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以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语用偏误现象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泰国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交际失败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有助于学习两国语言的学生,减少或避免语用失误,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泰中文化差异 语用偏误
一.引言
随着中泰在教育、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泰国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但是,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语言语用偏误。很多泰国学生会不自觉地将泰语的使用习惯带到汉语的使用中,从而造成交际混乱,影响人际交往。
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出现误解,不是听话人听不懂说话人的发音,也不是听话人不理解某些词的词义,而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双方不能及时、准确有效地理解和使用对方的语言,所以会产生误解,使交际不能实现预期目标,即说话人没能让听话人理解自己的说话内容。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能否成功对交际双方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交际双方没有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则意味着交际失败,双方无法继续交流,严重的甚至可能引发国家或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因此,减少或避免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语用偏误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紧迫了。
根据Thomas(1983)的观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失误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说话者使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不符合听话者的语言习惯;二是说话者将母语的语义和结构不适当地套用到听话者语言中来。这说明,交际中话语意义的形成过程与说话人和听话人所遵循的本族语的语用规则是有密切联系的。若交际双方缺乏这种意识,就很有可能导致语言语用偏误。
泰国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也是如此,经常为此而感到困惑。那应该如何解决?我们认为,首先要弄清楚偏误现象产生的原因,然后根据原因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目前,泰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只提出了问题成因而少有相应的对策。下面,本文将先分析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造成偏误的原因,然后探索减少或避免语用偏误的对策。
二.学习汉语语用偏误的主要成因
1.缺乏语言意识和语用意识的学习者
跨文化背景下,语言知识不足,语用能力薄弱,特别是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是造成语言语用偏误、阻碍人们有效交际的重要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双方对对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一定的了解,双方各持不同的文化观点参与跨文化交际,各人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度对方的语义表达,就经常会导致语用偏误现象的出现。
【例子】一位泰国人要跟一位中国人做生意,名叫张德义,双方要商量一下。一见面时,泰国人就向张德义打招呼:“你好,先生德义!”这是问候语中的误用。
汉语中,在称呼他人时会连姓氏带先生、小姐,或者连姓氏带职业、职位一起叫。中国人习惯用“姓氏+先生/小姐”的方式来称呼别人,比如张先生、张小姐;若知道对方的职位或职称,则可以用 “姓氏+职位/职称”的方式来称呼,比如张经理、张秘书;若对方是年轻的同事,可以用“小+姓氏”来称呼,如小张;用“老+姓氏”来称呼年长的同事,如老张;还会用“姓氏+老”来称呼表示尊重,比如张老。
相反,泰语中,在称呼他人时,平时会叫他人的名字。泰国人的名字有两个名字,第一是实名;二是绰号。若双方都是陌生人,习惯用“实名”,若双方都是亲人和老相识,习惯用“绰号”。另外,当有礼貌地向对方示意,可以用 这个词放在名字的前面,(即 男女都可以用,意为先生/小姐);若知道对方的职位或职称,可以用“职位/职称+名字”的方式来称呼,比如 ,
;若对方是年长的人,可以用
这个词的意思跟“老”汉语词的差不多),用 来称呼年轻的人,如 这个词的意思跟“小”汉语词的差不多)。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突出强调这一点,学生也没有形成这样的意识,这必然不利于学生正确的习得汉泰语中的社会称谓。
2.有迁徙的文化或生活习性
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学习与习得都易受本族文化或生活习惯的影响,而脚本的文化心理表征有异,都有可能造成语用的文化迁移。在交际的过程中,说话人本来是用目的语表达交际意图的,却常常不自觉地将本民族的语言应用于交际。
【例子】在正式的场合,一位班上的学生向老师们介绍一位新来的女学生:
在中国的文化中,习惯(1)先问好;(2)介绍她的名字、年龄、国籍;(3)介绍她的教育背景和经历;(4)介绍她的性格;(5)说说她以后的目标和期望。
相反,泰文的正式介绍习惯(1)先问好;(2)介绍她的名字、年龄、国籍;(3)介绍她的教育背景和经历;(4)说说她在这儿的过程中的任务和任期;(5)请老师们给予指导。
上面来看,我们会发现,在泰国文化中不需要介绍性格,对泰国人来说介绍“性格”是带了主观评价,语言显得过分殷勤,很不得体.也容易让对方尴尬。另外,介绍结束时,要问大家是否还有其他的问题需要解释,并且请老师们给予指导,即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比如在私生活方面,在私事方面、在人际交往方面等等。不过,中国人却总喜欢赞扬别人,他们认为当对方听到别人对自己赞扬,会产生亲切感,从而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双方的融洽关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3.汉泰词语等同
汉泰词语等同也会造成语言语用偏误。
【例子】一个泰国留学生小李问她的中国同学小白关于上课的地点:
小李:小白,今天在哪儿上课?
