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如何建构:《南方周末》医患关系报道框架研究

2016-09-14 01:52
未来传播 2016年4期
关键词:消息来源患方医方

侯 琳 李 欣



“镜像”如何建构:《南方周末》医患关系报道框架研究

侯琳李欣

以2005年到2014年《南方周末》的医患关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框架分析、内容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南方周末》医患关系报道的框架特点和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南方周末》医患关系报道从2011年起开始由过去注重质疑揭露型框架转为现在注重采用人情人物型框架和答疑解惑型框架,其中人情人物型框架的医患关系报道比重明显上升。 在如今医患冲突事件明显增加的环境下,媒体构建并合理地运用不同类型的框架进行报道,对于其在医患关系中扮演正确的角色以及缓解我国医患矛盾都至关重要。

医患关系;健康传播;框架分析

李欣,女,教授,传播学博士。(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现代化是世界性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变迁和转型,都充满着传统与现代因素的矛盾和冲突。当前我国正处在这一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各种矛盾冲突的增加,社会进入到一个利益博弈时代。其中,医患冲突事件近年来呈现高发趋势,据中国医院协会的一项最新调查,我国每所医院平均每年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高达27次。新闻框架理论认为新闻都有框架,任何的新闻文本都只能“再现”部分的真实现象,如李普曼所说:在真实世界与我之间存在着一个“镜像”的世界。这个“镜像”世界系统地影响着受众对现实世界的理解。[1]框架的实质在于新闻意义建构的过程,它不只是在宏观上告诉人们去想什么,更为重要的是它影响着人们怎么去想。媒体作为“镜像世界”强有力的建构者,对医患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日益激化,已成为当前社会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本文选择《南方周末》相关医患报道来考察媒介报道框架,尤其关注在新闻报道的常规框架中的消息来源、态度倾向、报道诉求、责任归因等方面对于新闻框架形成的影响,揭示出媒介是怎样通过新闻框架选择与重组机制来建构客观现实,如何进行新闻叙事,从而有助于我们认识新闻活动的本质。同时,基于本文探讨的医患关系报道框架的现存问题和缺陷,提出媒介在报道医患关系时应具有责任意识,从而积极构建合理的医患关系报道框架。

一、媒介框架理论

关于框架理论的起源,学界一直存在多重说法:有学者认为框架理论起源于社会学,“框架概念的定名无疑来自加拿大裔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戈夫曼提出一套系统的框架理论,直接启发了以新闻媒体为研究兴趣的社会学者,继而进入新闻传播研究领域”。[2]戈夫曼在1974年《框架分析:关于经验组织的一篇论文》中首次将框架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之后才逐渐受到传播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学者的关注。戈夫曼认为,框架就是对于某种社会情境的定义,当人们认知一个特定事物时,会有一个或多个框架(解释基模),可以被称为“初始框架”(初始基模)。在戈夫曼的框架理论中,调音(keying)是框架分析的核心概念,指把赋予行为以意义的一套组合转换为赋予同样行为以不同意义的其他组合的过程,与音乐的调音相似。简言之,戈夫曼从社会学起源而来的框架研究延伸到新闻传播领域中,更为关注的是传播中的框架,建构新闻报道的过程以及新闻框架的特征。

关于新闻媒介的框架,学者吉特林在《整个世界正在看:大众媒体对准新闻的制造和非制造》一书中,提出了媒介框架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框架由很多对存在、发生和发展的事务加以解释的细微理论构成,是“一种持续不变(over time)的认知、解释和陈述框式,也是选择、强调和遗漏的稳定不变的范式”。新闻生产者按照“选择、强调和遗漏的稳定不变范式来组织新闻报道”。[3]简言之,媒介框架就是选择、强调和表达的原则。

二、研究对象

1.文本的选择

本文以2005年到2014年《南方周末》的医患关系报道作为考察对象,《南方周末》从创刊至今已发行超过1500期,曾是中国大陆地区发行量最大的周报,最高发行量达到130万份,被称作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笔者考察的文本对象是《南方周末》的医患关系报道,因而要厘清什么是“医患关系报道”。本文所考察的“医患关系报道”是狭义的,指涉医患双方利益并且体现具体医疗过程的新闻报道。关于“医患关系报道”的概念,笔者采用以下量表进行样本筛选,以确定样本报道是否为符合本文要求的“医患关系报道”:

(1)报道有反映患方求医或医方治疗的具体行为。

(有/没有)

(2)报道有涉及患方的权利和利益。

(有/没有)

