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宏军
[摘 要]
在传统课堂上,老师总是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整个课堂都非常沉闷。当前新课改要求的是更加活跃、更加人性化的教学过程,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让课堂更加有活力。以《轴对称图形》为例,展示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活力,使学生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
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活力课堂
打造人文课堂、活力课堂是我们数学教学的一种追求。在这里,充满温情,洋溢着激情,人性在张扬,人道备受尊重,人格独立高尚;每个人都志存高远,充满爱心,专心致志;课堂成为一种吸引、一种召唤,更是一种解放与激发。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成长者被濡养且日渐滋润的心灵。《轴对称图形》一课,不仅凸显了数学的内在之美,而且还打造了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精准的把握,科学的引领,宏观的教学掌控,给我们展示了执教者的智慧和独特思想,让学生在动静有序的学习探索中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更给我们学习者以美和智的陶冶和启迪。
【片段一】看思衔接,让学习饱含情趣
师: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首都在哪儿吗?
生:异口同声地呐喊道:“北京”!
师:图1和图2都是三角形,我们怎么会有不同的结论呢?
生:图1不管怎么折都不可能重合的,图2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我们折任意一条高都可以重合的。
生:这样就告诉我们三角形中有的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不是。
师:那得好好研究一番,哪些是,哪些不是?
生:三边不等的三角形不是,等边三角形是的。
生:不对!等腰三角形也是的。
师:噢!等腰三角形也是吗?研究过吗?
生:进行验证,得出对应的结论。
师:折得不错,那我们能自己创造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生:自主活动,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与研讨。
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
【赏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堂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营造和谐的氛围,创设敢做、敢思、敢辩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正的自我状态中学会操作,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实现学习的突破,实现人性的释放,最终我们能够领略到的是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快乐和愉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学者的智慧之声,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教学实实在在地关注个体的学习行为,给予学生实践体验的时空,给予学生对所学内容解析感悟的机会,使学习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本教学片段自始至终将学生置于探索、研究、思考的第一位,通过说一说、折一折、试一试、剪一剪、画一画等多重学习研究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感悟新知、丰富感知,促进认知的不断内化,最终形成丰厚的认识基础。特别是“完全重合这个词总结得很精彩。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类图形称之为轴对称图形,这种现象就叫做对称。请再在小组交流一下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并想想刚才那些具体的物体的折痕又会在哪里呢?”不仅能够指引学生去解读概念,还科学地提示学生去感悟概念,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再回归到具体的生活中去,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学、思,从而在提升自己领悟的同时,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紧扣“完全重合”,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促使学生在观看中、辨析中、思考中真正领悟“完全重合”的本质,为科学建构认知提供最真实的储备。
实践操作是学习数学的根本,课堂以活动为主线。片段中的教师定位之准,也为学生的“经历、体验、探索”等动的过程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能处于退而不闲的位置,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引,将学习的话语权完全交还给学生。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说的多了,动手操作多了,思考的也多了。学习变成了自我需要,变成一种自我的精神满足与实现的追求,教学片段中,教师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团队意识,而且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动手和想象能力。特别是引导学生创造轴对称图形的环节,有效地实现了学习的突破。
[参 考 文 献]
[1]田玉英.《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1).
[2]何俊利.反思: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3]董学敏.信息化施教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与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1(8).
[4]范国红.生活中的“影子”有效有味——浅谈“轴对称图形”的教学策略[J].浙江教育科学,2013(3).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