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在长征路上
——《孙子研究》编辑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实地调研掠影

2016-09-12 12:21YangLing
孙子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会师遵义会议孙子兵法

杨 玲/ Yang Ling

《孙子兵法》在长征路上
——《孙子研究》编辑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实地调研掠影

杨 玲/ Yang Ling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孙子研究》编辑部一行六人沿着当年红军诞生、长征、会师的路线实地考察采访。期求从孙子兵学研究的角度,对人民军队和红色政权的诞生、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著名战役等重大事件进行了实地调研。长征路上孙子智慧如影随形,中华兵学文化闪烁着光芒,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孙子兵学思想的相契合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极大开阔了我们研究孙子文化的视野。

不忘初心

2016年8月15日,这是一个不能遗忘的日子,70多年前的今天,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一天出发重走长征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别具特殊纪念意义。

江西省省会南昌被誉为“英雄城”,是我们不忘初心的第一站。1927年8月1日凌晨2点,随着一声枪响,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武装夺取政权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毛泽东指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必须要“党指挥枪”,并对建立人民军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做出了重要论断:“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①这是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的宝贵经验和沉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真理的认识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

《孙子兵法》开篇即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在告诉人们,军队自产生以来就是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军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的“死生”,国家的“存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独立掌握军队和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全国各地上百次武装起义,进入了创立人民军队的新时期。周恩来、贺龙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必以全争于天下”革命气概,发动领导的南昌起义,标志着人民军队的诞生,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旗帜,充分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对创建伟大的人民军队做出了重大贡献。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高高的南昌起义纪念塔前,我们充满了崇高的敬意,目光注视着军旗冉冉升起的地方,久久不愿离去……

红军家园

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最早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家园。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1000余人,到达井冈山地区的茨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孙子在2500多年前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就已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了,他在《作战篇》讲道:战争需要“驰车千驷”“胶漆之材,足以并力”;在《军争篇》说:“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孙子不仅系统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还以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提出战争中应“因粮于敌”,以解决粮食的补给问题。孙子认为作战必须把军事打击与政治招抚结合起来。他对“围师”“归师”“穷寇”要留以生路,促使敌军溃散,以降低敌人顽抗程度,弥补战争中物资供应以及兵源的不足。

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非常艰难,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他在当时以及后面的战争所采取的主要对策,就是“将敌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这其中不仅包括了经济,还包括了人力,这也是孙子战争经济与政治思想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因粮于敌”“因敌而制胜”的体现。这一时期,毛泽东指挥弱小的红军,开展游击战术,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屡挫强敌;“黄洋间上炮声隆”,创造了震惊中外的战争奇迹。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现了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井冈山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胜利道路,培育了带有民族精神的“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

红色故都

瑞金被誉为“共和国摇篮”,是闻名中外的“红色故都”。中央红军长征的决策就是在这里做出的,长征也是从这里出发的。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这里成立,并把瑞金定为首都,瑞金随之更名为“瑞京”,成为全国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各根据地、各部分红军的中枢指挥作用,扩大了党的影响,也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以及后来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1932年临时中央到达根据地,不但剥夺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而且在《革命与战争》等刊物上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从理论上对他进行批判。教条主义者嘲讽毛泽东的军事路线‘把古代的《三国演义》无条件地当作现代的战术;古时的《孙子兵法》无条件地当作现代战略;更有好些博览群书的同志,拿半个世纪以前的曾国藩作为兵法之宝’。”②《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是谋略之书,战争就是谋略的斗争。《孙子·形篇》道:“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逆境中意外的机遇,倒使毛泽东更加深了对《孙子兵法》谋略的了解,从此再也没有离开它。

在曾经的红色故都,保留了许多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物,它们虽经八十多年的风雨侵蚀,但在百年古樟的掩映下,无不彰显遒劲、气宇非凡和无穷的魅力。在这里你可感受到,一草一木都蕴藏着震撼心灵的英雄史迹;一山一水都铭刻着革命先烈的赤胆忠魂,一景一物都在述说着红色首都曾经的辉煌。“上海建党,开天辟地;南昌建军,惊天动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北京建国,改天换地。”这是流传在当地民间的段子,也可以说是红都人民的自豪吧!

长征第一渡

江西于都是当年中央红军长征的主要集结地和出发地,有享誉全国的“长征第一渡”。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8.6万余人从这里渡河退出中央根据地,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在于都“红军渡口”,我们采访了两位休闲的老者,问起当年红军渡河,他们手指渡口侃侃而谈。红军纪念园里,《十送红军》的歌曲循环播放着,在“紧紧拉着红军手”的歌声中,我们仿佛看到红军渡河前,于都人民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赶到河边,涌向渡口,送上一杯杯茶水,送上一顶顶斗笠,送不尽对红军的无限情意。红军战士凝望根据地的山山水水,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

(四)稳步推进学校对外艺术交流活动。全区学校积极与国外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国际交流合作关系,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全区教育发展更具前瞻性、国际性。

