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教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6-09-10 07:22梁晓燕汪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梁晓燕 汪岑

〔摘要〕为探讨父教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873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父教缺失留守儿童的MHT总分高于非留守儿童;父教缺失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上高于非留守儿童。(2)父教缺失留守儿童中,女童的恐怖倾向明显高于男童;母亲抚养的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上高于隔代抚养的留守儿童。结论:父教缺失留守儿童的MHT总分及各分量表分数高于非留守儿童,父教缺失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和抚养方式上存在差异。

〔关键词〕父教缺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10-0010-05

2006年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关于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成长保障制度的提案》一经提出,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得到了广泛关注。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6~16岁儿童[1]。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5861万,占全部留守儿童的80%[2]。我国留守儿童家庭以父亲外出务工为主,父亲回家次数较少,有的每年仅春节回家一次,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这使得留守儿童很少得到甚至得不到父亲的关爱,产生父教缺失现象[3]。父教缺失是由于分居、离婚、死亡等原因导致儿童缺少父亲关怀,缺少父爱的现象[4]。

Lamb[5]指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者们不能忽略父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影响,由此开始了对父亲角色的研究。父亲角色理论认为,父亲在儿童成长中最基本的角色是玩伴,父亲的主要抚养行为是儿童游戏。父亲通过游戏诱发孩子的积极情绪,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冲动,教会孩子学习各种行为规范,从而逐渐在心理上与母亲分离[6,7]。父亲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8]。与母亲相比,父亲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孩子,这有助于孩子更好地了解性别差异以及确认性别角色[9]。父亲与孩子的良好关系可以促进儿童自信、勇敢、坚强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10,11],在逆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适应能力[12]。父亲的积极参与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好处[13],其中男孩对父亲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强[14],父亲的参与将使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学校表现得到改善,从而减少未来犯罪的可能性[15]。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在儿童中期向青春期过渡的转折阶段,他们希望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一方面要面对失去客体连接的害怕与恐惧,希望能够与父母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又因为害怕被控制,失去自主性,而希望和父母保持距离,在这种矛盾中,逐渐完成分离—个体化的过程。有研究表明,父教缺失会影响儿童分离—个体化的进程,儿童早期的分离—个体化进程会因父教缺失而不能真正被掌握[16],进而影响其在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17],其中情感发展影响尤为突出,儿童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等缺陷,同时伴随着更多的反社会行为[18],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能力也更加欠缺[19]。而父教缺失的男孩有更明显的女性化倾向[20],更容易发展自卑、有攻击性的负面人格品质,解决问题时自信心较低,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心理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亲子关系的质量较低,从而导致社会适应问题[21]。针对父教缺失的农村留守儿童而言,若在父教缺失的环境下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就难以平稳地度过“心理断乳期”,这将会阻碍其今后的发展。

当前,留守儿童在中国仍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父亲外出务工,从而导致父教缺失的现象持续增多,而我国针对留守儿童父教缺失的实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3],因此从父教缺失的角度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4]。鉴于此,本研究针对4~6年级的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通过父教缺失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比研究,探讨父教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以期为其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一些对策与建议,推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在山西省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某贫困县六所小学中选取父亲外出务工及完整家庭的4~6年级学生共905人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32份(测谎量表分数高于8分),得到有效问卷为873份。其中父教缺失留守儿童449人,非留守儿童424人;男生454人,女生419人;四年级285人,五年级302人,六年级286人;独生子女113人,非独生子女760人。

(二)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由周步成[22]修订,适用于我国中小学生(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该量表有100个题项,其中包含1个效度量表(测谎量表)和8个内容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效度量表得分若高于8分,视为无效问卷。量表总分越高则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该量表的信效度较好,总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91,各分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84~0.88,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67~0.863。

(三)施测程序

本研究主要选择自习课时间进行测试,在正式施测之前主试会按照指导语给学生做说明,并指导学生填写基本信息,在确定学生已经理解测试的要求之后正式开始测试,整个测试在45分钟之内完成。

(四)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二、结果

(一)父教缺失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MHT比较

为了探讨父教缺失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父教缺失留守儿童在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分数上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p<0.01)(见表1)。

(二)父教缺失留守儿童MHT的性别差异

为了探讨父教缺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从MHT总分来看,父教缺失留守儿童的性别差异不明显;在恐怖倾向分量表上,留守女童的分数明显高于留守男童(p<0.01);除此之外,其它7个分量表的分数差异不显著(见表2)。

