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域承载力视角下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战略选择研究*

2016-09-15 01:11单春红崔莎莎
关键词:滨海省份海域

单春红 崔莎莎

(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海域承载力视角下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战略选择研究*

单春红崔莎莎

(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从海域承载力和发展潜力两个方面构建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计算出相应的得分,最后基于DP战略矩阵为滨海旅游业选择发展战略。以我国2015年沿海六个省份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得到结论:海域承载力方面,江苏省得分最高0.397,河北省最低0.083;发展潜力方面,江苏省得分最高0.420,河北省得分最低0.087;江苏、浙江和广东三省处于领先地位,适宜选择稳定发展战略;山东适宜选择密切关注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争取获得肯定;辽宁和河北两省适宜选择调整发展战略。

海域承载力;滨海旅游业;发展战略;DP矩阵

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推动了滨海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不断升温的开发活动中,忽视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导致海洋环境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对海域承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我国的滨海旅游业具有行业带动性强、产业联动性高、发展速度快等特点,有利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因此基于海域承载力视角下对滨海旅游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有利于在兼顾海洋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前提下,对确定滨海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合理选择,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海域承载力文献综述

“承载力”是从工程地质领域里转借过来的概念,其本义是指地基的强度对建于其上的建筑物负重的能力。后来随着土地退化、环境污染和人口膨胀等原因,人类学家和生物学家将承载力的概念发展并应用到人类生态学中,其特定含义是指在一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体可存活的最大数量。承载力研究在人口学、资源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相继展开,并成为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的重要指标。[1]从海洋资源和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资源的稀缺性和海洋环境容量的有限性方面入手,通过对海域承载力与海水养殖业内在作用机理研究,探讨海域承载力与海洋产业布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维系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提出基于海域承载力的海洋产业布局的对策,为青岛市海水养殖业布局优化提供建议;[2-4]综合国内学者对海域承载力的概念界定得出海域承载力的内涵:认为海域承载力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和一定的经济水平下,海洋资源能够支持人口、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国外学者对于海域承载力与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文献较少,有学者明确提出承载力的定义,并对承载力进行分类,以及通过案例分析,对海域承载力和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关系进行了研究。[5-6]

(二)滨海旅游业战略选择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滨海旅游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后半叶,认为旅游地竞争力的可持续性,不仅体现在经济上和生态上,也包含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旅游地可持续竞争力模型;[7]通过对旅游目的地产品的构成要素进行详细分析,构建出用于分析旅游产品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综合概念模型”,并选取加拿大的维多利亚旅游地加以论证,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强弱越来越集中于旅游者对于旅游产品质量、价值的感知。[8]学者们通过对各沿海省市滨海旅游业进行研究,得出各省市的具体发展状况:基于辽宁省的滨海旅游发展对策分析,提出辽宁省发展滨海旅游业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一些应对措施;[9]通过对河北省和天津市发展滨海旅游业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力发展滨海旅游加快构筑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策;[10-11]基于复杂网络原理对环渤海地区的滨海旅游业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环渤海地区滨海旅游业发展状态;[12]广东省的滨海旅游业的开发监督体系在借鉴世界滨海旅游开发监督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滨海旅游开发监督的四大子系统,包括组织体系、对象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技术体系。[13]

滨海旅游业是我国沿海省份的重要产业,海域承载力是我国发展滨海旅游业过程中必须重视并合理解决的问题。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滨海旅游业与对海域承载力之间的发展关系研究较少。本文基于政策指导矩阵研究海域承载力视角下滨海旅游业发展战略选择问题,能够进一步提高滨海旅游业发展,通过调整滨海旅游业对海域承载力的适应,进一步确定滨海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海域承载力视角下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战略选择模型的构建

本文以我国沿海六个省份为研究对象,从海域承载力和滨海旅游业发展潜力两个方面构建海域承载力视角下滨海旅游业发展战略的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得出各指标权重,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各沿海省份得分,构建我国沿海地区滨海旅游业发展的DP战略矩阵,将定位结果转入DP战略矩阵图中,找出各省份对应选择的发展战略,并对我国沿海六个省份的滨海旅游业发展战略选择进行研究,提出合理建议。[14]

