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潇++陈姝宇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特邀广东惠州技师学院教师丘建雄、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教师聂永增和刘建参与了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视频录播采访。三位教师代表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剖析当今大国工匠的教育培养与改革,同时更好地为我国未来源源不断地输出更多高品质的大国工匠,让“工匠精神”化及豚鱼。
丘建雄(左)、聂永增(中)、刘建(右)
以产业定专业,以岗位定课程
广东惠州技师学院教师 丘建雄
起初看到“工匠精神”是源于政府工作报告,当我听到“工匠精神”一词时,脑海中便浮现出鲁班等古代的工匠。在我个人看来,传授给学生的工匠精神不止是技能方面,更多的应该是让其学会如何掌握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其实,如今国家出台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就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一个好方法,其中所推行的校企合作更是非常好的培养途径。不管是企业还是有企业经验的老师也好,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这不仅提高了学生自己的技能,并且又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
在我看来,未来的大国工匠应该具有高技能、强沟通能力和高综合素质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源于骨髓
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教师 聂永增
当我听到工匠精神时的第一反应便是“教书匠”。在我认为,教师行业也应该属于工匠精神中的一种。另外,很多传统行业都应该与工匠有关,所以“工匠精神”应该是一个高度的总结。
若把“工匠精神”浓缩成三个方面讲,应为:自控力、执行力和学习力。但前提是要将这三点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其中所提及的“基础”也便成为了工匠精神的“骨髓”。只有打牢基础,才能让学生的自控力达到一定的高度与要求;有了自控力后,才能像工匠一样拥有执著的执行力;最后所提及的“学习力”更是重中之重,若学习力不达标则意味着学生只能做最简单的流水线工作,同样也就谈不上“工匠精神”了。
“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德育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像东风日产到我校招聘员工时,首先看重的并不是技能水平的高低,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东西摆得整不整齐,工作结束后有没有整理桌面。这看似是小事情,但也是职业道德最看重的一点。
教师应为工匠精神的先行者
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教师 刘建
我个人理解的“工匠精神”是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为社会做贡献,并能够得到较高的社会认可。
从专业课教师的方面讲,教师最起码要先达到一个“匠”的水平。在学校的评价体系上,更应该对教师们作出有效的引导。比如,结合各个方面并实事求是地去评价每一位教师有没有达到“匠”的水平。若其中有的教师没有达到“匠”的水平,则需要给这些教师一些时间去努力达到,让其在提高的过程中总结一些有用的经验,并进行经验分享。
从精神层面来讲,教师在专业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同时,还要对自己的专业产生兴趣,并乐意去做这方面的工作。只有达到这一层面的境界,才能更好地传播给学生。
在我心中,如今培养的这一批“工匠”与我心中的“工匠”差距并不大,其中培养的那批进入东风日产工作的学生,更是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只要让学生觉得自己所学的技能是有尊严的,并能够学以致用,这也就达到了“工匠”最基本的一个要求。
可是,单从学生方面培养工匠精神还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多树立一些“平民典型”,以偶像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工匠精神”。当这些平民典型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尊严与价值,便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从而有针对性地去帮助他人实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