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
情境教育自1978年起步,到2015年已经是36年过去了。在这漫长的阶段里,我自己不断去探索,去体验,再通过反思去感悟,所以自己的感受也是很多的。20多分钟,要把30多年的感受说出来,太难了。我想,只能很简要地、很概括地说个轮廓,来请朱小蔓老师指导,倾听各位专家指导。
起步阶段,我是从外语的情景教学中移植过来的。我在教学现场发现,儿童在情境中会产生一种热烈的情绪,这种情绪会推动他们非常主动地学习,这在当时只是我的发现,非常粗浅,还没有形成认识。不久,我又学习了民族文化的经典《文心雕龙》,在那里我注意到八个字: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让我知道,人的语辞触发是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而情感和人对外物的认识是紧密相连的,且会在外物的变化中变化。所以,这种初步的认识发现,让我非常关注儿童的情感与语言发展。于是,我想到选取客观最优最美的场景,带着孩子走出封闭的课堂,投入美丽的大自然的怀抱。在那儿,我做到把观察和语言的发展结合起来,把观察和思维、想象结合起来。所以,儿童的收获是丰富的,他们获得习作的题材、思维和想象的材料。儿童表达的是真情实感。我将作文提前起步,孩子写得出乎我的意料,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文教学获得了初步成功,我就想,阅读怎么办?我反思,作文教学为什么效果这么好?我思量着,那就是因为我带儿童观察的是美的场景,让他们表达的是美的题材。例如,我们让孩子写《春姑娘的大柳筐》《我是一棵蒲公英》《小鸭子的奇遇》等。所以我就想,让阅读教学也美起来,让“艺术”走进语文阅读教学。于是,我想到了把音乐、图画带进课堂,让孩子担当角色进行表演,和语言描绘结合起来创设情境。在这个过程中,我比较好地把握了儿童在阅读教学中怎么在“初读—细读—精读”的过程中让儿童入情—动情—移情。在这个阶段,我概括了情境教学的四大特点: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其实,这四个特点不仅强调了形真,而且强调了意境的广远;不仅是情切,而且要理寓其中。所以也有一点初步的哲学意味。
我坚持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1986年,我对情境教学做了一个初步的界定:“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两年学习脑科学与学习科学,我自己探索发现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已揭示了儿童学习的核心秘密。学习科学指出:“情感”与“认知”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两者的结合是学习的核心。难怪儿童在情境中学习得如此热烈,如此快乐。
语文教学的成功使我想到,如何让孩子学其他功课、其他学科也能像语文学科学得这么快乐,这么轻松,这么有效。教学的质量更是证明情境学习的高效。我们是五年制,面上是六年制,但我们的升学率是全市第一,而且是遥遥领先。我用优秀的质量这样的事实向社会证明了情境教学是适合儿童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于是,我们就向其他学科渗透。
马克思说过:人的行为和环境是一致的。我们其实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第一,提出“拓宽教育空间”,我特别注意让儿童从大自然走向社会,特别要挑选光明的、美好的社会生活场景。我想,要让美首先占领儿童的心灵,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爱美,他就会鄙丑,就会憎恶。在这样一个空间里,师生的关系是那样的亲和。第二,我提出“缩短心理距离”。第三,就是“保证主体位置”。第四,就是“突出创新实践”。
这四条模式其实就是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最佳的、最适合学习的环境。因为这个环境是美的,是丰富的。儿童会感到愉悦,他的神经元会链接得很快,又是亲和的。“亲、助、和”的学习情境,突出实践和创新,把儿童放在主体位置,保证了环境是“美”的,儿童在这个环境里感到愉悦,感到安全,又可活动其中。这正是脑科学阐述的,最能促使儿童脑神经元加速链接的学习环境。我做的这些探索得到了脑科学的支撑。
在进一步的实践中,我又构建出四条基本原理:“情感驱动原理”“暗示倾向原理”“角色转换原理”“心理场整合原理”。这四条基本原理都是促使儿童主动学习的,是充分地利用了情感的驱动。暗示是利用了儿童的无意识,在无意识的导向之下会情不自禁地投入学习活动。角色转换以后,儿童就从他角色(原来教材中的角色)变成本角色,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参与的状态,这也是儿童的情感在活动。心理场整合实际上就是让儿童的需求得到满足。满足儿童这种求知的需求,这种情感的需求,他的学习就很快乐,在这个“场”当中得到了满足,因此他就会产生一种向着教育目标的内驱力。生成了力,教学当然就会更有效。
