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浅析儿化的书写规范
——以老舍《月牙儿》为例
刘文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从各种书面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儿化的书写极其不规范,这不利于方言区的人们和外国人学习普通话,会造成他们对于“儿化”认识的混乱,所以儿化的规范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月牙儿》为语料,分析了《月牙儿》中儿化的分布,儿化的词性、词义以及语用作用,发现在文学作品中由于有上下文语境,许多儿化所表达的意思自然而然地就传达了出来。所以,儿化不必使用过于频繁,儿化使用过多后,必然会导致儿化使用上的随意性。这为儿化的规范工作提供了一条依据。
儿化;书面语;规范;语境
目前一般论著,只讲儿化的性质、作用和在语音上的标法,至于儿化词的书写规范问题涉及得却很少。在什么情况下写“儿”,在什么情况下不写“儿”自然莫衷一是。吕叔湘先生几次提到儿化的问题,他说“儿”比较自由一些,常常可以随便,如“字”或“字儿”,“窟窿眼”或“窟窿眼儿”;而且我们口头上说“儿”,写在纸上却把它省了,为的是省事。又说口语里带“儿”尾的词,在书面语上不把“儿”写出来。“即使是最爱照口语直写的作家,也不肯把每个“儿”都写出来。”应雨田,宋仲鑫认为“儿化音节可以标明,也可以不标明。哪些地方应该儿化,哪些地方不儿化,往往由读者自己根据表达的需要去灵活处理。”《现代汉语词典》中规定儿化是在所有可以儿化的词后面加上小字“儿”。
以上各家的看法对儿化的使用过于随意,这不利于语言规范化。因为在书写上缺乏规范,所以当前的文艺作品中,儿化的书写是十分混乱的。针对以上现象,笔者通过分析老舍先生的《月牙儿》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月牙儿》中儿化的分布。1.按照词性来划分。
表1 儿化词词类的分布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儿化后名词的个数最多,出现的频率也最高。《月牙儿》中出现的“月牙儿”这个词,共20次,除去“牙儿”重复出现的个数,名词有19个,百分比是29.7%,名词仍然是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性。其次依次是量词、代词、数词。
2.按段节来划分
《月牙儿》中共有四十三段。第一段儿化词有4个;第二段7个;第三段13个;第四段6个;第五段4个;第七段1个;第八段2个;第九段1个;第十段6个;第十一段3个;第十二段2个;第十三段1个;第十六段3个;第十七段5个;第十九段5个;第二十一段3个;第二十三段3个;第二十四段一个;第二十五段1个;第二十七段3个;第二十八段3个;第二十九段1个;第三十段1个;第三十一段1个;第三十二段2个;第三十五段3个;第三十六段2个;第四十段1个;第四十二段1个;第四十三段2个。
第六、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二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一段没有儿化词。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儿化词的使用频率大体上说是逐渐减少的,尤其是从第十段往后;零儿化在一到十段中仅仅出现在第六段、第十段,占20%;十一到二十段中有三段,占30%;二十一到三十张段中有两段,占20%;三十一到四十三段中高达六段,占46.2%。
为什么儿化的使用频率会越来越低呢?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儿化还是不儿化,对文段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并无明显的区别作用。由于老舍先生的小说是带有浓郁的京味特色,所以在刚开始的段节中使用儿化的频率比较高,但是儿化并不影响文段的含义,所以作者使用儿化的“热情”越来越小。
(二)从词性的角度看儿化的书写规范。
有很多词儿化后改变了词性,但是不儿化也不耽误我们对词性的理解。
例1.会(动词)-一会儿(量词)
①又走了一会儿:“妈!你看着月牙,爸死的那天,它就是这么歪着。为什么它老这么斜着呢?”(第四段)
②它无依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第十段)
如果文中说“又走了一会”我想读者肯定不会理解为“会”是个动词,是学会了什么的意思;“不大会”我们单看就会把“会”理解为动词,但是放在文中“被黑暗包住”我们就不会理解错误。所以这样的词对于口语要求是必须儿化,但对于书面语来说就没有必要。
例2.堆(动词)—一堆儿(量词)
天是短的,我记得那个坟:小小的一堆儿土,远处有一些高土岗儿,太阳在黄土岗上头斜着。
把“一堆儿土”换成“一堆土”不仅在书面语当中行得通,在口语中也是完全可以的。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有些词是否儿化对口语的要求是很高的,但是对于书面语来说,由于有上下文语境,不儿化并不影响词性,所以这些词可以不儿化。
(三)从词义的角度看儿化的书写规范。
1.儿化后词义不变。
儿化后的词有很大一部分词义是不发生改变的。比如说
(1)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第二段)
(2)那颗高高的洋槐总把花儿落到我们这边来,像一层雪似的。(第五段)
(3)院中有点小风,带着南边的花香,把柳条的影子吹到墙角有光的地方来,又吹到无光的地方去,光不强,影儿不重,风微微地吹,那是温柔。(第十九段)