(3)报道有涉及医方的权利和利益。

(有/没有)

对于每一篇报道,必须同时满足以上三条指标,即三个“有”,才能够判定为符合本研究要求的“医患关系报道”样本。为了保证样本信度,两位研究者选取了《南方周末》2005年的20篇报道,按照设计的量表对20篇报道进行筛选,最终两人对于样本的选择有18篇相同,2篇不一致,即样本信度为90%。由此可见,该量表的确有助于确定笔者所希望抽取的“医患关系报道”,有助于界定本研究的“医患关系报道”的样本。

2.时间的选择

首先,本文选择以2005年作为研究开始的时间点,是因为2005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历次医改之后,我国政府官方首次公开承认医改失败的一年。[4]自此之后,我国各大媒体愈来愈聚焦于医患关系报道,关于医改的批判和评论、医生失德行为、医闹事件、医疗器械问题、医保问题、药品问题等负面报道层出不穷。在媒体放大镜效果下,我国医患关系愈来愈紧张,甚至出现暴力伤医杀医事件。

其次,选择2005年至2014年这10年间作为研究的时间区间,原因如下:第一,医患关系报道在我国媒体中饱受关注是从我国出现医患关系问题就开始的,因而要研究医患关系报道的媒介框架,选择的时间区间跨度要较长,才能够详细研究出其框架特点和变化趋势;第二,对于某个特殊议题进行媒介框架研究,往往要选择足够的样本量和足够的时间,短期的媒介框架研究可能会造成对于该议题的媒介框架特征归纳不全、框架问题分析不深入、框架变化趋势探究不明确;第三,笔者需要研究出我国媒体医患关系报道对于受众认知和理解我国医患关系的影响,还需剖析出医患关系报道媒介框架的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因而要选择一个较长的时间区间进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本分析

通过文本分析法,解读作者的写作倾向以及报道的立场倾向。此外,对涉及具体医患纠纷事件的医患关系报道样本,从叙述视角(即报道切入视角)和叙述立场倾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为之后对样本报道进行量化的数据分析,总结医患关系报道的特点与变化趋势奠定了基础。

2.内容分析

运用成熟的计算机词频统计软件,将样本报道的文本进行分词词频统计,然后运用人工编码统计结合计算机辅助数据分析软件,以医患关系报道样本的词语为最小分析单位,探究样本报道的词汇、消息来源、体裁、篇幅、配图、立场倾向等元素的特征,挖掘出我国医患关系报道的框架特点和变化趋势,并对报道框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

为了保持编码内容的信度,在对所有医患关系报道样本进行编码之前,两位研究者挑选出20篇《南方周末》医患关系报道样本进行编码,编码项目有立场倾向、报道体裁、切入角度、信息来源、配图五个部分,最终两个编码员之间的五部分内部信度为84.95%,符合内容分析内部信度至少为80%的标准,因此这些编码类目是有效的。

四、框架类目建构

本研究将《南方周末》医患关系报道概括为以下四个框架元素:

1.切入角度

将报道的切入角度分为医方、患方、第三方,分析2005年到2014年10年之中《南方周末》医患关系报道的切入角度的变化情况。在编码统计时,如果一篇医患关系报道的切入角度是第三方,那么赋值为0;如果是医方,则赋值为1;如果是患方,则赋值为-1。

2.立场倾向

将报道的立场倾向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倾向于医方的报道记为正面报道,赋值1分;第二种是不利于医方(其中包括倾向于患方和批判医方)的报道,记为负面报道,赋值-1分;第三种是中立,赋值0分。

3.报道体裁

将医患关系报道样本的报道体裁分为调查报道、评论、新闻特写、专题报道、访谈、自述和其他七个类别进行考察统计。

4.消息来源

为了考察报道的消息来源,研究者从报道涉及的采访对象着手,将采访对象分为患方、医方、政府、专家、其他五类,每篇报道每涉及一种消息来源(采访对象)则记1分,因而每篇报道消息来源得分为1分至5分,得分越高则消息来源越多样。