(三)不同抚养方式父教缺失留守儿童MHT得分的差异

为了探讨不同抚养方式下,父教缺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本研究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抚养方式下的父教缺失留守儿童的量表总分差异显著,学习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三个分量表的分数差异显著(p<0.01)。事后检验发现:母亲抚养的父教缺失留守儿童,总量表和学习焦虑、身体症状和恐怖倾向分量表的分数明显高于隔代抚养的父教缺失留守儿童(见表3)。

三、讨论

(一)父教缺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发现,父教缺失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MHT总分及各个分量表的分数差异显著(p<0.01),这与申继亮等人[23]的调查结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非留守儿童无显著差异)不一致。这可能是研究对象不同造成的。本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重点关注父教缺失环境下的留守儿童。已有研究表明,父亲缺失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10]。父教缺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低亲子依恋。亲子依恋是儿童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24],具有很强的情感亲密性,良好的亲子依恋是儿童身心发展中的重要社会支持性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父教缺失的儿童缺少男性角色的榜样作用,由此引发的低亲子依恋很可能使儿童在人际交往中过于冷漠,进而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已有研究表明,父教缺失的儿童更容易出现人际交往问题[6]。本研究结果显示,父教缺失留守儿童有较为强烈的对人焦虑,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第二,缺乏监督。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独立性日益增长,一方面尚未形成良好的自控能力和规则意识,此时父母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由于父教缺失导致儿童的规则意识与监督减少,在遇到困难时,儿童通常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权威,这可能是父教缺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之一。

第三,心理父亲缺失。小学高年级儿童适应能力有限,情绪不够稳定,而留守儿童与父亲的交流较少,从而导致孩子感受到的来自父亲的情感温暖较少,造成心理上的父亲缺失[13]。心理上的父亲缺失可能会让孩子认为父亲不太关心自己,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也会影响其心理健康,这是其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而本研究结果也显示父教缺失留守儿童有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父教缺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父教缺失留守儿童之中,留守女童的恐怖倾向分数明显高于留守男童(p<0.01),分析原因如下:

第一,中国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长辈对男孩的要求更加严厉,对女孩的关注相对较少,小学高年级的女孩正处于生理发育期,在面临身体变化时产生的困惑使其更容易产生恐惧的心理;第二,女孩生性较为敏感,心理上更加脆弱,容易对生活感到担忧,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因此,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容易对外界环境产生恐惧;第三,女孩与同伴的交往比男孩少,友谊模式也与男生不同,女孩通常和一两个同性保持密切的关系,加之缺少父亲的陪伴,使得女孩的孤独感较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容易表现出胆怯和紧张;第四,父教缺失使女孩在生活中缺少直接的男性榜样,缺乏安全感,父教缺失的女孩常常伴随着更多的心理不适,而且女孩本身对于情绪情感有较强的敏感性,也容易导致她们因父亲关爱的缺失而经历更多的消极情绪。早期研究特别关注父教缺失对男孩的影响,忽视了父亲对女孩的重要性[18]。父教缺失的女孩由于缺乏男性榜样,在今后与异性的相处中很难找到合适的交流方式。因此父亲应更加关注家庭中女孩的教育,树立男性榜样作用,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不同抚养方式父教缺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母亲抚养的父教缺失留守儿童,其MHT总量表以及学习焦虑、身体症状和恐怖倾向三个分量表的得分均明显高于隔代抚养的父教缺失留守儿童(p<0.01),分析原因如下:

第一,当父亲外出务工时,留守儿童的母亲需要承担教育孩子的重任,若母亲调节不好,则会出现负性情绪,而此时的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在父教缺失的环境中会变得更加敏感,母亲的负性情绪会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状态,这使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容易紧张,也容易对母亲产生反感或敌意[23];第二,母亲的权威性经常会受到挑战,孩子们通常认为父亲更强有力,在儿童出现不良行为时,父亲比母亲更容易终止它;第三,对小学高年级的留守儿童来说,学习逐渐成为主导活动,学习的成败会使他们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此时母亲对孩子学习的过度关注会增加孩子的焦虑,而隔代抚养的老人更加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与孩子的需求不谋而合。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对于父教缺失的留守儿童而言,隔代抚养比母亲抚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更积极的影响。随着隔代抚养在我国越来越普遍,对隔代教育引发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如何提高隔代抚养的质量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对策与建议

在大的教育环境和政策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如何立足于父教缺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给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最迫切的任务之一[25]。针对父教缺失的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1.家庭

