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华
[摘 要] 近年来“形势与政策”课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其他四门思想政治课程相比,仍然不够成熟。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单一、陈旧,缺乏案例性、互动性、实践性,尤其是没有足够重视网络发展对该课程教学方式的重大影响等,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已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程的实效性,因此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必须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式;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8-0078-02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05方案”以来,“形势与政策”课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但同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还不够成熟。
众多学者对“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一致认可的问题有: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视程度不够、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学方式单一落后等。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到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彻底改变这些困难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但豐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老师可以做到的,也是提高实效性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本文从此角度进行阐释,认为创新教学方式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一 “形势与政策”课面临的新困难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不固定,时事的动态性、时效性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必须不断更新,紧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教育部每年分春、秋两季对教学要点进行指导,这有利于全国教学内容的相对统一,但由于教材编写、出版的时间较长,往往不能做到“最新”,需要教师进行补充。时效性要求教师及时、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国内外时事热点,从纷繁复杂的问题中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但是受理论水平、教学经验、时间精力等限制,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进行透彻地分析和解读。相反,当前大学生已普遍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最新情况,老师原来拥有的资源优势不复存在,所讲内容已失去了新鲜感和吸引力。因此,“形势与政策”课要做到教学内容新鲜和课堂讲授透彻,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是一件并不轻松的事情。
据广东省的调查结果显示:“19﹪的大学生认为教师不重视、讲课没有激情,难以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28﹪的学生认为上课的形式单一、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42﹪的学生认为上课的内容老套死板;甚至有39﹪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这些调查数据清楚地说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期盼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该课程进行创新改革、特别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 教学方式的传承与创新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教学方式很多,目的都是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这样的结合,即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有部分教师把原因仅归结于学校不够重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而较少从教学方式上寻找原因。教学方式的单一,缺乏案例性、互动性、实践性,特别是没有足够重视网络发展对该课程教学方式的重大影响等,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正确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传承和创新教学方式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吸引力、感染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1 教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相融合,强调教学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在“形势与政策”授课中,广大教师广泛采用讲授法,它能很好地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灌输式、填鸭式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模式往往让学生疲于应付、心生厌倦。
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家往往对教学氛围不甚满意,学生也提不起兴趣,老师在讲台上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如果老师把讲台交给学生,自己隐藏在幕后,让学生成为主体,对问题各抒己见,自由发表评论,让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之中,课堂氛围一下就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参与到热点话题的讨论中,把学生主动吸引到课堂中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存在感。为他们提供发言和表达思想观点的机会,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这样不仅能掌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而且可以了解他们真实的思想状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在此过程中,老师仅仅是一个组织者,把学生有效地组织发动起来,对学生的思想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对出现的偏颇思想倾向给予评析纠正。在刺激与反应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思考,主动找到正确的答案。同时老师做好最后的总结发言,把学生引导到正确地分析、认识问题的方向来。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得到提高,这对提高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课前将收集好的资料或教学视频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安排时间观看和学习。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讨论,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把问题引向深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进一步地激发,增强教学实效性。
2 进一步增大专家做形势报告的比例
2006年,学者文军对全国120余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做了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各高校平均每学期请专家作报告的比例占14.92﹪”。就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远远低于此比例,不少学校很少邀请专家做报告,仅有的几场报告也由所在学校领导包办。“形势与政策”课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都包括在内,教师往往有自己的知识短板,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学科建设滞后,相应的研究相对缺乏,没有学科的支撑,让很多教师在上这门课的时候感觉十分吃力。适当增加邀请校外专家走进校园,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由于专家对某一领域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又长期跟踪国内外形势,能较好地指导青年教师做好研究,所做报告也是很好的示范课,能促进所在学校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且,学生对专家的报告有较高的期望值,兴趣点也比较高,能较认真地听报告,教学效果自然比较好。
3 做好课堂展示,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形势政策课有很强的时效性,要求把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教材虽然不断更新,但往往只能关注到重大专题,待教材编好出版,最新的情况又有所变化,有时由于时间的关系,甚至对重大问题也不能纳入编写内容,导致教材落后于形势,减少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所以教师要密切关注新闻报道,提高时效性,及时给学生传递最新的知识、信息,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课堂展示,让学生自己讲解,在课堂上把最新的时事分享给大家,就是一种很好地把最新资讯带给学生的方法。课前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组选好小组长,进行合理地分工:收集資料、整理资料、制作PPT、课堂讲解等。在上课的时候抽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展示。在准备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地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就是主动学习提高的过程。主动学习是效果最好的学习。同时,同学的讲解,对学生能产生很好的吸引力,并且同学之间最了解同学的关注点,所讲内容很容易产生共鸣。因此,课堂展示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有效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4 建设学校“形势政策”网站,做到“全覆盖、不断线”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认识社会热点问题的主要渠道。在新媒体覆盖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数量超过我们的预想,部分学生对传统上课方式产生反感甚至抵触的情绪,教学效果大大降低。如何利用好互联网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设学校的“形势政策”网站,做到“全覆盖、不断线”,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教学的要求,这既是“大思政”课,也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创新。网络对社会热点的传播具有片面性和倾向性,“形势与政策”课的社会热点问题教学,必须适应网络化的特点,弥补网络传播的缺陷,在网络上发出正确的声音,传播正能量,做好引导工作。学校组织力量建立相应的网站,及时更新微博、微信,对社会热点问题作出快速反应,运用网络平台开展师生教学互动。这可以对学生学习进行全程的指导,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来自主学习,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增强教学实效性。近年来,利用微博、微信平台辅助课堂教学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探索,微博、微信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空间,教师主动“求粉”,学生积极参与,容易凝聚成一股健康向上的主旋律的微博、微信力量,这是对该课程的教学有效的补充。
5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扩展和深入,是重要的教学形式。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做好实践教学,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选择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情况,结合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和大学生实际思想状况的实践内容,让学生带着各种问题走出校园。有意识地把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活动中,把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创新创业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直观地了解各项政策落地后的实际情况,深刻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客观认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不足与困难。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潘文庆,冯洁.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5).
[2]文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