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迪 潘峰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是与九年制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在义务教育学段的基础之上的继续推进。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1]为此,本文拟探寻高中学段语文阅读课标与初中学段(义务教育第四学段7-9年级,下文为行文的便利一律采用俗称的“初中学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由此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哪些启示。
一、高中语文阅读课标的延续
中学语文阅读课标,初中学段有12条,高中学段有12条,两者比较,共性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11个方面:
第一,朗读目标。初中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高中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流利”“流畅”阅读就是要求阅读没有字词读音的障碍,按照逻辑语义自然停顿。
第二,默读目标。初中学段要求“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默读,高中学段也要求“灵活运用……略读、浏览……阅读方法”默读。“略读”和“浏览”两种默读方法,是两种的终身阅读方法,是快速获取信息的读书方法,是学生快速捕捉文章主要内容,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方法。
第三,课文理解目标。初中学段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高中学段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可见,“理清思路”和“理解”文本“主要内容”或“思想、观点和感情”是两个学段课文理解的共同目标,这是对中学生理解课文能力的一以贯之的基本要求。
第四,语言品析目标。初中要求“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高中学段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两相比较目标基本相同:根据“语言环境”或“语境”,“体会”“推敲”或“揣摩”“词句”或“语句”的“意义”或“含义”,“体会”或“体味”其“表现力”。两个学段都是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品读文中精彩部分的含义,可以说在语言品析要求上初中高中是无缝对接的。
第五,课文感知目标。初中学段要求运用合作的方式“探索、分析、解决”问题,“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高中学段要求“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初中学段感知课文要求“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是与高中学段要求“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基本一致,都培养学生自身的主动性,能够“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第六,文学常识目标。初中学段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高中学段要求“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可见两个学段对文学常识要求目标基本一致。
第七,文体把握目标。初中学段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而高中学段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了解“文学样式”和“文学体裁”,都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特征,培养识体意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第八,思想启迪目标。初中学段要求“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高中学段要求“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获得自然、社会、人生有益启示”和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都是对学生思想的锤炼,都要处理好个人(包含“人生”)、社会(包含“国家”)、自然(包含“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起社会责任感。
第九,古诗文阅读目标。初中学段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高中学段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诵读古代诗词……”。可见,两个学段古诗词的阅读目标都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或“词句含义”“文章内容”,“朗读古代诗词”,能落实字词,理解文意。
第十,资料搜集目标。初中学段要求“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高中学段要求“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信息”,两个学段的目标都是要求“能利用”各种媒体(包括“图书馆”“网络”)搜集“信息”(包括“资料”),都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资料搜集方式,培养一种采集信息的基本能力。
第十一,课外阅读目标。初中学段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名著”,高中学段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课外自读……名著……”。可见,两个学段课外时间“量”的阅读目标就是“广泛”,“质”的阅读目标就是“名著”,都是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范围的要求。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高中学段阅读课标在朗读、默读、课文理解、语言品析、课文感知、文学常识、文体把握、思想启迪、古诗词阅读、资料搜集、课外阅读11个方面,与初中学段阅读课标基本一致,也就是说高中学段阅读课标是初中学段的延续,高中学段语文阅读课标延续了义务教育学段的“基础”。
二、高中语文阅读课标的加深
高中课标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那么,高中学段阅读课标在初中学段作了哪些“推进”?比较高中语文学段和初中学段阅读课标,不难发现,高中学段语文课标在以下12个方面作了推进、加深:
第一,朗读目标。高中学段课标在初中学段“正确、有感情”的基础上,要求“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体现出高中在初中要求正确的基础上,加深学生理解文本和体会情感的要求,要用自己的思想深入文本之中,并且要有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默读目标。初中学段要求“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扩大阅读范围”,高中学段要求“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这说明初中学段默读要求养成“独立阅读能力”的习惯,能够阅读“现代文”,达到一定速度(≥500字/分钟),阅读范围要“扩大”,这只是习惯、材料、速度、范围的要求;而高中学段阅读方法在初中的“略读、浏览”的基础之上增加了“精读”“速读”两种,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达到有益的“质”(效果)和有益的“量”(效率)的要求,能够“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可见高中学段默读目标能力要求更强,方法更多,阅读的质和量更为明确。
第三,课文理解目标。高中学段要在初中学段的基础之上继续“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够从初中学段的课文理解“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发展到高中学段的“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说明高中学段要求理解能力具有多维性、批判性、思辨性,要培养多思、敢思、善思的精神,“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与初中学段相比“质”的要求更高。
第四,语言品析目标。初中学段要求“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高中学段要求能“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去“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深究微言大义”,“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可见高中学段对语言品析的要求由初中学段的“理解”文中的“点”上升到分析和创新“建构”层面。
第五,课文感知目标。初中学段要求阅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高中学段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高中学段在初中学段紧紧把握文本“内涵”“观点”“意思”大众化感知的基础之上,直接提出了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独特”感知能力,为学生开展“主动积极”的个性化阅读奠定了基础,也是符合高中生的心理需求的。