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使得许多家庭中的父亲与孩子交流较少,而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无法取代的作用,所以父亲要充分意识到父教的重要性;小学高年级学生是否处于一个愉快、宽容的家庭氛围之中非常重要,这种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当孩子犯错误或面临困惑时,父亲作为一个男性榜样所给予的引导和帮助能够缓解孩子的消极情绪。因此父亲要提升自己的素质,努力成为孩子心目中的榜样。对于父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而言,身体上的父教缺失已成现实,此时作为父亲更应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让孩子知道即使父亲不在身边,但仍然牵挂着自己,这可以避免留守儿童心理上的父教缺失。

在父教缺失留守儿童的家庭中,母亲需要在丈夫外出的情况下支撑起家庭的重担,还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长此以往容易使母亲产生消极情绪,所以母亲找到合适的情绪调节方式有利于营造温暖的亲子沟通氛围[26]。对父教缺失的留守儿童而言,此时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有重要影响,教养方式不当会影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所以母亲可以在不同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教养策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小学高年级的留守儿童较为敏感,母亲要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而且要让孩子多和父亲交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父教缺失的影响。若抚养者为隔代老人,则需要多注意孩子的学习和道德品性问题,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对留守儿童既要提出合理的要求,同时又要给予关注和爱,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2.学校

学校可以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心理档案,以便长期观察;加强对心理教师的培养,心理老师在学校应定期针对留守儿童开设心理讲座,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依恋,这能给予孩子一定的心理支持,当学生或家长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向心理老师求助;小学儿童的同伴关系是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学校应建立良好的校园氛围,鼓励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这有助于弥补留守儿童因父教缺失而造成的人际交往能力上的缺陷。

3.政府和媒体

政府应做好社会工作,为父教缺失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如在各个社区建立一些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机构,这些机构可定期对父教缺失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对孩子遇到的困惑或问题找到适当的解决措施,同时给予支持和关爱,这对孩子是一种巨大的社会支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大有裨益。此外,媒体在社会中的巨大影响力有目共睹,在父教缺失留守儿童的问题上,媒体也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媒体应正视父教的重要性且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即父亲不再是传统的养家者和抚养者,而是家庭中对孩子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一员。

综上所述,在对父教缺失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应更加明确父教的重要性,以此来推动父教缺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霓,丁杰,唐以志,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297(10):15-18.

[2]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2(3):15-25.

[3]李晓巍,刘艳.父教缺失下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3):493-496.

[4]杨丽珠,董光恒.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60-266.

[5]Lamb E.Father:Forgotten contributors to child development[J].Human development,1975,18(4):245-266.

[6]Carr A. Involving Fathers i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for Children[J].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2006,13(1):94-97.

[7]Hetherington E,Martha C,Roger C. Divorced fathers[J]. Family Coordinator,1976,25(4):417-428.

[8]Paquette D.Theorizing the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Mechanisms and developmental outcomes[J].Human development,2004,47(4):193-219.

[9]李文道,孙云晓,赵晓霞.父教缺失的研究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73-77.

[10]吕慧超,张庆林,范丰慧.大学生心中父亲形象的结构分析[J].心理科学,2012,35(1):117-122.

[11]Wallerstein J. Children of divorce:Report of a ten-year follow-up of early latency-age children[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latry,1987,57(2):199-211.

[12]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13]周春燕,黄海,刘陈陵,等.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父母情感温暖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5):893-896.

[14]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29(1):29-36.

[15]蔡志海.父亲缺位与青少年犯罪的因果关系[J].中国青年研究,2002,2:60-61.

[16]Jones K,Kramer T,Armitage T,et al. The impact of father absence on adolescent separation-individuation[J]. Genetic Social 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2003,129(1):73-95.

[17]Seligman R,Gleser G,Rauh J,et al. The effects of earlier parental loss in adolescence[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74,31(4):475-499.

[18]pfiffner L,Meburnett K,Rathouz P. Father absence and familial antisocial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01,29(5):357-367.

[19]Stanley B,Weikel W,Wilson J. The effects of father absence on interpersonal problem-solving skills of nursery school children[J].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86,64(6):383-385.

[20]王莉.国外父亲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和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90-297.

[21]Amato P. Life-span adjustment of children to their parents’ divorce[J]. Future of Children,1994,4(1):143-164.

[22]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M].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1991.

[23]胡心怡,刘霞,申继亮,等.生活压力事件、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5):502-503.

[24]Bowlby J. Attachment and loss:Retrospect and prospect[J].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1982,52(4):664-678.

[25]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990-995.

[26]高亚兵.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7:56-61.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太原,030006)

编辑/王抒文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