(4)我回头看了看,她还在那儿拉呢。(第十六段)
(5)她在这儿一天就有我一天的饭和住处,可她不能保险新校长也这么做。(第十七段)
(6)月光把这雪照成一半儿白亮,一半儿略带点灰影,显出难以想到的纯净。(第十八段)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从例1到例3都是名词,大部分名词儿化后词义不变,《月牙儿》中还有“明儿”“口儿”“叶儿”“伴儿”“人儿”“样儿”“味儿”“官儿”等去掉“儿”词义都不变;例4、5都是代词,《月牙儿》中所有的代词不儿化意思都不变;例6是量词,去掉儿化意思也不变。
2.语境对儿化书写的作用。
现在大多数观点认为儿化可以改变词的意义。比如刘金梅的《谈儿化的作用及书写规范》还有李晓霞的《以茶馆为例浅析儿化的作用》等。但是从作品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书面语中语境使词义更加明确。所以在具体语境中可以省写儿化。
例“罗”单独出现我们确实不知道它是名词,一种器具,在木框或竹框上张网状物,用来使细的粉末或流质漏下去;还是量词的十二打为一罗的罗。如果加上儿化“罗儿”仍然可以表示两种意思。但是如果说“一罗儿”更具体地放在《月牙儿》一文中说“妈妈拿着一罗纸”。这里的罗的意思就只有量词的词义了。
例“会”单独出现就是动词表示理解,懂得;或者名词表示有一定目的的集会。儿化后“会儿”在日常交际和书面语中都没有这个词,应该是“一会儿”。可见并不是二化使“会”的词义改变,而是“一会儿”前边加上数词一,后边的会变成了表示时间的量词。
(四)从语用角度看儿化的书写规范。
1.月牙儿的语用意义。
首先我们谈谈《月牙儿》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月牙儿”。老舍先生的短片小说《月牙儿》描写的是月容母女两人被生活所迫沦落为娼的故事。在小说中,那贯穿全篇的象征物“月牙儿”给予读者难以抹去的凄凉形象,它无所不在,不仅涵盖了小说的全部内容,也成为主人公情感的寄托①。
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它却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时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侣,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②。小说中的“月牙儿”的确有这一作用,但是在这一作用中,儿化承担了多少呢?
2.儿化与否所表达的语用意义的对比。
表2 月牙儿化与否及在各段中的次数
在第二段中写道“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在这一段中又写道“屋里是药味,烟味,妈妈的眼泪,爸爸的病。我独自在台阶上看着月牙,没人招呼我,没人顾得给我做晚饭。我晓得屋里的凄惨,因为大家说爸爸的病……”在这一段中出现了两次“月牙”一次带儿化,一次不带,但是你能说这两次的月牙表示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吗?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所以在这里儿化与否对作者情感的表达几乎不起作用。
第七段中写妈另给我找了一个爸,妈坐着红轿被抬到城外,一个陌生的男人拉着我的手。这段中出现了“月牙”四次。
“多么凑巧呢,离开我们那间小屋的时候,天上又挂着月牙。这一次的月牙比哪一次都清楚,都可怕”
“他拉着我的手,那可怕的月牙放着一点光,仿佛在凉风里颤动。”
“一会儿,月牙像个要闭上的一到大眼缝,轿子进了个小巷”。
这些也都有凄惨的情感,但是都没有带儿化。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词有时带儿化,有时不带儿化,我们来看这些词中的儿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小小的一堆儿土,远处有一些高岗儿,太阳在黄土岗儿上头斜着。
(2)土岗这边都是坟头,一小堆一小堆,一直摆到土岗底下。
例(2)虽然没有 加儿化,但是有“小”字表示坟头的小。所以儿化确实是有表示细小的语义。如果例(1)中把儿化去了,因为在上文中有“小小的”形容词重叠式的修饰,所以仍可以表示细小之义。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儿化都有语用作用,即使是有特定的作用去掉儿化,并不妨碍该作用的表达,语境的作用比儿化更加重要。
在文学作品中儿化的使用确实没有统一的规范,本文以《月牙儿》为语料,发现在文学作品中,由于有上下文语境,许多儿化所表达的意思自然而然地就传达了出来,所以,儿化不必使用过于频繁,儿化使用过多后,必然会导致儿化使用上的随意性,依此,希望能给儿化的规范工作提供一个依据。
注释:
①李喜仁. 老舍作品《月牙儿》中的“月牙儿”意象[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0 (5)
②周三娇."月牙儿"的象征意蕴[J]. 科技信息,2009(8)
[1]汪德琪.对儿化规范的异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3)
[2]刘金梅.谈儿化的作用及书写规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李晓霞.以茶馆为例浅析儿化的作用[J].语文知识(研究生论坛),2013(4)
H193
A
1671-864X(2016)08-0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