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课堂:让学生“在场”

2016-09-10 07:22于泽元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10期

【摘 要】美丽课堂始终把学生的成长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核心,美丽课堂之所以美丽,在于充分关注到了学生生命的“在场”,既含摄全体学生,实现群体的价值,又关注每一个学生差异;在于构建了一个深刻而自洽的思想体系,把课堂教学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把具体操作形态的首创权下放给学校、学科和教师,在不同的学校、学科形成能够结合学科育人价值的课堂教学形态;在于它形成了一个个充满效能的行动系统,以校为本,发挥教育的创造力,创造出更多有效的教学行动体系,形成美丽课堂的大观之美。

【关键词】美丽课堂;生命在场;思想体系;行动系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6-0019-02

【作者简介】于泽元,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博士,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海德格尔说:“此在是这样一种存在者:它在其存在中有所领会地对这一存在有所作为……我们现在必须先天地依据于我们称为‘在世界之中’的这一存在建构来领会此在的这些存在规定。”[1]人作为此在,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是在一定的“场”中对自我的存在有所理解和领会,并在此基础上有所作为。这构成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作为教育的目的本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这种尊严和价值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爱护。

然而在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过度注重技术理性和功利目的的教育样态正在取消着学生的这种在场性。在不少课堂上,教师控制着教学的目的和学生的行动,教学正沦为学生配合教师完成其教学任务的过程,学生只是被教师操控着的道具性的“存在”,缺乏对世界的主动的“领会”与“操劳”。换句话说,学生虽然好像“在那里”,但他们其实已经在课堂中被“被退隐”,而被退隐的绝不仅仅是学生的在场性,也包括学生的价值和尊严。不少教育的有志之士睿智地认识到当下这种教育困境或问题,他们在理论上大声疾呼,在实践中努力改变,“美丽课堂”就是上述理论与实践得以融合之后所产生的新的课堂样态。

美丽课堂之所以美丽,就在于其充分关注到了学生生命的“在场”。杜威曾经说过:“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2]课堂的美丽价值就在于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获得生长,而生长必然是学生自己的生长,只有学生“在场”,只有学生以自己的生命与世界互动,世界才会给学生带来充满生命价值的意味,学生才成为合目的的存在,课堂也因此有了美丽的内蕴。

张家港的美丽课堂就把握到了这种教育的本质,始终坚持生本立场,富有创意地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充分实现“教育展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内容充分融解于教育活动中,师生在科学的、连续的、合理的教学活动中相互影响,实现教育的有目的的生成和教育主体的个性化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所有教学的设计,都是为了把学生引入学习的现场,并在教学活动中凸显学生自我的智慧和生命的力量。不管是课堂生态场的营造,前置式教学的设计,还是目标策略课堂的构建,都是为着这个目的,都为了给学生一个自主生长的时空。这样的课堂,必然会让“在场”的生命焕发出夺目的光辉,在不断的生成与生长中阐释美丽课堂的精彩意蕴。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都以鲜活的个人进入教与学所构建的生态场中,以彼此之间的合作对话融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自我解释”的学习构建知识与生命之间的和谐,以系统化的学习行动谱写课堂教学的节律。在这个过程中,美丽课堂关注的既是学生群体,也是生命个体。作为教学生态场,它含摄全体学生,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互依互动中实现群体的价值,同时又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人富有差异的智慧为这个生态场灌注生机与活力,对差异的关注、利用而非抹杀,是美丽课堂的魅力核心之一。

美丽课堂之所以美丽,就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深刻而自洽的思想体系。在当前各地推行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中,充溢着技术化、操作化的气息,各种“三步”“五步”,“一二三”“三二一”之类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在这些教学改革背后,暗含着这样一个假设:教师只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去教学,就一定会达到高效的教学结果,其实质是把教师看作一个被编入程序的教学机器人。这些改革行动忽略了教学是一个充满了智慧的互动过程,是一个需要有教育思想支撑的过程,是一个以教师的生命来推动学生生命的过程。这类教学模式让教师的主体性“退隐”,让课堂成为技术化操作的时空,在“形似”中消磨了教育本身的价值。张家港教研室所提出的“美丽课堂”超越了这种窠臼,它并没有提出一个“一统天下”的所谓的教学模式,而是把课堂教学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把具体操作形态的首创权下放给学校、学科和教师,在不同的学校、学科形成能够结合学科育人价值的课堂教学形态。

如前所言,美丽课堂始终把学生的成长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核心,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了系统的思想建构。它重新定义了课堂,以“教育展开”作为概念锁钥,把课堂由教师的“教”之建构引向以学习活动为关键事件的“学”之建构的过程,通过学习活动把师生卷入其中,使他们成为课堂事件的深度参与者,成为教学内容的主动“领会”和“操劳”者;把教育内容融入学习活动中,从而将学生引到与知识对话、与现实对话的学习境域中,在“自我”与“他者”的相互冲突中激活学生的“自我解释”,推动学生个体意义世界的构建。

为了更好地引领自我解释,推动学习活动,美丽课堂也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支持性条件:关注学科的教育价值,强调教师以教育力推动课堂。在不少的教学模式建构中,人们更多地关注教育是什么,然而忘记了教育的价值必须通过一个个学科在课堂教学中达成。美丽课堂十分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认为唯有达到学科本质、学科育人价值的高度,才能够真正把教学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才能够把学生置于一个个鲜活的教育场景中实现生命与知识的对话,实现真切而生动的教育生活。

强调教师以教育力推动课堂,又是美丽课堂的一个重要贡献。它否定了简单的教育技术、教育技巧,而是提倡富有教育理解、教育情趣和教育视野的教育技巧和教育策略。海德格尔提倡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所谓的“大地”,是退隐在世界背后、却使世界能够向我们得以显现的东西。教师向学生展示的是教育的技术和技巧,支撑的却是教师的教育力。唯有教育力才让教师如此敏锐地体察学生、体察课堂,如此课堂才能建立在教师富有思想的行动上,学生才能真正地走入学习现场,实现与教师、知识的平等对话,展示他们生命的魅力与美丽。

美丽课堂之所以美丽,就在于它形成了一个个充满效能的行动系统。在美丽课堂的旗帜下,张家港的优秀教育人展开了一系列的基于学科的探索。他们提出“课堂生态场”建设,把课堂视为多重因子共同生长的生态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多重因子彼此互动,由“各美其美”到“美人之美”,再由“美美与共”达到“天下大同”的共美境界,形成了基础级、发展级和提高级三个层级八个课堂样态的课堂行动体系,不仅保有了美丽课堂自身的思想高度,也体现了教学生态的多样性和教师水平的层级性。前置式教学建构了美丽课堂另外一种行动体系,它植根于学习思维发展的规律,形成了“前置活动、互动释疑、当堂反馈、归纳巩固”课堂结构模型,从而让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了足够的时空。上述行动体系的营造仅仅是冰山一角,我相信张家港的教育人有着无穷的智慧,会创造出更多有效的教学行动体系,形成美丽课堂的大观之美。

可以说,美丽课堂以研究者的思想之美,推动课堂的学习之美,实现着学生的生长之美。它必将成为张家港市的,也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

【参考文献】

[1]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修订译本.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78.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