(一)海域承载力视角下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战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随着海洋环境的日趋恶化,测度和评价滨海旅游业发展目的是了在确保海域承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滨海旅游业发展,并制定出更好的发展战略。因此,评估滨海旅游业发展除了进行发展潜力的评价外,还需对海域承载力进行评估。对海域承载力进行评估不仅能反映滨海旅游业发展状况,还体现出海洋环境资源的承受力。在此基础上,坚持科学性、客观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等五大原则,反复考察以往学者关于滨海旅游业发展指标在不同尺度上的异同点和适用性;结合理论分析和专家咨询,根据评价要求仔细分析每个指标的针对性、系统性和代表性,决定指标的选取。最后结合数据资料的可获取性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在遵循指标与评价方法一致性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以下16个评价指标,构建海域承载力视角下滨海旅游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5]如表1。

表1 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战略选择评价指标体系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1、样本说明

本文选取辽宁、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六个滨海旅游省份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主要遵从代表性和典型性原则。(1)代表性。这六个省份都是滨海旅游较发达省份,是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最具代表性的省份。(2)典型性。通过分析我国滨海旅游资源在沿海各省市的分布情况可知(如表2所示),辽宁和山东是北方滨海旅游资源最多的省份,浙江和广东是南方滨海旅游资源最多的省份。他们之间的旅游资源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又各具特色,形成一种替代竞争关系,所以选择这六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16]

表2 滨海资源在沿海各省的分布

注:数据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以及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各沿海省市的旅游局官方网站整理所得。

2、数据来源标准化处理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5)、各省份统计年鉴(2012-2015)、《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15)、《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5)、各省海洋功能环境质量公报、国家旅游局网站和各省份的旅游局网站。鉴于部分指标的不可获得性,本文也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转化,例如:滨海旅游资源总量指标反映可供利用的旅游资源总量,这里采用各省国家A及以上景区数量进行赋值;滨海旅游资源品位度反映景区资源的科学、观赏价值采用国家4A级以上景区数量进行赋值。[17]由于数据资料来源有限,本文采用均值法来弥补数据缺失。为解决量纲不一致问题,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方法见式(1)与式(2)。

(1)

(2)

(三)确定权重集

向有关专家发放有关海域承载力视角下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指标体系权重的调查问卷,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experts choices软件,计算结果如表3。

表3 海域承载力视角下我国滨海旅游业评价指标权重

注:数据通过向有关专家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层次分析方法计算得到。

(四)DP模型构建

政策指导矩阵(Directional Policy Matrix,简称DP矩阵)是一个三乘三矩阵,对应着不同的阶段,通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得出各项业务现在所处的阶段,并找出各个阶段所对应的战略对策,从而实现对该项业务的空间布局的合理优化。[18]

本文对DP战略矩阵进行修正,总结以往学者指标体系的构建,从海域承载力和发展潜力两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以我国沿海六个省份为例,构建我国沿海地区滨海旅游业发展战略的DP矩阵,将DP矩阵分为强、中、弱三类,由此DP矩阵被分成三大战略区间分别是稳定发展战略、密切关注战略和调整战略,再将上述定位结果转入DP战略矩阵图中,以使结果更直观。根据DP战略矩阵图,明确指出落入不同区间的不同省份在具体情况中应当选择的具体策略,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战略DP矩阵如图1,图中X代表调整战略,Y代表密切关注发展战略,Z代表稳定发展战略。

图1 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战略DP矩阵

三、海域承载力视角下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战略选择的实证分析

(一)各省份综合得分分析

基于以上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的各个指标所占的比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基于标准化后的数据和指标权重计算六省份海域承载力和滨海旅游业发展潜力的综合得分。分别记作Y1和Y2,计算公式为:

Y1=B1C1+B2C2

(3)

Y2=B3C3+B4C4+B5C5

(4)

式中,B1、B2等是各指标权重,C1、C2等是标准化后数据。计算结果见表4。

表4 各省市得分计算结果

注:数据通过软件计算整理得到。

表4中用首字母代表各省份,得分数值大于0.15表示该省份在这项指标上位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之上,反之则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大于0.3表示该省份在这项指标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表4显示,在海域承载力对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影响方面,江苏和浙江的得分均大于0.3,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广东和山东得分大于0.15小于0.3,处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之上,辽宁和河北得分小于0.15,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在滨海旅游业发展潜力方面,江苏、广东、浙江和山东得分均大于0.3,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与各省份经济状况相符合,而辽宁和河北得分小于0.15,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前景广阔。综合两者得出,广东、江苏和浙江发展水平比较高,山东发展处于一般水平,辽宁和河北发展水平处于不利状态。

