概况
含油层段沙二段91层, 埋藏深度2040~2180 m,油层较发育,平均油层厚度20m,分为沙二段911、912、913、 9144个韵律层,其中912、913为主力小层,分布范围广、油层厚度大,平均砂厚分别为7.6m和10m。 韵律段912、913储层物性好,属于高孔、高渗储层,平均渗透率分别为2188×10-3μm2和1916×10-3μm2,91层变异系数0.54,级差为5,属中等非均质性储层。
1.2 开发概况
试验区沙二段9砂层组于1964年7月开始试油试采,1965年全面投入试采,1968年4月开始以井距500m的七点法面积井网注水开发,1990年调整为目前的行列井网,从1985年开始将沙二91划分为单独的开发层系。形成目前300m×400m的行列注采井网 。
截止到2015年11月,试验区共有油井4口,2015年11月开井4口,平均单井日产液能力196t/d,日产油能力4.2 t/d,综合含水97.8%,平均动液面676m。共有注水井4口,2015年11月开井4口,平均单井日注水220m3/d,累积注采比1.2,注入倍数3.41PV,采出程度40.8%。
在储层精细对比划分、构造精细研究、储层特征精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本次建模采用Petrel地质建模软件,因为试验区井网较密,井间不确定性较小,所以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储层格架模型和沉积相模型,然后在相控条件下建立孔隙度、渗透率模型。在储层精细描述及储层参数测井精细的基础上,建立试验区精细三维地质模型。
2.1 网格规模优化设置
根据油藏主要渗流方向,网格方向设置为主河道方向;根据韵律段厚度、高渗条带发育情况、数值模拟合理运算速度及剩余油描述精度,设置平面网格步长10m×10m,纵向上22个模拟层,最终模型网格规模为23.7万个节点。
2.2 韵律段储层及夹层建模
细分韵律段时以韵律段的顶底深度来描述井点储层,对于砂体尖灭井,其顶底面深度相同,从而形成井点精细描述储层数据,以数据点的形式输入到建模软件。同样,夹层也作为基本的建模单元(软件中为单独的Zone),其建模过程基本与韵律段储层建模一致,最终建立起精细储层格架模型,如图1。
图1 试验区精细储层格架模型
2.3 储层参数模型建立
在储层格架模型及储层参数测井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密井网条件下主要采用微相控制条件下的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了试验区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及净毛比模型,如图2为试验区储层模型。
图2 试验区沙二91储层参数模型
2.4 模型储量计算
计算试验区沙二91小层原始地质储量为178×104t,面积为0.69km2,厚度为16.7m。其中911面积0.69km2,有效厚度1.6m,储量17×104t;912面积0.69km2,有效厚度7.2m,储量77×104t;913面积0.69km2,有效厚度7.9m,储量84×104t。
主要采用测井资料和动态监测资料(剩余油饱和度监测资料、吸水剖面资料)进行油层水淹特点和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1-5]。利用19份不同时期吸水剖面资料绘制了4口水井注水剖面(图3),从吸水剖面资料看,反韵律油层底部吸水好,尤其912和913的底部。
图3 试验区水井注水剖面图
水井周围新钻井资料可以反映油层水淹特点,912、913油层底部水淹严重,韵律段顶部水淹较弱。从3-3-159井的注水剖面图可以看出(图3),3-3-159井油层中下部吸水较好,相对吸水百分数为53.1%~97.2%,从与其注采对应的2001年完钻的坨142-斜34井的测井图上可以看出(图4),沙二912上部的含油饱和度是53.9,沙二912下部的含油饱和度是38.8;从3-5-175井的注水剖面图可以看出(图3),3-5-175井油层底部相对吸水百分数为39.5%~81.3%,从与其注采对应的2008年完钻的坨142-斜101井的测井图上可以看出(图5),沙二913上部的含油饱和度是47.6,沙二913下部的含油饱和度是34.4,油层中下部水淹严重。
图4 坨142-斜34井测井图
图5 坨142-斜101井测井图
通过不同时期钻井资料可以绘制水淹剖面,分析油层水淹过程。坨7试验区利用不同调整时期5口井的测井资料建立水淹剖面(图6),随着驱替倍数增加油层中下部水淹程度增加,但油层顶部驱替效果较差,弱水淹厚度逐渐减小。
图6 坨七沙二91历年水淹剖面
4.1 平面剩余油分布
分析试验区6口2000年以后新完钻井的含油饱和度(表1),可以看出在井网主流线位置水驱效果较好,油层水淹严重。含油饱和度在30%~40%之间,但在井网分流线处剩余油比较富集,含油饱和度在50%以上。
表1 试验区新完钻井含油饱和度表
4.2 层内剩余油分布
分析新完钻井的含油饱和度可知,沙二911、912、913、914四个层的平均含油饱和度36.9%,其中沙二911层和912层含油饱和度较高,分别为42.2%、44.9%, 沙二913、914层含油饱和度较低,分别为33%、27.1%。主要因为油层顶部沙二911层由于夹层的遮挡,水驱效果较差,剩余油富集,沙二 912、913储层物性相近、厚度相当,由于重力的作用,913驱替效果相对较好(表2)。
沙二 912、913韵律层内水淹有差异,沙二912顶部含油饱和度44.9%,底部39.5%,韵律层底部动用较好,沙二913层水淹比较严重,但油层顶部含油饱和度比底部高5%。分段水洗特征比较明显。试验区弱水淹厚度占31.6%,剩余油富集厚度5~6m左右,主要集中在沙二911和12的上部。
表2 坨七沙二91含油饱和度统计表
(1)利用计算机地质建模技术建立试验区精细三维地质模型,为深部调驱方案制定奠定基础。
(2)利用计算机辅助油藏工程方法描述油层水淹过程和水淹特征,为剩余油描述提供详实资料。
(3)对中、高渗储层,当渗透率级差小于5、非均质性较弱的反韵律油层,在单韵律层内,油水重力作用是控制剩余油的主要因素,剩余油在油层顶部富集。
[1] 刘 东,胡延惠.剩余油研究方法极其特点综述[J].复杂油气藏,2009,2(3):48-51.
[2] 陈 馨,苏崇华,刘双琪.综合利用动静态资料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J].石油钻采工艺,2007,29(6):45-47.
[3] 张 哲,刘锦霞,黎文超.利用吸水剖面进行油藏纵向剩余油分布定量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1,15(5):345-349.
[4] 焦霞蓉,江 山,杨 勇,等.油藏工程方法定量计算剩余油饱和度[J].特种油气藏,2009,16(4):48-50.
[5] 郑 浩,王惠芝,王世民,等.一种研究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油藏工程综合研究方法[J].中国海上油气,2010,22(1):33-36.
(本文文献格式:刘伟伟.计算机技术在坨七改性二元试验区深部调驱方案研究中的应用[J].山东化工,2016,45(14):87-89.)
2016-05-18
刘伟伟(1982—),女,山东威海人,工程师,从事信息化管理工作。
TE357.46
A
1008-021X(2016)14-00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