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峰
学习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几点体会
王少峰
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学习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要提高对新发展理念深刻内涵的认识,强化看齐意识,抓好十大工程,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实践中落实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看齐意识;实践落实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并深刻把握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发展形势新变化基础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自觉担负起历史重任,取得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成绩。
做到思想上看齐,把五大发展理念作为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开拓发展新境界的根本思想保证。应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新矛盾新挑战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需要确立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发展行动,为发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五大发展理念顺应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大逻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做到政治上看齐,把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论、增强战略定力的坚强政治保障。“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创新发展理论的再深化和新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时代脉搏、洞察发展大势,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具有高度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特点,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反映了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有利于引领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道路。
做到行动上看齐,把五大发展理念作为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重要实践遵循。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做先导,才能破解发展难题、补上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从而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发展动力、发展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在破解发展难题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了重要遵循。
西城区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各项工作落实,通过实施“十大工程”,促进了区域发展和管理转型,提升了城市品质。
科技创新工程。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全面创新,立足优势资源,打造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特色科技服务品牌。深入推进科技金融文化融合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以科技创新带动速度换挡、引领动力切换,释放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活力。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广泛应用,推动科技与民生服务、保障服务相融合,为地区群众提供优质多元化服务,与非首都功能疏解相融合,优化城市服务功能。
系统治理工程。坚持管理属地化、空间网格化、运行智慧化、主体多元化,加强城市治理理念和工作方式创新,逐步构建起符合区域定位要求的现代城市治理体系。积极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职能下沉,明确综合管理、专业管理、作业管理和属地管理的不同主体责任;统筹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力量,明晰区、街、社区网格的管理服务定位,提升全响应网格化平台功能;建设智慧城市,推进“互联网+”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城市交通等行业的广泛应用,努力实现社会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安三网融合。加强社会治理创新,进一步构建“共治”格局,强化“善治”思维,发挥基层“自治”功能,增强公民“法治”意识,全面营造社会共建“德治”环境,切实理顺社会各元素关系,为各方面参与和发挥作用搭好平台,实现为群众服务的全方位、高品质。
基础提升工程。把补短板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出发点。以解决人均住房面积偏低、人均绿地面积较少、养老床位不足等短板为目标,开展棚户区改造、绿色公园城区建设和养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工作。以首都核心功能优化和民生服务保障能力提升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落脚点,打通“断头路”,消除“瓶颈路”,建设微循环道路,建成系统完善、级配合理、层次清晰、功能明确的道路网络系统。加快建设信息网络服务体系,构建光网城区、移动互联无线城区,全面提升数据安全水平,提升网络速度。加强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提升薄弱街道、社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协同发展工程。加大力度解决区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提升城市发展的整体效能。在保障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主动加强与兄弟区的协调配合,实现互利共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助力行政副中心建设,推进与津冀地区在金融、科技、文化、商业、旅游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多渠道帮助市场主体向天津、河北等地疏解。继续做好边疆和南水北调相关地区的对口支援,推进友城工作由感情友好型向务实合作型转变,实现互利共赢。
生态宜居工程。加快规划绿地建设,完善城市绿色生态体系,通过疏解腾退建绿、拆违还绿、拆墙见绿、沿道布绿等手段,拓展绿色空间。调整优化公园布局,推进中小型公园、微型公园建设,重点建设改造一批微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公园、文化主题公园、历史街区公园。改善水环境质量,继续实施水体治理工程,提高水体净化能力。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保证水体清洁,着力建设海绵城市,科学规划建设排水系统。
名城保护工程。推进“名城、名业、名人、名景”四位一体的名城保护工作体系建设,彰显北京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挖掘融合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城市要素,打造设施齐全、服务便利、记得住乡愁的宜居街区。保持胡同的传统肌理、尺度和风貌,整治、美化胡同的公共空间,展现胡同特有的亲和宜人环境。深化文物保护“三解”,采取多种方式对文物历史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展示和传承,实现文物的合理使用。构建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历史文脉梳理,对首都文化、京味文化的内涵进行发掘和利用。
国际交往工程。全面提升区域国际化水平,大力提升对国家外交和首都外事、重大国际活动服务保障能力。支持服务好国际组织和国际性智库落户。继续做好金融街论坛、国际民间友好论坛等高端金融、商贸论坛,搭建国际性、高层次的对话交流平台。继续打造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和白塔寺展区。突出区域优势,营造国际一流的旅游环境,打造中外历史文化交流窗口。深化国际合作和友好城市交流,持续推进“西城文化友城行”等系列活动的开展,推动更高级别、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和服务水平。
市场诚信工程。发挥市场监管联席会议作用,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监督,不断完善企业征信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和执法力度,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实施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行动,加强便民网店建设,大力发展居民和家庭、健康、养老、旅游、健身休闲、住宿餐饮等精品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提高发展层次和连锁化、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民生改善工程。针对各类群体的不同需求,对服务的力量和功能进行优化组合,为群众提供精准服务。面对困难群众,做好兜底民生,坚持长效帮扶,把扶贫和本地化就业、医疗保障等工作相衔接,出台财政补贴、费用减免、购买公益岗位等政策,按照市场规律实现救助资源的优化配置。按照人人享有的要求,做好普惠工作,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学段贯通式培养,全面提升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构建适应居民健康需求、生命周期、全人群健康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健康服务水平。
依法治区工程。发挥法治的引领、推动和促进作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努力实现“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工作目标。加强政务信息公开,重大行政决策民主协商、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各项制度,完善行政机关内部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绩效评估机制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夯实法治建设的基层基础,深化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基层实践。
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加快推进有利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机制创新,确保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变成具体行动,以新理念引领新实践。
完善多元参与机制。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着力完善多元参与机制,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立健全公众参与行政决策、执行、绩效考核和监督等行政过程的制度,确保各项政策能够回应群众所想,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持续推进参与式社区民主协商制度,使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完善驻区单位参与社会治理长效机制,推进志愿服务,形成合力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社会氛围。
建立衔接融入机制。坚持把西城工作放在首都发展的大局中去定位、去思考,在城市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举措等各方面都与首都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的对接。主动与市相关部门做好配合衔接,形成步调一致、运转流畅、执行有力的工作系统和工作体系。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与津冀地区长效合作机制。
改革人才发展机制。坚持用“五大发展理念”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金融、科技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健全激励容错两机制。完善激励机制,通过改革创新,努力探索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新方法新途径,鼓励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营造容错氛围,在一定范围内,宽容失败、允许试错、有错必改,营造宽松、宽容、和谐的干事创业环境。明确问责标准,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坚持有错必纠,敢于承认和纠正过错,如果已发现决策失误,就应重新履行科学论证、征求民意等法定程序,及时纠正,更好地推动发展。
(本文作者: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责任编辑:闫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