《孙子·军争篇》说:打仗“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要让敌人疲劳沮丧,以求减杀其优势。毛泽东将孙子“避锐击惰”运用于红军反“围剿”斗争,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③的游击战16字诀。在根据地内,不停地与敌人“兜圈子”,叫敌人抓不住打不着。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敌决战,避其锐气,令其疲惫,然后伺机破敌。“兵以诈立”,即如孙子所说:“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谋攻》)将敌人拖来拖去,始终掌握战争主动权,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当年渡河长征出发的红军官兵和送行的老百姓都在想:中央红军的这次长征能否实现“避高而趋下”“避实击虚”的应变,能否像前三次反“围剿”中,毛泽东指挥红军用“盘旋式打圈子”“拖死狗疲劳战术”的办法摆脱危机、扭转战局、实现战略转移?谁也不得而知……

战略转折

“遵义”,其名出自《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新的军事战略方针,从而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伟大战略转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会上,大多数人拥护毛泽东出来领导,只有博古、凯丰出来反对。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多次这样谈及:“1935年前后,当时党内有同志说我打仗的方法不高明,是照着两本书打的,一本是《三国演义》,另一本是《孙子兵法》。其实,打仗的事怎能照书本去打?那时,这两本书,我只看过一本——《三国演义》,另一本《孙子兵法》当时并没看。那个同志硬说我看过。我问他《孙子兵法》共有几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他答不上来。其实他也没有看过。从那以后,倒是逼使我去翻了翻《孙子兵法》。”③由此看来,毛泽东学习《孙子兵法》,也是被逼出来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了兵法。

遵义会议到底留给我们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或者更具体地说,如何表述遵义会议精神?党史界、学术界讨论热烈,见仁见智。经过亲历体验,我们认为应依据“忠于史实、激励当代、启迪未来”的原则,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民主团结、务求必胜”的遵义会议精神。遵义会议纪念馆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展陈内容以长征为主线,以编年带专题,突出遵义会议的鲜明主题及红军长征转战贵州的光辉史迹。据了解,2015年,遵义会议纪念馆累计接待观众401.68万人次,这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重要载体。

用兵如神

贵州赤水河畔,青堂瓦舍的土城、丙安是黔北古镇、古村,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红军进抵土城时就住在一条长2.5公里的街上,所以取名“红军街”。在丙安,我们采访了一位名叫余家伦现年91岁的老婆婆,她缓缓地说道:“当年红军路过时,我才12岁。看到红军纪律严明,战士们帮老百姓挑水扫院子,睡在大街上。”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通过描写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他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从湘江到高原,四渡赤水也是被“逼”出来的。孙子说用兵要“料敌制胜”,并进一步指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虚实》)毛泽东向来反对不顾实际情况的“硬碰硬”,曾多次说过:“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面对敌军的“围追堵截”,红军大范围的迂回往来,如入“无人之境”,在运动中机动作战,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调动敌人、消灭敌人。四渡赤水用兵之奇,就在于“知彼知己”的情报分析,“料敌如神”的战略决策,“因敌变化” 敌变我变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达到了“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孙子·虚实》)“用兵如神”“出奇制胜”的境界。由此,长征中的红军“四渡赤水”便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1960年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来华访问时,高度赞扬毛泽东指挥的三大战役,而毛泽东则回答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平生得意之笔。”④自遵义会议毛泽东进入决策核心后,他指挥的第一个战役“土城之战”失利。孙子曰:“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孙子·作战篇》)正是由于“土城战役”的“用兵之害”,才彰显了四渡赤水的“用兵之利”。毛泽东在四渡赤水中展现了其军事指挥艺术上的卓越才能,是与《孙子兵法》契合的绝妙战例,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经典一笔。

胜利会师

会师,是战略力量的聚合和集中。各路红军在长征途中有多次会师,主要的有:木黄、懋功、永坪镇、陕北、甘孜、会宁、将台堡会师等。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如今,甘肃会宁红军纪念园里,依然保存着会师楼、红军司令部、古乐楼、红军大学、联欢会旧址等。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曾高度评价了孙子的一句话:“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的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⑤长征从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会师;胜利到达延安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中国革命的军事舞台上,毛泽东几乎导演了半个世纪的中国革命战争,雄辩地证明了孙子“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得到了战争实践检验的真理。

长征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耀眼的一笔。“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⑥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从军事学上看,这一切不能说与毛泽东“翻了翻《孙子兵法》”无关。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的有机契合,正是我们重走长征路的初衷。

2016年8月25日,我们来到宁夏将台堡。就在此前的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向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碑敬献了花篮,观看了将台堡三军会师纪念馆。我们离开此地时,习总书记在将台堡三军会师纪念馆讲的话仍在耳边回响:长征永远在路上。这次专程来这里,就是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长征路。

注释

①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②汪澍白编著.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

③黄允升.《〈遵义会议纪实〉若干史实辨正》《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第2期

④卞晔.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国江西网2016-09-08

⑤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⑥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摄影:程洪建 曹永孚 公露露

2016-10-13

杨玲,女,东夷文化博物馆研究馆员、山东孙子研究会常务理事。

猜你喜欢
会师遵义会议孙子兵法
天宫会师!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井冈山会师》
“长征路”上胜利会师
《孙子兵法》组歌
朱德在遵义会议前后
遵义会议前后的周恩来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张闻天功著遵义会议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大全》开始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