第六,文体把握目标。初中学段只要求“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到了高中学段要求能“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去“分析和理解作品”,从认识层面上升到能力层面。“了解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是对学生文学素养的进一步要求。
第七,思想启迪目标。这个目标从初中学段的自身体验,上升到高中学段的“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八,古诗文阅读目标。这个目标从初中学段的“积累、感悟、应用”拓展到高中学段的“梳理常见文言字词、句式,并举一反三”,对学生文言能力掌握提出了实质性要求,并且诵读内容扩充到了“文言文”的范围。
第九,资料搜集目标。初中学段要求搜集资料信息,而高中学段不仅如此,还要“处理信息”对学生对信息的使用能力上提出更高要求;从单纯的“帮助阅读”上升到“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突出要注重培育高中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十,课外阅读目标。初中学段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高中学段要求“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可见,阅读的“计划”,由初中学段较有指令性的“学会制定”发展到高中学段自觉地“努力”地完成自读书目;阅读的“质”,由初中学段的几乎没有要求(“各种类型”)发展到高中学段的“正确、自主地选择”“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有“文化品位”的“好书”“整本书”;阅读的“宽度”,由初中学段的具有弹性要求的“广泛”阅读发展到高中学段的刚性要求“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阅读的“量”,每学年阅读部数由初中学段的“两三部”上升到高中学段的“五部以上”,阅读字数由初中学段三年“不少于260万字”上升到高中学段“一年内”“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三年450万字),总体来看提升了0.6倍以上。
第十一,文本阅读目标。初中学段要求掌握“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阅读“简单的议论文”“新闻和说明性文章”“科技作品”和“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高中学段要求“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并了解他们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法”。可见,初中学段文本阅读目标主要是“得法”“识体”,能够识别“简单”的文体,这还是属于知识层面的内容,而高中学段的目标是识别较为复杂的“多种文本”,并把握其“特征”及其“表达方法”,这是一种综合文体知识的运用,是在初中学段文本阅读目标的进一步加深和提高。
第十二,文学鉴赏目标。初中学段要求“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高中学段要求“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学会鉴赏文学作品”,“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显然,文学鉴赏的达到能力由初中学段“初步”上升格为高中学段“学会”,文学鉴赏的范围由初中学段的基本没有要求(“一般的现代文”“古代诗词”等)扩大到高中学段“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作品,文学鉴赏的结果由初中学段的“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展到“与他人”一起“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和“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这是一个由不会到会能力形成的过程,这是一个由特殊到普遍范围的扩大,这是一个由个体到全体的结果,也是语文的育人功能的体现,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的根本要求。
由此可见,高中学段语文阅读课标与初中学段相比,在朗读、默读、课文理解、语言品析、语文感知、文体把握、思想启迪、古诗词阅读、资料搜集、课外阅读、文本阅读、文学鉴赏12个方面,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发展能力,都有加深、推进,加强了语文能力的培育,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高中语文阅读课标的教学启示
从上面两个部分的分析可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三种能力就是对从知识本位到学生发展本位这种课程范式的深刻转换的顺应[2],这也启示我们高中阅读教学就是注重培养这三种能力。
第一,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是基于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对其功用性和实践性的强调。在语文独立设科之时,即1903年颁发的《奏定学堂章程》就明确指出“其要义在使通四民常用之理,解四民常用之词句,以备应世达意之用”。此后,从1923年吴研因、叶圣陶和穆济波研制的中小学新学制国语课程标准,到1949年后多个语文教学大纲,总体上均确认发展学生语用能力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3]培养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达成的。所谓语文的应用能力,就是学生在母语圈中的语言交际(即言语)能力,其中当然包括以语感为核心的听说读写之能力体系。阅读能力,不仅是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而且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就是高中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总之,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第二,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课标与初中学段相比,不再泛泛而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而是鲜明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功能,新课标的突出贡献在于确立并强化语文教师的美育意识。这在课标在第一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就已明示了语文美育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1]这句话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健康人格构成要素的审美意识、审美感知和审美情趣,以及作为现代人必备的审美创造能力。前者要求教师在文学作品的鉴赏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世界和人生的丰富多彩,从中积累审美体验,陶冶性情;后者要求教师启发学生通过语言,深入言语,把握言语形式之美,并在这种对言语形式深化的了解中养成特色化和创造性的言语表达能力,给人带来新的审美享受。
第三,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课标则表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正是从现代社会对人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出发,课标将学生语文学习和实践的过程视为努力探究的过程,即引导学生通过有质量的阅读,去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方面,既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生探究的意识和兴趣,优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而对个体生命发展更具有关键意义的是:高中生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良好习惯,特别是要发展创造性探究活动所必备的一系列的思维品质,即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当学生从独立的思维立场出发,以质疑批判、又不失严密深刻的创造性思维和精神去面对课程内容时,才会赋予它以意义、价值和生命活力。因此,语文教师要拓展胸怀、放远视野,从学生思维发展、精神成长和人文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着眼,珍视差异,尊重质疑,促进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形成。
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在朗读、默读、课文理解、语言品析、语文感知、文体把握、思想启迪、古诗词阅读、资料搜集、课外阅读、文本阅读、文学鉴赏等方面,高中学段阅读课标不仅强调、延续了初中学段的课标内容,而且在此基础之上推进、加深了,体现了从知识本位向发展能力本位的转换和顺应,也就启示我们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成长发展为目的,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语文教育意义的实现和国家人才的培养做出有力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2年版)。
[2]潘涌:《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第4期。
[3]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报社2006年年版。
阮迪,研究生,潘峰,大学教授,现居湖北黄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