(二)滨海旅游业发展战略的DP矩阵分析

根据表4得分结果,以0.15作为海域承载力视角下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战略选择测评的海域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平均”和“较弱”的分界线,以0.3作为海域承载力和发展潜力“较强”和“平均”的分界线。据此,我们可以建立海域承载力视角下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战略的政策指导矩阵(见图2),将上述定位结果转入该矩阵图中,从而能够更加直观有效地对我国沿海地区6个省份的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战略选择进行更好的定位。

图2 海域承载力视角下我国滨海旅游业政策指导矩阵

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沿海六个省份主要分布在DP矩阵的五个方格中。从整体来看,滨海旅游业发展战略的选择总体合理,但仍然存在个别省份不均衡的问题,有调整和进一步合理化的空间。优化战略如下:在海域承载力的视角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有利于提高滨海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出发点,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保持特色、保护资源、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优势,[19]重点结合海域承载力的情况对滨海旅游业发展战略的影响,以广东、江苏和浙江为龙头,带动山东、辽宁的发展,引导河北逐步走向战略合理化。在合理化的过程中要同时监测滨海旅游业空间布局对海域资源造成的影响和压力,[20]保持好海域承载能力。

(三)各省份滨海旅游业发展战略选择分析

1、江苏、浙江和广东适宜选择稳定型发展战略

江苏省应该采取以下三方面战略:(1)构建完善沿海旅游空间体系,将沿海三市在空间上进行更好的衔接,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链式发展;(2)提升旅游产品,充分挖掘文化特色,突出滨海特色,滨海旅游产品增加海洋文化的展现,围绕海来展开开发旅游产品,增加游客的美感;(3)把沿海三个城市联合起来,树立联盟意识加强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形成板块之间的区域合作,打造品牌形象。

浙江省应该采取以下三方面战略:(1)充分借鉴国内外滨海旅游业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加大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和深度,通过自主创新合作开发等多种渠道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滨海旅游品牌和形象;(2)政府应建立一种协调、互补、高效的管理体制,消除“各扫门前雪”的现象;(3)加大对海洋教育人才方面的投入,培育先进的海洋人才,挖掘有潜力的创新型海洋人才。

广东省应该采取以下三方面战略:(1)着重注意海域承载力的保护以及发展,结合自身的岭南文化打造广东蓝色滨海旅游业产业带,以海岸生活、休闲文化为内涵,以家庭休闲度假以及商务会议度假为重点,打造多元化、高品质、生态化的滨海旅游度假地;(2)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发展品质,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以及文化的高品质滨海旅游度假产品,培育国际一流的滨海旅游产品品牌,通过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广东的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3)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在海域承载力的允许范围下,开发滨海旅游资源,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协调好各个功能区、规划区之间的发展。

2、山东适宜选择密切关注型发展战略

山东省应该采取以下三方面战略:(1)在发展滨海旅游业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滨海旅游产品的准确定位以及更加准确地了解游客需求,从而投其所好;(2)提高山东滨海旅游资源的经营开发水平,旅游资源开发和地方文化相结合,文化与产业结合,加强滨海资源与旅游品牌的结合;[21](3)加强各个产业支架的融合集成发展,政府要加强对滨海旅游市场的管理,规范市场的发展,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

3、辽宁和河北适宜选择调整型发展战略

辽宁省应该采取以下三方面战略:(1)注重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充分开发辽宁省具备开发潜力的滨海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已经开发好的资源,带动整个滨海旅游的发展,提升滨海旅游产品质量;(2)在宣传方法上,作出修改和创新,突出自身的整体形象,加强宣传的多样性;(3)政府要加强政策约束以及执法监管力度,加强滨海旅游服务的质量以及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配置,规范滨海旅游业的竞争秩序,在海域承载力的能力范围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河北省应该采取以下两方面战略:(1)努力调整滨海旅游业的结构,完善服务系统和基础设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合理整合滨海旅游资源,加强对海域承载力的保护力度,控制环境污染,注重滨海旅游对海域承载力的管理;(2)加大政府对滨海旅游业的引导性投入,提高旅游信息服务水平,完善接待设备,同时,努力加强滨海旅游产品的开发,重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四、结论