小白:五楼,501室。
上课前10分钟,小李到那个教室,但没有人来。同时,小白给小李打电话说:“小李你在哪儿?为什么没来上课?”小李迷惑地说:“我在教室!”
上面来看,这其中原因就是他们对“楼”有不同理解,在实际运用中,汉语“楼”和泰语“楼”不是对应的意思,其区别在于汉语和泰语明白的意思较差。汉语里说“楼”表示楼房,楼宇——层 等。而泰国人听“楼”这个词起来就想到泰语词语 。在实际上,小白说到“楼”那个词就是楼宇——层 的意思。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小李还没到教室,这就是一种语言语用失误。
4.汉泰词用意表达的存在着差异
从说话者的角度来看,泰国人说“对不起”的时候,就是表示中国人的一般道歉情况“不好意思”。由于泰国人非常注意社会文化等级,下级若不小心冒犯了上级,一定会一边双手合十一边道歉说 。泰国人无论任何道歉情况,都立刻说 是最常挂在嘴边词语。相反,中国人在正式的重要场合道歉时才会说“我很抱歉”、“对不起”,中国人轻易不说“对不起”,因为这样是很没有面子的,如果说了那就表示了很深的歉意,是放下了自己的面子以求别人了原谅。一般情况下,道歉时更多使用的是“不好意思”、“请您见谅”这样的说法,既表达了歉意,也保全了面子。
5.文化负载词汉泰互译的影响
在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词汇就是文化负载词(胡超,2006)。词感包括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词语的文化意义是具有同一种文化背景的人对事物的联想意义或者认知。如果两种文化的思维是不一样,有效沟通会受到干扰语。
【例子】汉语动物词“牛”及泰语动物词“ ”这两个词是含义相同,在汉泰语中也是一种符号。可它们的内涵却完全不同的。中国人经常用“很牛”这个词为赞人,是指厉害的意思。相反,在泰国人眼睛里这个词“牛”( )是指不好的意思,表示为骂人。
因此,从词汇的学习和教学中,学生该注意文化意义,并重视文化负载词,如:动物、颜色、鲜花、禁忌等方面。
三.如何减少或避免语用语言偏误的问题
减少或避免语言语用偏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改进培养材料,转变教师观念
由于学习者不敢和外国人说话的人数居多,缺乏真实的交际语境,就会造成这样或那样的语用偏误。教师应把最新的国内外文化资料以及语用原则纳入教学内容当中,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得体地运用目的语,并且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逐渐培养语言学习者的语用意识。另外,教师的观念也应该有所转变,各级教育部门应该组织各类培养训班、讲座会议等,帮助教师提高理论水平。最后,汉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结构,帮助加深对语用文化层次的理解。
(二)培养学习者的文化移情能力,注意文化传播
1.影视鉴赏
通过观看泰中文电影可以更真实的了解泰中国的文化风俗、社会生活、谈话的语音语调等。利用多媒体传播,比如新闻、电影、电视剧,尤其是电影和电视剧,更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并引导学习者注意观察两国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如衣、食、住、行、话的各个方面。
2.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
多读文学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习者加深对泰中文化的了解。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对社会文化状况的描写,所以学习者应该更多地阅读文学作品, 扩展知识面,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接受能力。对于现代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杂志和报纸等等,要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其中的故事情节。
3.重视实践
为了从多种形式中得到练习,学习者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讲座活动。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泰汉语文化移情能力, 如学唱泰中文歌曲、与两国朋友网上聊天等, 感受丰富多彩的泰中文化。另外,在和两国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经常向他们询问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并了解都他们是如何庆祝这些节日的。从中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也在潜意识中培养了其文化移情能力。
(三)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加强学生语用能力
两国语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比分析汉泰语言结构、语言习惯以及话语规则,帮助加强学生的语用能力,也要提醒学生在学习汉太语的过程中要不断重视语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各种语境中灵活地运用语言和准确地理解语言,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偏误。
四.结语
语言与文化是形影相随的统一体,文化是语言的基本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学习某种语言时,同时要深入地了解该种语言和本族人民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预先了解某些在对方文化背景下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材料,在准确恰当地理解他国文化中的信仰、习俗审美价值观等方面的同时,忠实地传达本国文化的精髓与灵魂。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对方所表达的内容从而进行有效的沟通,让交际更简单、更成功,防止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参考文献
[1]陈二春,袁志明.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008(3):138-140.
[2]胡超.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M].北京:外语教研出版社,2006(6).
[3]期刊序号:倪虹.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中泰体态语研究[J].2012(4):61-62.
[4]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5]吴锋针,翟燕语.提高语言意识减少语用失误[J].2004(2):146-148.
[6]熊学亮.简明语用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5).
[7]俞东明.什么是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8]朱怀沛.语用—语言失误及其对策[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15-20.
(作者介绍:李靓,英文姓名:Kapittha, Rosarin,泰国人,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文学;跨文化交际:语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