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2016-09-15 09:39:20刘明达
中国领导科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校长教授学术

刘明达

关于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刘明达

文章立足新形势下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从着力提高党委的领导力、校长的管理力、教授的学术力、师生的参与力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分别赋予了不同内容。

高校治理;领导力;管理力;学术力

一、时代对高校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基本走出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管理模式,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深化。如中国大学招生必须先申报计划,所有本科专业、学位点须经过教育部组织评审批准、不允许高校自己办新专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统一化、模式化,用一把尺子衡量大学教育等等。因此,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提高高校内在治理能力是改革的基本方向。

我国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与其所处外部环境的变化表明,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概念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显然已经落伍了。现实情况要求我国要从高等教育管理向高等教育治理转变,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办教育转向管教育,由管理转向服务。

高校治理能力是衡量一个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再健全的治理体系,再完美的治理机制,最终都要依靠高超的治理能力去体现和落实。高校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个单位、组织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组成单位履行好自身职责,治理能力的提升就有了基础。高校领导、各机构和广大师生必须充分认识到肩负的责任,增强提升履职能力的自觉性,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学习新知识、积累新经验、掌握新本领。

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与高校治理结构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校内治理结构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健全治理结构,完善实现形式,须致力于提高治理能力,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努力实现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着力提升党委的领导力

高校党委领导力是指高校党委依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带领和团结全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实现学校目标的能力,是高校党委在其领导过程中形成、发展并服务于其领导过程的能力总称。主要包括党委的谋划力、决策力、驾驭力、凝聚力等。

1.谋划力。谋划力体现在领导的决策水平上,反映着工作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党委是高校的领导核心,负有把握方向、总揽全局、共谋大事的领导职责。要把好办学方向,科学谋划学校发展。党委要善于思考和妥善解决一系列事关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重点解决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解决好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等方面的问题,把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作为谋划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高校党委要有快速求变、快速应变的创新力,以创新的思维推进各项变革,用创新的思路去谋划高校的发展。

2.决策力。决策能力是指领导管理者拿主意、作决断、定方向的综合性能力。高校党委的决策力体现在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确保决策的客观性、科学性、高效性和创新性,减少政策的失误。

3.驾驭力。高校党委要领导好一所大学,除了有热情外,需要有驾驭复杂局面的智慧。制定和深化战略发展规划,凝聚广大师生的发展力量,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高校党委驾驭能力的重要体现。

4.凝聚力。党委要在凝聚全校师生员工人心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做好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统筹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努力使学校的各项政策规定更好地体现师生员工的利益,妥善处理激发活力与形成合力的关系,从而增强凝聚力。坚持从严治党,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经常对党员干部进行党风廉政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信念、政治纪律、作风素质。

(二)着力提升校长的管理力

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是带领一所大学完成使命和实现目标的关键性人物,担负着治校的重任。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校长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实施高校党委有关决议,行使高等教育法等规定的各项职权,全面负责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校长管理力,主要包括思维力、创新力、内外协调力、执行落实力。

1.思维力。校长要拓展视野,具备科学的战略思维,富有鲜明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致力于培育大学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办学风格。

2.创新力。大学办学的体制环境变化,其功能随着社会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和变革,产学研一体化的作用将更加明显,这些迫切需要大学校长不能只跟着上级的要求走;也不能只跟着社会上的风向走。校长要有很强的创新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学校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社会服务中获得支持,抓住发展机遇,在合作中达到双赢,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

3.协调力。高校是一个大舞台,校长就是舞台上的导演,只有调度得法、指挥有方,整个学校才能奏出动听的音符。相比国外高校,我国的高校校长管得更具体,比如学科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等,要善于处理校内外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比如筹资,现在已成了校长的重要责任。筹款的秘诀是高校要学会向社会积极地推介自己,将学校的使命和贡献与公众分享,以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大学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4.落实力。执行落实是目标与结果的关键环节。提升治理能力,关键在于提高执行落实能力。校长的执行力,体现在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谋”出新思路上,体现在以勇于担当的作为“干”出新成绩上,体现在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拼”出新成果上。要带头执行党政的决策部署,带头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带头学习政治、经济、管理等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推动科学发展,带头狠抓自身作风建设,塑造人格魅力提高工作落实力。

(三)着力提高教授的学术力

教授是学术权威的代表者。现代大学过于复杂,内部事务涉及到不同的学科理论、不同的学术群体以及不同的管理方面的问题,而教授不可能样样精通,着力提高教授的学术力主要包括自觉力、公正力、分析力、影响力。

1.自觉力。实现教授治学,首先是教授需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提高自身的学术道德修养,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充分认识治学不仅是“独善其身”,更是“兼济天下”,不仅提高学术水平,也能更好研究学问,参与大学的管理活动,促进大学的科学管理和民主化运作。合理配置有限的时间和资源,自觉协调好教学工作与治理学术的关系。

2.公正力。随着民主管理的推进,教授们具有越来越多的决策权力,决策常常涉及自身利益,这就要求教授合理平衡个人利益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既要力避“文人相轻”弊习,也要力避“武大郞开店”做法。

3.分析力。治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既包括学术,也包括学科、队伍、教学、学风,要求教授们了解教育、学科建设、大学发展的规律,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学术事务中的水平。

4.影响力。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机构具有学术权,教授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或者学术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影响行政权的决策。构成教授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等。教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始终站在普通学术立场上,捍卫学术的尊严。要有很强的科研实力、较高的学术水平,通过影响力占据大学的核心学术地位;通过学术创造使大学更有生机与活力。

(四)着力提高师生的参与力

师生是高校治理体系中的治理主体。在高校治理过程中,必须增强师生参与高校治理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提高师生依法管理高校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畅通师生表达自身诉求的渠道,不断扩大师生参与高校治理的广度和深度。

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消除“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雇员思想,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增强民主意识、责任观念,意识到参与民主管理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个人利益和学校整体利益息息相关,有责任维护学校的利益,积极为学校的发展和改革献计献策。在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要注重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增强参政议政能力。大学生民主观念的养成,不仅在于民主观念的引导与教育,更重要的是在民主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与经验,个人的参与越是深入,他们就越具有参与能力。

(本文作者:湖北大学档案馆馆长、湖北高校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李冬叶

谢飞 书画作品

猜你喜欢
校长教授学术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30
刘排教授简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学术
校长给力“九个一”
中国火炬(2011年5期)2011-07-25 10:27:43
恐怖的教授
故事会(2006年19期)2006-01-12 05:4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