五、《南方周末》医患关系报道的媒介框架分析

1.切入角度

浏览搜集到的2005年至2014年期间《南方周末》147篇医患关系报道之后,研究者发现其切入角度可以分为第三方、患方和医方三类,不同角度切入意味着构建报道方式的不同。通常情况下,医方特稿的切入角度都是医方,报道中患方和第三方的话语权会稀缺。而评论类报道的切入角度大多是第三方,医患双方的话语权比较平衡。但是,有些医患纠纷类型的通讯报道的切入角度大多是患方,构建全篇的视角也是患方,会导致医方话语权的严重缺失。因此,考察报道的切入角度,对于考察报道的框架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2013年1月25日《X光下的“花朵”:三次X光照射 两年“秋菊”打官司》这篇报道,开头的切入角度就是典型的患方,从描述患方的家庭开始切入,从而构建全篇。而报道《解放医生:如果市场能为医生定价,医院就可以不再全靠药品供养》就是典型的医方切入,因为该篇报道是从描述两位医生离开公立医院开始叙述,通篇报道的采访对象都是医方,并以此构建全篇。2013年6月13日的《制造假医生》的调查报道则是以第三方的客观视角切入,进行深入调查和叙述。

通过统计每年不同切入角度的报道篇数以及每年总样本篇数,将得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见图1)。

图1 2005年—2014年《南方周末》医患关系报道的切入角度情况

由图1可以看出:

首先,在医患关系报道总量方面,2005年至2014年的10年间,《南方周末》医患关系报道的总量呈明显波动上升,尤其是2012、2013、2014三年中的医患关系报道数量直线飙升。此外,2010年是一个特殊的转折点,在2010年之前,即2005年至2009年的5年间,该报的医患关系报道总量比较稳定,平均为8篇;而2010年该类报道骤增至24篇;随后2011年下降到14篇;自2012年之后至2014年,《南方周末》医患关系报道的数量又开始直线飙升,在2014年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点34篇。分析其中的原因,与我国的医患背景和医改进程密切相关:一是我国医患矛盾愈演愈烈,特别是2012年至2014年近三年间,伤医杀医案件频发,医患矛盾已达到白热化程度,甚至成为了一种社会危机;二是2010年是我国实行新医改之后的第一年,新医改的效果特别是医患关系如何,自然成为了媒体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其次,《南方周末》在2005年至2012年期间的医患关系报道大多以第三方角度切入为主,结合图1可以看出,颜色最深的条形表示“第三方切入”,远高于颜色较浅的条形“医方切入”和“患方切入”。而2013年和2014年的医患关系报道的切入角度较之过去则变得更加均衡了,医方、患方、第三方3种切入角度变得比较平均。报道的切入角度更加均衡意味着报道趋向于中立,报道对于医患双方话语权的把控更加趋向于平衡。

2.立场倾向

新闻报道的立场倾向是媒介框架的重要元素之一。医患关系报道的立场倾向有3种——(对于医方来说)负面、正面和中立。笔者统计了2005年至2014年间《南方周末》147篇医患关系报道,将其立场倾向进行编码,若报道立场倾向为中立则记为0分,若报道立场倾向为负面(对于医方来说)则记为-1分,若报道立场倾向为正面(对于医方来说)则记为1分。

首先,由图2可以看出,2005年到2014年期间,《南方周末》医患关系报道的立场倾向一直是负面倾向占据绝对数量和比例,中立倾向的报道次之,正面倾向的报道数量和比例最少。2010年负面倾向的报道数量达到历年来的巅峰,远超过中立和正面的报道,然而从2010年开始到2014年,负面倾向的报道开始减少,中立倾向的报道逐渐增多。简言之,自2010年起至2014年,《南方周末》医患关系报道的三种立场倾向越来越均衡。

图2 不同立场倾向的医患关系报道的逐年数量变化

图3 中立的立场倾向的医患关系报道的逐年数量和比例

其次,从图3可以看出,中立的立场倾向的医患关系报道数量自2010年起直线上升,但每年中立倾向的报道比例一直呈不稳定波动,并未呈直线上升趋势。然而,根据笔者计算得出,2005年至2009年前五年的中立倾向报道的平均比例为0.328,2010年至2014年后五年的中立倾向报道的平均比例为0.384,因而总体上后五年的中立倾向的医患关系报道占总报道数量的比例略微有所上升。

3.报道体裁分析

(1)调查报道、评论和人物特写是比例最大的新闻体裁

《南方周末》的医患关系报道主要体裁有调查报道、通讯、评论、人物特稿,还有专访、专题报道、自我述评、观察日记和患者日记等体裁。其中,调查报道是最主要的新闻体裁,在147篇样本总量中有64篇医患关系报道是调查报道,占43.54%;评论是《南方周末》医患关系报道的第二大新闻体裁,33篇新闻评论包括该报评论员评论、业内媒体人士评论、相关专家评论等,占总样本报道数量的22.45%;此外,新闻特写是其第三大新闻体裁,有23篇,占总报道数量的15.65%,其中医生类人物特写13篇,患者类人物特写3篇。具体新闻体裁篇数情况见表1。

