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祝/昉
2015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回顾与2016年展望
文/祝/昉
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收官之年。全球经济继续深度调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石油和化工行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定信心,沉着应对,克服重重困难,基本实现了行业经济的平稳运行。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们要紧紧抓住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这个中心环节,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决打好开局之役,推动石油和化工行业迈向更高阶段。
根据统计局数据,2015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9781家,全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全年经济数据为预测值,下同);主营业务收入13.35万亿元,下降5.5%;利润总额6440亿元,降幅19.5%,分别占全国规模工业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的12.1%和10.4%;上缴税金1.03万亿元亿元,增长5.0%,占全国规模工业税金总额的21.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2万亿元,下降0.5%,占全国工业投资总额的10.1%;资产总计11.95万亿元,增幅4.0%,占全国规模工业总资产的12.1%;进出口贸易总额5270亿美元,下降21.5%,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3.5%,其中出口1816亿美元,降幅7.7%,约占全国出口贸易总额的8.0%。
分行业看,全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主营收入 9564 亿元,同比下降 31.0%;利润总额 1005 亿元,降幅 69.0%;上缴税金 1210 亿元,下降 54.8%。全年石油加工业主营收入2.99 万亿元, 下降 15.0%; 利润总额 657 亿元, 增长 438%; 上缴税金6102 亿元, 增长 42.7%, 占全国规模工业税金总额的 12.4%。全年化学工业实现主营收入 8.97 万亿元,同比增长 3.0%;利润总额 4500 亿元,增幅约 5%;上缴税金 2880 亿元,增长约 6.0%;完成固定资 产投资 1.59万亿元,增长 2.1%;出口贸易总额1520 亿美元,同比下降 6.5%,占全行业出口总额的 83.8%。
(一)生产增长结构优化
2015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比上年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工业增幅9.5%,炼油业增长8.9%,油气开采业增长1.3%。特别是化学工业中,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精细化学品等附加值较高的行业引领增长。全年合成材料制造业增加值增幅达11.5%,专用化学品制造增长11.2%,涂(颜)料制造业增长9.5%,增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从主要化学品产量增长看,合成材料、精细化学品等保持较快增长,基础化学原料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无机化学原料产量增幅只有约2.3%,但精细化学品增速达到7.5%,合成材料增幅近9.0%。
(二)企业转型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
从化工各行业重点企业看,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已成行业和企业共识。多数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提质增效、新产品研发、展开差异化竞争的中长期规划。特别是中西部企业,找准自身定位,把握和研究市场变化,在创新供给、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方面,卓有成效。如新疆天业集团研发投入占到收入的3%左右,在当前行业之中属较高的,其研究开发的主要新产品有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地膜、大口径PVC管材、PVC单壁波纹管、PVC-M管、地表水高抗堵滴灌带等,中策橡胶、赛轮金宇等企业也都把创新摆在重要位置。再如四川金象集团,在提升传统化工、化肥业务的同时,努力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材料(如蜜胺阻燃系列纤维及织物、蜜胺阻燃隔热板、蜜胺阻燃软泡等)、催化剂、生物质能、清洁能源(如稳定轻烃系列产品、车用清洁燃料系列产品)等新业务,不断优化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丰富产品体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华昌化工、骏化集团、华鲁恒升、红太阳等企业都不断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企业提质增效都取得显著成效。
(三)能源效率继续提高
随着“能效领跑者”活动深入开展,行业能源效率明显提升。重点产品能耗继续下降。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吨油气产量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4%,吨原油加工量综合能耗下降1.0%,吨乙烯产量综合能耗下降0.1%,吨烧碱产量综合能耗下降2.0%,电石和合成氨分别下降1.1%和1.0%。
行业能效明显提升。前三季度,石油和化工行业总能耗增长1.6%,同比回落近5个百分点,为三年来同期最低增幅。但同期油气总产量则增长了2.7%,原油加工量增长4.5%,主要化学品总量增长4.9%。化学工业万元收入耗标煤同比下降1.1%。
(四)整体效益回升企稳
2015年,尽管受上游拖累,石油和化工行业效益降幅较大,但总体上呈现回升企稳态势。全年全行业利润同比降幅在19.5%左右,比年初收窄逾40个百分点。从利润走势上看,上半年回升势头较快,下半年企稳态势进一步巩固。其中,油气开采业利润降幅约69%,炼油业利润增长4.4倍(去年基数较低),化学工业利润增幅5%。全行业收入同比下降5.5%,比年初收窄2.5个百分点,全年走势基本平稳。石油和化工行业主营收入利润率为4.85%,比年初上升2.38百分点,盈利能力总体上也呈现回升趋势。
