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慢”智慧

2016-09-10 07:22张晞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投篮次数三角形

张晞

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和数学教师都喜欢节奏快、容量大的课堂教学,认为“慢”浪费时间,效率低下。其实,这不能一概而论,每一节课都应该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快慢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谓“慢”,就是让学生充分经历、充分体验和充分展示,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智慧。

一、 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要“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知识技能目标的每一条都要求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实验、操作、尝试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厘清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一过程必须要“慢”,慢到真正留有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究,而不是形式上的经历。观察、分析、讨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不能随意删减的,教师要组织学生将知识的掌握建立在他们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否则一节课的数学知识就等于是硬塞给学生,他们靠老师告诉,然后死记硬背习得的,这样的知识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是不太理解而且很容易遗忘。

比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是重点,有的教师通过复习分数的意义等相关知识后,很直白地告诉学生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再通过练习一些题目进行巩固,学习后当堂检测的效果也挺好,但学生了解的百分数是教师直接告诉的,一学期之后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已经遗忘了百分数的意义,这是所谓的“快”节奏带来的后期效果[1]。有的教师则通过篮球比赛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三场比赛的投篮情况?”比较投中次数、投篮总次数、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这三种比法都有比的价值,然后告诉学生比较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投中的比率,继而思考“谁投中的比率高?”“你能一眼看出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自然引导学生得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都是一百分之几,可以一眼看出哪一场比率高”,体会分母都是一百的好处,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百分数的用处以及百分数的产生需求,初步感知百分数的意义。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在这里“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并结合生活中的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得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再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里的三次讨论有明显的层次性:第一次讨论是在充分感知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揭示百分数的概念;第二次讨论则是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与分数的相同点,得出百分数的意义;第三次讨论是通过对比辨析帮助学生弄清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不同之处,揭示百分数的实质,进一步完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在讨论中,学生经历了理解百分数意义的学习过程,他们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数感,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实用价值[2]。

二、 实际体验建立概念要“慢”

数学概念的建立必须要理解概念实质,多数数学概念很抽象,除了要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外,还要通过具体操作活动组织学生在具体体验中建立正确的概念。特别是单位概念的建立,更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用一颗善于等待的心,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参与积极体验,采用“慢”教学来激活大脑的兴奋,这样更有助于建立正确的单位概念。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的认识”时,帮助学生体验1千克到底有多重,建立正确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1千克到底有多重,用语言无法准确表达出来,只有靠充分体验才能将直观感受内化形成抽象的概念,因此一定的操作活动是体验1千克有多重的有效抓手。要体验1千克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真正体现数学知识内化的“慢”过程。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分三个层次让学生体验1千克的轻重:第一层次是让学生比较同样大小的一袋红枣和一袋黄豆的轻重,凭借生活经验,一袋黄豆重。有什么办法验证呢?学生想出掂一掂、称一称的方法,使学生在猜、掂、秤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感知1千克的轻重;第二层次是利用学生对1千克的初步体验感知作为参照寻找身边比1千克轻或比1千克重的物品,学生很快从身边找出数学书、文具盒比1千克轻,而书包、桌子等则比1千克重,并探索几本书的质量大约1千克,几个文具盒的质量大约一千克,怎样使得书包的重量变成2千克,通过找、掂、估、拎、称等“慢”而实在的活动过程,增强学生对“千克”的感性认识;第三层次是分组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1千克的认识,比如多少个苹果大约1千克,多少个鸡蛋大约1千克等等。一系列有序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具体体验了1千克的轻重,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对1千克重的物体的感受作为参照物来估计物品的质量,拓宽体验的范围。学生能从体验感知到依据感知进行直觉估计无疑是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可以说,如果没有活动支撑,没有“慢”教学的智慧,学生的体验则是一句空话[3]。

三、 反馈总结得出结论要“慢”

反馈总结一定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生既然已经得到了深刻的感知体验,那么让他们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就水到渠成了。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因为学生语言表达不那么准确,在反馈交流时将学生的话接过去快速帮学生总结出结论,缺少了耐心与等待,使很多学生失去了自主归纳总结的机会。其实,学生在自己交流总结的过程中多种能力都会得到发展,“慢”将会凸显其优势。

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在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有充分的感知体验之后,让他们利用探究过程中填写的实验报告单(如下表),进一步组织学生观察、研究表格中的四次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对“到底什么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进行思考。

之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有的说“三角形第三条边的长度不能比另两条边的总和长”,有的说“三角形第一条和第二条边的长度加起来都比第三条边长”,有的说“第一条和第二条边加起来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边的都不能围成三角形”,有的说“三角形中较短的两条边的和都比第三条边长”,还有的说“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些说法,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但都是从“两边之和小于、等于或大于第三边”的情况来分析的,说明学生已经将重点集中到边的长短上,这是他们真实的理解和反映,这种课堂生成是难能可贵的。教师不急于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一知识本质的理解是全面的,这正是课堂教学中“慢”智慧的体现。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有很多难以预设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观察,敏于判断,学会等待,灵活、及时、有效地运用“慢”智慧,恰当调控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做到取舍得当,正确把握教学节奏,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从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出发,该慢则慢,充分展示知识形成的全部过程,使学生终身受益[4]。

参考文献

[1] 王月平.中小学课堂教学节奏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2] 王志洪.课改下的数学教学——让数学回归生活[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

[3] 陈为.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一堂“挫折教育”课所引发的思考[J].政治课教学,2003(5).

[4] 胡良华.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9).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投篮次数三角形
最后才吃梨
看着自己
俄罗斯是全球阅兵次数最多的国家吗?
三角形,不扭腰
今天你投篮了吗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投篮王和盖帽王
如何在IMS网络中计算呼叫接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