(2)新闻体裁多样化的趋势

表1统计了2005年至2014年《南方周末》医患关系报道中不同体裁的数量情况。虽然2010年医患关系报道数量达到历年来的最高点,然而该年的医患关系报道的新闻体裁却只有调查报道、新闻评论和新闻特写,具体来说,该年的新闻体裁较为单一化,除调查报道17篇、新闻评论6篇之外,只有1篇新闻特写。而从2011年起,开始出现多样化的医患关系报道,例如观察报道、患者日记、医生自述等。新闻报道体裁和文体的多样化趋势,意味着其报道角度越来越兼顾多方,报道话语权越来越兼顾医方和患方的平衡。

表1

4.消息来源的分析

消息来源是指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事实和观点的出处,简言之,谁提供了新闻报道中的某个事实或观点,谁就是该报道中该事实或观点的消息来源。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的多样性是影响新闻客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一篇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越多样,这篇报道的客观程度就越高。

为了考察2005年至2014年《南方周末》医患关系报道的消息来源情况,笔者将这10年中的109篇报道样本进行了编码(原样本总量为147篇,排除了38篇新闻评论,因为新闻评论的消息来源往往是评论者且主观意识强烈),将消息来源分为五种——患方、医方、政府、专家、其他,每篇报道每涉及一种消息来源则记1分,因而每篇报道消息来源得分为1至5分,得分越高则消息来源越多样。图4展现了《南方周末》2005年至2014年间109篇医患关系报道中,每一篇报道的消息来源的编码得分情况及每年的平均得分情况。

图4 2005年—2014年《南方周末》医患关系报道的消息来源编码得分情况(1)

由图4可以看出,《南方周末》医患关系报道的消息来源在2005年至2014年期间是持续波动的,其消息来源的编码得分从1分到5分均有涉及,这意味着109篇医患关系报道的消息来源有的比较单一,有的比较多元。

同时,结合图5观察每一年医患关系报道消息来源的编码平均分可以发现,每一年报道的消息来源的编码平均得分虽然不稳定地波动,但是前5年(2005年—2009年)和后5年(2010年—2014年)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前5年每年消息来源的平均分全都在3分以上,而后5年的平均分除了2009年以外,其他4年都在3分以下。特别是2012年至2014年的3年中,医患关系报道的总数较之过去倍增,但消息来源却较之过去变得有所减少,这是值得警醒的一种变化趋势。

图5 2005年—2014年《南方周末》医患关系报道的消息来源编码得分情况(2)

六、框架类型及框架变化趋势

本部分以前文不同的框架类目元素分析为基础,抽象出《南方周末》医患关系报道的几种框架类型:质疑揭露型框架、评议评说型框架、人情人物型框架、答疑解惑型框架。不同的框架类型在切入角度、立场倾向、报道体裁、消息来源这四种框架元素上的表现皆各有侧重和特点。

1.质疑揭露型框架

质疑揭露型框架是《南方周末》医患关系报道中最主要、最普遍的框架类型,其大部分调查报道和长篇通讯报道都采用了此种框架类型。这类报道的数量占据了2005年至2014年《南方周末》147篇医患关系报道的48.3%以上,其中采用该类型质疑揭露框架的调查报道59篇,通讯报道4篇,专题报道1篇,新闻事件特稿4篇,评论3篇。

采用质疑揭露框架的医患关系报道多为负面报道,记者往往通过一个医患纠纷事件的调查,运用看似第三方的视角切入并叙述,实则站在患方的立场去挖掘利益链条、问责医疗体制、监督医方行为、考察医疗政策,其一大特点是会有患方人物的配图或者医患纠纷事件相关的现场照片配图。例如2005年5月26日《医疗鉴定制度遭质疑——兄弟姐妹相互鉴定?》、2006年12月7日《上海东方医院治心术调查》以及2010年1月14日《抢尸背后的维稳逻辑 ——聚焦内江“死而复活”案》等都是典型的采用质疑揭露型框架的调查报道。

2.评议评说型框架

评议评说型框架是《南方周末》医患关系报道的第二大框架类型,在147篇医患关系报道样本中采用评议评说框架的有33篇评论和5篇自述,占据报道总量的25.85%,其报道体裁又可以细分为媒体人评论、专家评论、业外人士评论、医方自述、患方自述、业外人士自述等。其中3篇评论和5篇自述不仅仅单一地使用了评议评说框架,而是以评议评说框架为主,结合另一种框架为辅助。