但是,当前行业经济运行仍不很稳定,下行压力依然很大,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产能过剩。目前,炼油业和化工行业产能总体过剩,化工行业结构性过剩更为突出。近年来,去产能化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氯碱、化肥、轮胎、基础化学原料制造等行业过剩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企业之间竞争异常激烈。由于市场供需失衡,价格一跌再跌,一些大宗化工产品价格长期低迷。市场监测显示,2015年,PVC通用树脂市场年均价格跌幅逾10%;尿素价格在连续二年大跌后,受成本支撑,均价仅比上年略有上升;烧碱价格降幅8%;电石价格降幅12%;甲醇价格降幅更是达到20%。相关数据和调查显示,氮肥、氯碱等出现行业性亏损;无机盐、甲醇、轮胎制造等行业利润连续二年或三年下降。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经营普遍困难。产能过剩问题既是产业发展内在矛盾,也是行业经济运行中的现实压力。
二是成本高位运行。2015年以来,石化企业用工成本、融资成本、物流成本、环保成本、用电成本等呈上升趋势,虽然原材料等成本下降,但不足以阻挡总成本上升。在效益下滑较大的背景下,企业经营倍感压力。数据显示,2015年1~11月,全行业100元主营收入成本为84.26元,自8月份以来,累计主营收入成本一直在84.30元上下波动,处于历史同期最高位。其中,化学工业100元主营收入成本达87.29元,高出全国规模工业平均100元主营收入成本1.32元;油气开采业单位成本增速最快,每100元主营收入成本达到73.52元,同比大幅增加18.73元。1~11月,全行业财务费用同比增长5.2%,其中油气开采和化学工业增幅分别为11.7%和6.8%;而同期全国规模工业财务费用增幅仅为0.9%。石油和化工行业的融资成本明显高于全国规模工业平均水平。
三是税负加重。2015年,全行业税金总额同比增长5.0%,占全国规模工业税金总额的21.1%,与全行业收入下降约5.5%、利润降幅20%左右形成明显反差。其中,炼油业税费总额同比增长达到42.7%,占全国规模工业税负总额的12.4%,是同期炼油业利润总额的9.3倍。化工行业税金总额同比增长约6%,收入增长却不足3%;而同期全国规模工业税金总额增长不到4.0%。炼油和化工行业高速增长的税负使行业的再生产能力和竞争力都受到很大影响。
四是投资疲软。2015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持续回落,出现历史上的首次下降(约-0.5%)。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增长乏力,增速不足1%;炼油业投资降幅近20%;化学工业投资不断放缓,增幅滑落至2.0%左右,创历史最低纪录。投资仍是当前经济稳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投资持续疲软,将对未来行业经济回升、结构调整产生严重影响。
随着2015年的惜别,“十二五”也画上了圆满句号。过去五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继续成长壮大,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幅为9.0%,主营收入年均增长率9.5%,总资产年均增长率12.3%,实际投资年均增长率达14.9%,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6.2%。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体量继续位居世界前列。
综上所述,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行业生产、价格走势,以及结构调整变化等综合因素分析判断,预计201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幅约8.8%;主营收入达到约14.1万亿元左右,增长6%,其中化学工业主营收入9.56万亿,增长7.5%;利润总额约6860亿元,增长7.5%,其中化学工业利润4890亿元,增长8.0%。预计全年实际投资总额2.44万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6.5%;进出口总额5480亿美元,同比增长4.0%,其中出口总额约1907亿美元,增幅5.0%上下。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要坚决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不动摇,坚持创新驱动、改善供需不松劲,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首战告捷。
(一)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努力提升和优化供给能力
1.推出优质高效化肥、农药,开拓农村市场
我国化肥、农药行业目前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农化发展还依靠市场需求为导向,没有真正走上依靠技术创新,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发展个性化、差异化产品的道路。因此,我们提出全力开拓市场,调整和优化化肥、农药产品结构,发展高效、高附加值的特色农化服务产品,在创新发展、高端发展、差异化发展上尽快取得富有成效的突破,用产品升级引领农村消费市场。
2.用新资源、新工艺开拓新的生产消费市场
“十二五”时期,我国现代煤化工创新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攻克了大型先进煤气化、合成气变换新技术、大型煤制甲醇、煤直接制油、煤间接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低阶煤分质利用等一大批技术难题,开发了一大批大型装备,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顺利实施。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均走在世界前列,这是行业在运用新资源替代传统石油路线的创新,引领了新型煤化工的生产与消费市场。
3.用技术创新开拓节能、环保、专用化学品市场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体上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高端化、差异化发展,加快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是行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行业将重点推动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企业发挥互联网优势,面向个性化、定制化消费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提升企业精准营销能力,激发市场消费需求。
