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视域下的传媒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

2016-09-14 01:52施建华
未来传播 2016年4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指南设置

施建华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视域下的传媒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

施建华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应结合学校类型,反映学校特色。传媒类院校是一个具有明显行业特色的高校类型,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体现该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时,应着重设置与传媒专业相关的学术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课程。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传媒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教育部2007年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以来,在该《课程要求》的指导下,全国高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上大致采用了三种形式:(1)传统的课程体系,即两年四个学期,大学英语1—4级,计16个学分;(2)传统课程体系加改革课程,即综合课程+拓展课程;(3)彻底改革传统课程体系,形成“专门性英语课程体系。”[1]一般高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上基本采用标准化、统一化的形式,没有形成自己学校或专业的特点。[2]学生想要的得不到,学生不想要的硬塞,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选择英语课程,学习英语仅仅是为了完成这门必修课,因此其学习态度和效果不甚理想。教学目标的模糊、教学内容的重复致使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陷入了“吃力不讨好”的境地。为顺应时代的发展,2014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在《课程要求》的基础上修改制定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意见稿。(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结合学校的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等,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指南》第4.1“总体框架”。传媒类院校在专业方面有其特色,其生源的文化科目成绩又有别于一般本科院校学生,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应该适应传媒类院校的特点。目前,我国以传媒命名的高校有近20所,其中部属院校一所,省属院校八所,其他还有专科学校若干所。[3]中国传媒大学具有博士授予权,浙江传媒学院具有硕士授予权,这两所学校在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方面有较高的声誉和历史。本文根据《指南》,在课程设置理论指导下,结合传媒类院校的特点,就传媒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课程目标

《指南》强调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工具性体现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以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为载体以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人文性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载体,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等级”,并大致界定了3个等级的起始水平,描述了3个等级目标在听、说、读、写、译单项技能和学习自主性等总体能力上应达到的水平。以提高目标为例,“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中就熟悉的话题使用英语进行较为独立的交流。……能够较好地理解语言难度中等、内容熟悉或与本人所学专业相关的口头或书面材料……能够以口头和书面形式较清楚地描述时间、物品,陈述道理或计划,表达意愿等”;*《指南》第3节“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传媒类院校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和广播、电视、媒体、传播等行业具有紧密的关联度,是一个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类型。传媒类院校的毕业生在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创意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以实用型为主,兼顾创意型。在生源上,除中国传媒大学及浙江传媒学院部分专业外,一般都按2类本科院校招生,学生高考成绩基本上处于中等,个别艺术类专业生源的文化成绩相对较低。笔者在此建议将传媒类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置为“提高”等级,这既考虑了艺术类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又兼顾了基础较好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较科学合理。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应围绕“提高”目标展开,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兼顾“传媒”特色,达到《指南》提出的“反映本校特色”的要求。

二、理论依据

课程理论研究课程的“领域”,即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时序”,即什么时候教,先后次序怎么排;[4]“课程设置是一个介于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一个关键环节,……课程设置不当,有可能束缚思想、束缚手脚、走错路。课程设置改革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一个抓手”。[5]设置一个科学、合理的外语教学课程体系,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国外语言课程设置研究者经历了一个从线性模式(对教学大纲的研究)到连贯模式(对大纲的修改和实行应该及时地进行评估和修改),再到如今的动态模式的过程, 把课程设置看成是一个多因素互相影响的系统。[6]美国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学家多尔认为,课程应该是建构性的和非线性的, 建构主义的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不是那种预先设定的课程。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课程也应该是形成性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不确定但却有界限的课程,一种探索并不断扩展的网络所构成的课程,即4R课程(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7]传媒类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以上述理论为指导,将理念具体运用到实践中,设计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设置

(一)统一学分,合理分层,围绕目标设课程

目前国内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学分不尽相同,从8到16学分不等,笔者把传媒类院校的大学英语设定为12学分。这样的设定既符合传媒类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总体水平和实际需求,又符合当下大学英语学分和学时数的总体设计趋势。在课程设置方面,《指南》提出“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遵循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分层教学是在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因素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要求等,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分层教学的理念,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古语说的就是类似的理念。依据高考成绩或进校后分层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AB两层,前20%的同学归为A层,余下80%的同学归为B层,起点不同,但最终的目标均须达到“提高”水平。将成绩相近的学生融入同一个班级学习,既可以满足成绩较好同学多“吃”、多“吸收”的要求,也可以照顾起点较低的同学循序渐进、扎实稳妥的愿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课程的设置应围绕学分展开。大学英语课程12学分,4个学期,为必修课程,A层从《大学英语2》启程,第三学期学完第4册,第4学期安排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类课程,为必修课。这样,从学分上就达到了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B层从《大学英语1》启程,4个学期完成4册的学习,达到12个必修学分。通过4个学期的必修课学习,旨在让学生达到《指南》中的“提高”目标(如表1)。