本文从海域承载力和发展潜力两个方面构建海域承载力视角下滨海旅游业发展战略选择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面向我国沿海省份的政策指导矩阵,之后将各个省份的滨海旅游业发展战略状况在矩阵中进行量化定位分析。结果显示:(1)江苏、浙江和广东适宜选择稳定发展型战略,其中江苏省海域承载力是0.397,发展潜力是0.420,浙江省的海域承载力得分是0.373,发展潜力是0.388,广东省海域承载力得分是0.286,发展潜力是0.396。这三个省份本身有着充裕海洋资源以及雄厚经济基础,所以其滨海旅游业发展比较靠前,其可继续利用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大滨海旅游业发展,创造国际旅游品牌,进一步开发滨海旅游资源。(2)山东适宜选择密切关注发展型战略,山东省海域承载力得分是0.235,发展潜力是0.298。山东省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可以发挥经济的带动作用,带动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保证市场质量,同时开发与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的滨海旅游产品。(3)辽宁和河北适宜选择调整发展型战略,其中辽宁省海域承载力得分是0.123,发展潜力是0.111,河北省的海域承载力得分是0.083,发展潜力是0.087。这两个省份应调整滨海旅游业的结构,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在确保海域承载力不受损坏的前提下,调整发展战略,加大发展力度努力加强滨海旅游产品的开发。

[1] 狄乾斌,韩增林.海域承载力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以辽宁海域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04.

[2] 韩立民,任新君.海域承载力与海洋产业布局关系初探[J].太平洋学报,2009,(2):80-84.

[3] 任新君.海域承载力和海水养殖业布局的内在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4] 王启尧.海域承载力评价与经济临海布局优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5] Macleod,M.,J.A.G. Cooper.Carrying capacity in coastal areas [J].Encyclopedia of Coastal Science,2005:226-227.

[6] P.Khanna,P.Ram Babu,M.Suju George.Carrying capacity as a basi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national capital region in India[J].Progress in Planning,1999(52):101-163.

[7] Brent J.R,Ritchie J.R.B,Crouch G.I.The competitive destination:A sustainability perspective.Tourism Management,2000,21(1):1-7.

[8] Murphy P,Pritchard M.P.Smith B.The destination product and its impact on traveler perceptions.Tourism Management,2000,21(1):43-52.

[9] 刘英杰.辽宁省滨海旅游发展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1):23-24.

[10] 从佳琦.河北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4):557-560.

[11] 徐文苑.天津滨海旅游区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特区经济,2012,(9):124-126.

[12] 李雯.基于复杂网络原理的环渤海经济区滨海旅游业研究[D].烟台大学,2013.

[13] 江娟.广东省滨海旅游开发的监督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

[14] 韩立民,任新君.海域承载力与海洋产业布局关系初探[J].太平洋学报,2009,(2):80-84.

[15] 刘佳.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量化测度研究——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163-170.

[16] 王勇.海南滨海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D].海南大学,2015.

[17] 李金玲.我国滨海旅游业的演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18] 章牧,姚丹.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与战略选择—基于DP矩阵的视角[J].经济地理,2014,(1):188-192.

[19] 王巧艺,黄明哲.发展晋江休闲渔业的思考与建议[J].海峡科学,2011,52(4):59-61.

[20] 于谨凯,孔海峥.基于海域承载力的海洋渔业空间布局合理度评价——以山东半岛蓝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4,(9):112-118.

[21] 谭晓岚.加快山东滨海旅游业发展之路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10):71-75.

责任编辑:王明舜

A Study of Strategic Choice of Coastal Tourism Based on Marine Carrying Capacity

Shan ChenhongCui Shasha

(College of Economic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From two aspects of marine carrying capacity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the article aims to construct an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of our coastal tourism, using AHP to determine the weights of each index and the scores of each province, and conducti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data of six coastal provinces based on DP matrix.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in terms of marine carrying capacity Jiangsu Province had the highest score of 0.397 and Hebei Province the minimum score of 0.083;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potential Jiangsu Province had the highest score of 0.420 and Hebie the minimum score of 0.087. The article also suggested th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be applicable to different provinces: Jiangsu, Zhejiang and Guangdong are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and should take the st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Shandong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striv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Liaoning and Hebei should take adjust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marine carrying capacity; coast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DP matrix

2015-11-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域承载力视角下海洋渔业空间布局优化的模型及应用”阶段性成果(7127324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国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15JJDZONGHE024)

单春红(1971-),女,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F326.4

A

1672-335X(2016)04-0014-06

猜你喜欢
滨海省份海域
遗落海域
滨海白首乌
江苏滨海:让农民工吃下定“薪”丸
埕岛海域海上独立桩拆除方案探讨
江苏省海域使用权不动产登记数据共享交换设计与实现
滨海顶层公寓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16省份上半年GDP超万亿元
海军舰艇前往演戏海域
滨海,中国航天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