情感在情境教育中,不仅仅是手段,还是一种目的。因为儿童的学习不可能是单纯的知识学习,必然要蕴含着人文熏陶,以此丰富他的精神世界。那时朱小蔓教授的书已经出来了,我把她请到我们学校,让她给我们老师做报告,对我们都产生很深的影响。所以在各科教学里,我们提出德育是“以美激爱,以爱导行,以行养习”,强调以德育情感来引导道德行为。在数学当中,我提出三条主张,特别的一条就是:重演再现了人类数学公式产生的情境,来强调数学的文化性和审美性。现在我们的数学团队是非常强的,从2004年开始到2015年,参加全省的数学竞赛,11年都是冠军。音体美学科,也是特别地强调把技能的学习和想象结合在一起,以美来愉悦儿童的身心,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在科常,就是要创设探究的情境,来培养儿童探索的科学精神。这在我的思想当中是非常明确的。随着各科教学持久地情感渗透,熏陶感染,情感逐步加深,最终由于情感的弥散,渗透到儿童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儿童的个性之中,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下面我举两个例子:四年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把儿童带入那个情境中,我一开始就让儿童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除夕,在大雪纷飞的晚上,一个赤着脚、衣服单薄的姑娘走在雪地里,一个情景接着一个情景。在这里,通过语感的教学,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孩子们很感动,我和孩子们一起流着眼泪。读到课文的最后,卖火柴的小女孩喊着奶奶,跟着奶奶飞远了,那个呼唤,到没有饥饿、没有寒冷的地方。那是真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吗?那只有死亡。但是安徒生没有这么写,让她带着微笑离开人世。我觉得孩子动情了,移情了,于是我设计了想象性的作文《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她还活着,来到我们中间,你准备怎么接待她?孩子当然想了很多,很动情:我让妈妈做最好吃的烤鸭给她吃;我要把自己新的毛衣给她;把最好看的连衣裙给她。我自己也留下情绪的记忆。有个孩子说:我要帮卖火柴的小女孩取个名字,带到我们班上。我还要跟李老师说,让李老师安排她坐在第一排。这些发自童心的语言,你能不感动吗?
再如,有一次世乒赛在南斯拉夫举行,中国的男女单打、双打、混合打获得五个冠军。我太兴奋了,我们都有一种民族的自豪感。所以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孩子们,和他们一起来分享我们国家在世界上得到的荣誉。当我们获得冠军,五星红旗在南斯拉夫体育场高高升起的时候,我就和孩子们讨论,叔叔阿姨都得了冠军,我们怎么祝贺他们呢?孩子们说:“我们写信!”我说:“写一封信?”孩子们异口同声:“不不不,我们一人写一封信。”还有的孩子说:“我们要寄礼物。”我说:“寄礼物可以,但李老师要有一个要求,我们不花钱,寄什么礼物,你们回家去想。”第二天早晨,就有人敲门了。我开了门,一看是我们班上的一个小姑娘,她的名字叫吴昊,一只手拿了一朵长春花,她说:“李老师,这是我家院子的长春花,一朵要送给乒乓球队的叔叔,一朵送给乒乓球队的阿姨。”我被她感动了,我说:“吴昊,我们快点到学校去,你想得太美了。”到了班上,很多孩子向我们围来。有个孩子画了一幅画,画上画的是一座宝塔,他说:“我愿叔叔阿姨们更上一层楼。”还有一个小朋友,礼物是从长江边上捡回来的一块石头,他说:“我要告诉叔叔阿姨,这是表达在长江边长大的孩子对他们的祝贺。”还有个孩子说:“我给叔叔阿姨寄一根羽毛,我愿变成小鸟飞到叔叔阿姨的身边为他们祝贺。”还有个小孩子,拿出一块小玉蝴蝶,他说:“这玉石是我爸爸过生日的时候,奶奶给他的。后来我过生日的时候,爸爸把玉石蝴蝶给了我。”……包裹不大,但沉甸甸的,我一起把他们寄了出去。真的,道始于情。孩子在这样一个场景中,老师和孩子的情感相撞在一起。所以我深深地体会到,择美造境,情由境生,美是能唤情的,情又能启智,我们把情感和认知结合起来,所以我们不仅很好地完成了知识的教学,使儿童受到人文熏陶,他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得到培养,而且在境中学、思、行、冶,让儿童获得快乐、高效的学习。
回顾为儿童情境学习所走的36年的漫长的创新路,曾写下一段话:
情境教育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我以为,道始于情,人一定是在其生命早期,即个性、价值观尚未形成时就逐渐感受到知识之美、世界之美,在懵懂中依稀懂得“爱美”“乐善”“求真”多么好,使他们成为洋溢着生命情感的个体,甚至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大自然,移入生活,移入他人,为从小培养儿童卓越的素养做了有效的铺垫,使儿童的童年这首情感的诗,从儿时就写下了生动的第一首,这也正是我对儿童教育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老师自己的情感特别重要。这让我几十年来,虽然自己苦一点,但是我很快乐,享受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育的大快乐”。
我觉得,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也想说,情感是情境教育的命脉,没有情感,就没有情境教育,也没有我这样充实而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