表1

(二) 三类课程巧布局,必修选修相结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8]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应该服务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其服务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适应英语授课的专业学习,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学术交流,能用英语阅读专业书籍和文献,能用英语与国际同行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指南》遵循了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的精神,强调了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将这两类课程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来分析,大学英语不是简单的一门课程或纯粹的语言学习,它是由多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因此,大学英语由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组成。一个全方位、多课程的体系服务于学生4年的本科学习过程,其中1、2年级安排通用英语,为必修课,如表1。在必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专业学科知识,分步骤有计划地由浅入深地融入与当今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融入与学生专业相关、与今后就业相关的学科知识、语言材料。3、4年级提供纯粹的、完整的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课程,为选修课,但在学分上提出相应的要求(如表2)。选修课的安排要围绕学生的需求展开,使得他们的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在专业内容的学习中得到锻炼和加强。课程的设置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话题的选择、语言材料的组织及活动的安排等要符合学生的英语水平、认知和情感需求、以及将来职业的需求和个人兴趣。与其他院校相比,传媒类院校在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置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在学会听学术报告、做学术笔记、整理文献等方面具有共性,但在满足学生需求方面必须与传媒专业特色相结合。我们可以尝试开设传播学英语、数字媒体英语、编辑制作英语、广播电视技术英语等课程。这类课程在不同的专业群体中开设,向学生呈现特定专业的词汇、句法、语篇、体裁和交际策略,并充分利用母语建立起来的已有知识向学生展现特定专业的语言特征及内容。

表2

(三)课堂网络同步行,面授自学无缝接

“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兼顾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环节……应将网络课程纳入课程设置,使课堂教学与基于网络的学习无缝对接,融为一体”。*《指南》第4.2.4节。这就要求我们的外语课程需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使得大学英语教学在内容、方法、手段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做出变化与调整,从而达到有效教学和学习的目的。在高校大学英语课时数普遍被压缩的情况下,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显得尤为现实和有效。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正体现和运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最后完成了意义的建构,既学会了新知识,又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这样的学习过程和知识获取比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灌输来得更有效,且更易让学生印象深刻,记忆长久。

大学英语教学已与多媒体、网络密不可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供真实语境是英语老师一直在做的工作,也是出版社一直努力的方向。目前我国比较有权威的外语教育教学出版社都投巨资,结合传统纸质教材分门别类地为大学英语课程建立了外语学习平台。语言学专家、外语教学专家、测试学专家及一线的外语教学工作者通力合作,将网络、云计算和外语教学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也创建了外语学习平台,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服务,为学生提供了有效学习的方案;从字词句的解释,课文的翻译,文本的朗读到练习的布置,作业的批改等一律可以在网络上实现。功能强大的教学管理板块更是提供了通知、讲义发布、答疑讨论、上网时间统计、学习进展、学习监控、学习成绩评定等功能,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结合学习等级的语言学习资料,包括阅读、听力、口语练习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已经为网络教学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条件。

人们把当今大学生描述成“网络原居民”,网络的发展伴随着他们的出生和成长,他们在网络和数据时代了解社会,感受生活,吸收知识,成就自我。传媒类院校的学生对媒体、网络、数据更有亲近感和较高的认知度。在传媒类院校将课堂教学与网络自学同步进行,既不是所谓的“翻转课堂”也不是盛行一时的“慕课”,而是一种面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简单回顾上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讲解字词句课文等,回答问题,布置作业。而有了网络学习后,课堂教学的设计就发生了变化。上课前学生已经按要求完成了网络自主学习,包括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完成了课后的练习,也在答疑区和同学老师进行了学习问答、交流,那么课堂面授主要是答疑和输出两个方面。就其步骤来讲,每次上课首先是简单显示同学们的网络学习情况(平台上有记录),引导、敦促同学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二是答疑,因为毕竟还有学生没有理解的地方,同时提纲挈领地对一些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三是针对学生网络作业出现的问题,或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讲解;四是围绕本单元的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或小组汇报,本环节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听、说能力,考察学习后的吸收、消化状况,检验他们的输出能力。

四、结  语

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国家的教育发展纲要,同时也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的需求和学生今后事业发展的潜在需求。它不是单独的一门英语课程,而是一组由许多与英语相关、融入了英语知识和技能、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它既体现了课程的工具性,同时也体现了课程的人文性。传媒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还须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具有传媒特色的英语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扩大传媒类专业学生英语知识的宽度和厚度,为他们提升专业水平,参与国际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郝成淼. 对十年来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实施情况的总结与思考[ J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77.

[2]蔡基刚. 压缩大学基础英语,提高语言学习效率 [ J ]. 外语界,2002(5):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 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634/201505/t20150521_189479.html, 2015-5-21.

[4]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52.

[5]王守仁. 全面、正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 J ]. 中国外语,2010 (2): 6.

[6]彭梅,冯瑗. 国外课程设置研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 J ]. 外语电化教学, 2014 (158):53.

[7]韩戈玲,祁小雯,戴炜华. 立体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实践和研究 [ J ]. 外语界,2009(2):68.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9.

[责任编辑:高辛凡]

2013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传媒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设置研究”(Y201329900)的成果。

施建华,男,副教授。(浙江传媒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浙江杭州,310018)

H319

A

1008-6552(2016)04-0139-05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指南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
就医指南
就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