采用评议评说型框架的医患关系报道言辞犀利直接,矛头直指紧张的医患关系,问责医疗体制,大多从医方行为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角度出发寻求解决措施。然而该类型的医患关系报道往往会认为由于信息不平等和专业知识的差距,患方处于医患关系中的弱势地位,在评议评说时会很轻易地忽略掉患方的自我改进措施。

3.人情人物型框架

《南方周末》采用人情人物型框架的医患关系报道多是新闻特写,特别是人物特稿,采用此种框架的医患报道的最大特征是通篇充满着人情味,患方报道以悲悯情怀看待患者,常有患方人物的照片作为报道配图,而医方报道则体现在报道站在道德高度宣扬医生品行。此外,出现于2010年之后的观察报道、患者日记、业内外人士的自述也有采用此类人情人物框架的,主观感情在报道中表现明显。这期间采用人情人物型框架的医患关系报道有18篇,占报道总量的12.24%,其中有13篇医方人物特稿、3篇患方人物特稿、1篇观察报道、1篇患方日记。

这种报道框架通过树立典型医生形象,确实宣扬了医生的道德品格和专业技能,但也给现实生活中的医方群体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种报道框架在描写医生时无一例外地把医生塑造成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避免谈及偶像的污点和瑕疵,比如从业几十年中偶尔失败的经历等。完美的医生形象往往会使读者产生“大医院的知名专家能够把疑难杂症看好”、“那些名医都是品行高尚的”等等诸如此类的想法,也极大地提高了患者对医生和看病结果的心理预期,从而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求医问药时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因此,在运用人情人物框架撰写医方类人物新闻特稿时,不仅要做到公正客观,还要允许“神医”有“污点”和失败的存在。

4.答疑解惑型框架

答疑解惑型框架是《南方周末》医患关系报道的第四种框架类型,所有的访谈以及部分的通讯报道和新闻事件特写都采用了此类框架。虽然采用此种框架的医患关系报道在147篇报道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其却是在四种框架中最容易和其他框架类型结合的,尤其易于与质疑揭露型框架和评论评说型框架进行结合。因而很多医患关系报道往往以另一种框架类型为主要框架,结合答疑解惑型框架进行报道。例如,2014年8月22日的《江西修水乡村医生注册乱象兽医缘何变人医》一文,以质疑揭露型框架为主,答疑解惑型框架为辅,围绕“兽医变成人医”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和解释。

访谈是最为典型的答疑解惑型框架的医患关系报道,此类报道的框架特点是报道围绕一个或多个问题,通过采访医方、患者、各领域专家、政府人员等对于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回答,有时采用一家之言,有时则是百家争鸣,从而构成全篇。

七、结  论

《南方周末》素来以做还原真相逼近真实为准则的深度报道见长,这也是其采用框架叙事的最主要动力。C.Wright Mills(1995)指出“个人健康问题”就是“公共问题”,近年来,医患冲突事件明显增加,媒体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个问题的共谋者。《南方周末》在近年来的新闻实践中注重改变单一的报道框架,更多地采用答疑解惑型框架,一定意义上加强了健康知识传播的力度,且为改善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环境起到了舆论疏导作用。但是,其逐渐增多的人情人物型框架报道中对于名医的新闻特写,常常塑造出“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又使得受众面对现实中的医生形成落差,同时也给现实生活中的医方带来心理压力。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警醒的问题。

[1]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闫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26.

[2]肖伟.论欧文·戈夫曼的框架思想[J].国际新闻界,2010(2).

[3]T.Gitlin .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 [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6-7.

[4]王俊秀. 国务院研究机构最新报告说“中国医改不成功”[N].中国青年报,2005-7-29.

[责任编辑:詹小路]

浙江省教育厅青年重大攻关项目“医患冲突事件中社交媒体的利益表达模式与公民理性建构”(2013QN001)的阶段性成果。

侯琳,女,新闻与传播学硕士。(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G212

A

1008-6552(2016)04-0105-08

猜你喜欢
消息来源患方医方
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
黑龙江医疗纠纷索赔超过一万元不得“私了”
患方私自录音录像能作为证据吗?
良医拒传方
良医拒传方
《齐鲁晚报》消息源浅析
记者与消息来源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良医拒传方
医疗纠纷不同阶段患方主要心理特征及应对策略
患方私自录音录像能作为证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