4.用好一带一路政策开拓国际市场
要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来的新机遇,加强国际市场发展动态的跟踪,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根据不同国家和行业的特点,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和产业投资合作,开展化工下游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骨干企业,实现从产品输出向产业输出的提升,探索和构建石化行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二)加大行业创新引领,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1.大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瞄准一批创新升级工程项目,努力提供满足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新产品,在产品高端化、差异化市场取得新突破,用创新引领新常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2.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积极组建以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为主要任务的国家创新中心,进一步推进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行业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筛选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提出一批新的抢占制高点技术并组织攻关,推进重大装备和关键单元设备研制。组织好技术创新典型示范企业的经验总结活动,引导行业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战略核心位置,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3.大力推进信息化与产业深度融合
在石化、氮肥、轮胎、化工新材料等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生产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积极开展“智慧园区”试点,加快行业智能制造标准研制工作,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智能管控。加快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农药等重点领域智能检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智能化水平。
4.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升级
技术改造升级是创新驱动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国制造2025》和工信部《工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编制要求》,配合工信部,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抓手,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组织全行业开展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并争取国家专项奖补资金的支持。同时,围绕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领域,重点推进化工园区工业废水集中低成本处置技术改造,石化工业高效换热技术与装备提升与改造,石化工业VOCs消减与控制技术改造,以及石化装置安全等级提升技术改造等。在全行业总结推出一批转型升级先进企业的典型案例。
(三)苦练内功,提质增效
1.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管理始终是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特别是在当前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价格低位运行的情况下,围绕降本增效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牢固树立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发展、向管理要竞争力的理念,进一步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2.加强资金和成本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企业要在资金、成本管理上下大功夫,大力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加速资金周转,防范资金风险。要加强对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存货的监管,加快资金回笼和周转,密切跟踪市场变化,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和丰富产品品种,优化生产供给,减少库存积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推进两化融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在石化、氮肥、轮胎、化工新材料等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生产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提高智能化水平,降低传统企业经营成本。
(四)坚持绿色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开创新的增长点
继续做好汞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磷石膏治理等重点领域的防治工作,推进CO2捕集、利用和封存重大试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加快“化工清洁生产和绿色园区”建设,推动树立行业安全环保的新形象。
用技术创新开拓节能、环保、专用化学品市场。随着国家环保法的推出和环境治理要求的提高,对企业环保处理化学品需要不断增加,我们要重点加强在环保化学品市场的研发与产品创新,同时也要重点推动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