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霞
[摘 要] 地方高校应把握留学生学历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地域产业优势,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融人才培养培训、产学研合作为一体,科学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与时俱进地完善留学生汉语言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机制等。这是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规模、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工作之一,也能为地方高校更深入地参与汉语国际传播和中华文化传播提供思路。
[关键词] 新常态;留学生;学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8-002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升语言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成为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新常态下的紧迫任务之一。[1]在这一背景下,留学生学历教育事业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更复杂的竞争环境和更严峻的挑战。作为汉语传播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应该把握留学生学历教育发展的趋势,认真贯彻国家教委关于办好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的精神。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与时俱进地完善我校留学生汉语言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机制等,促进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朝着更加规范、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
一 我校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招生概况
我校从1995年开始招收第一名来华留学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国际交流学院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已培养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2000多名,成为辽宁中部地区培养来华留学生的重要基地。2012年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我校成立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开始招收第一届汉语言专业留学生,由教育部统一颁发毕业证书。2013年9月又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单位。
依托地缘优势,我们根据辽宁省教育厅提出的“立足东北亚、面向东南亚、发展欧美非、协调持续发展”的战略,确立了“立足东北亚、面向中亚、北亚,发展南亚、东亚、非洲”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加强对中亚国家以及俄罗斯的招生宣传,吸引俄语国家留学生,同时拓展南亚和非洲留学市场,扩大汉语言专业生源地。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国际人才市场需要的、一专多能复合应用型汉语人才。针对学生从事经贸方面的工作意向,灵活调整选修课课程结构,开设经贸模块课程;针对学生从事文化、旅游工作和继续深造的意向,开设文学文化模块课等。重视学生个人需求,为学生提供宽口径教育,多重选择,满足国际社会对高层次汉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 我校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概况
我院汉语言专业在借鉴省内外其他高校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培养方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依据培养方案要求,在课堂中采取互动式、研讨式、启发式、情景式等各种适合小班型授课的教学模式。授课中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体诉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院为每名学生配备课堂学习导师、语言文化实践教学导师、实习导师、生活导师、人生规划导师、中国大学生导师等。这些导师或者是从学院选拔的优秀教师,或者是从我校各院系选拔的优秀大学生。各导师在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就业意向和技能培养等方面对学生提供引导及帮助,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位学生受益,突出精细化教学,个性化培养。
培养方案除了设置大量的语言技能训练课程以外,还依托鞍山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和丰富的城市产业资源而设置了语言文化实践模块课程。这些文化实践课程一方面致力于展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旅游文化,一方面致力于鼓励、增强留学生的国际文化交流意识。帮助留学生培养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国文化、热衷于国际文化交流的兴趣。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手绘、太极拳、京剧脸谱、中国民乐欣赏、中国书法、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国民歌、中国国画等中国文化讲座课程;游览千山、外语角、风筝绘制及放风筝比赛、国学经典诵读、参观消防局、乒乓球比赛、网式足球比赛等体验类课程;国际美食展以及俄罗斯文化、韩国文化、哈萨克斯坦文化、吉尔吉斯斯坦文化、非洲文化等各国文化讲座课程。这些语言文化实践模块课程都与课堂教学主題紧密结合,围绕语言教学有序开展。以语言教学为中心,文化教学为延伸,循序渐进地实现培养方案规定的由言语技能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渡,实现中华文化、中国国情、专业知识的融合。
总之,我院秉持“全程语言教学、全程专业实践、全程助学导学”的理念,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和产业资源,结合留学生学习实际,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开设多种模块课程,提供多层次语境体验,践行全程式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如与友好院校进行“2+2”联合培养、汉语言专业+辅修专业的个性化培养、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的订单式培养等。
三 提升我校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育的措施
“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对外文化工作的新抓手,也为我国开展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提供了重大机遇。地方高校汉语言专业留学生教育也应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主动融入这一战略进程,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地域产业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依托地方产业优势,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融人才培养培训、产学研合作为一体,科学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1 完善专业培养方案
为符合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加快留学生学历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我们还需要在现有培养方案基础上继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推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国际化进程。[2]受主客观多种因素影响,国内开设留学生汉语言专业的高校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比如招收的留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语言专业理论课难度比较大;授课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等。就目前我校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培养方案而言,主要任务是建设更适合留学生学习特点和就业需要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将留学生视为不同于中国本科学生的特殊学习群体。精简课程体系和课程数量,突出留学生汉语言专业课程的灵活性,为其深造或就业提供广阔的平台。在保证语言类课程的授课数量以外,对经贸、管理类等课程可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突出地方高校特色。同一模块内的课程应该衔接有序,在保证汉语言专业技能培养的前提下,突出实践教学特色。另外,汉语言专业留学生的毕业论文也可根据留学生实际汉语水平和学生深造、就业意愿的需要而灵活设置题目和考核内容,而不是一概以几千字理论性较高的论文作为唯一审核标准。
2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基于留学生汉语教育的蓬勃发展,留学生汉语言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国际化已势在必行。这一系统工程的顺利开展,有赖于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为教学实践建立起学术支撑。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其中包括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教学技能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交流学院一贯重视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职业能力发展,在国际化教育理念指导下,有计划地为教师提供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访学的机会,开阔学术视野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实现教研结合。“科研教学一体化团队”是今后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任务,应该继续以促进教学为目的,为教师提供科研条件,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热情。
3 加强学生管理
目前我校招收的汉语言专业留学生,入学时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入学后学生个人努力程度也有较大差异。由于对中国的饮食起居、课堂教学等不适应,部分学生难以跟上班级学习进度,学习热情逐渐下降,课堂上不能积极和老师互动,甚至旷课。对于缺勤、旷课,学院已经出台一系列处理措施,对学生产生了较强的约束作用。
根据目前几届本科生的出勤和学习情况来看,十分有必要学习韩国等国家的高校成绩管理机制,建立留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任课教师登记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并将其纳入期末考试成绩登录准入要求。如果学生出勤情况不达标,系统便无法记录其期末成绩。也可将该系统作为留学生到其他学校深造的个人信息档案,以便推动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
观察新常态下留学生学历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寻地方高校汉语言专业留学生学历教育持续发展的路径,是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规模、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時也为地方高校更深入地参与汉语国际传播和中华文化传播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吴应辉.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新常态特征及发展思考[J].
语言文字应用,2015(4):27-34.
[2]胡清国.关于加快发展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的思考[J].
纺织教育,2007(3):7-10.
[3]鲍丽娟,郭长久.论发展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的策略[J].
中国成人教育,2010(5):52-53.
[4]邢传波,张宗利.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
整合的可行性研究[J].才智,2011(4):152-153.
[5]车正兰.辽宁高校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现状、问题及对
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3):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