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佳雪 杨钟沛 罗盼盼
内容摘要:已举办过四届的武汉“地铁诗歌”活动在时间长度、规模程度上都可以说是走在了国内公共空间诗歌的前头。与此同时,市民的关注度、接受度也在逐届增长,可以说地铁诗歌成为了帮助诗歌从边缘重新回到大众视野的有效途径。通过调查研究和国内外公共空间活动对比,我们发现武汉的地铁诗歌活动处于发展上升期,仍然具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未来的“地铁诗歌”注定将成为武汉的新名片。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诗歌 武汉“地铁诗歌” 市民 大众文化
一.武汉“地铁诗歌”发展契机
1.诗歌重新由边缘回归大众视线
诗歌素来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学之正宗,一直在各种文学形式中居于至高的地位,被称作文学中的文学。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不读诗无以言的时代,人们将理想希望痛苦愤怒统统付诸于诗歌。然而这阵热潮褪去后,90年代的新诗逐渐被边缘化,市场经济、大众媒体的发展等使诗歌渐渐被人们所疏离。21世纪的今天,诗歌又重新借助于地铁、书店、咖啡馆等城市公共空间,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2.新型城市公共空间诗歌载体的出现
早在1986年,伦敦就出现了“地铁诗歌”的活动。华沙图书协会和英国文化协会曾在都柏林、巴黎、纽约、巴塞罗那、斯德哥尔摩、斯图加特和莫斯科举行过多次类似活动。2006年,“地铁诗歌”首次出现在中国上海,随后北京、南京、香港、广州等地先后出现了城市公共空间诗歌。2012年由湖北省作协、中共武汉市宣传部、武汉地铁集团和英国文化协会共同打造的武汉“公共空间诗歌”公益活动,以地铁空间诗歌为核心起点,集中体现了城市公共空间诗歌建设的发展成果。
3.武汉独特的市民文化风气
而与此同时,武汉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市民气息重的城市。这种厚重的市井气多少让武汉这个城市少了几分积累与沉淀。“公共空间诗歌”这一公益活动,不仅拉近了市民与诗歌的关系,同时也让武汉成为了一座既极富市民气息同时又不乏文艺特质的综合性大都市。诗歌与武汉,看似毫无和谐可言的二者,却借由地铁这个新的公共空间的载体,获得了全新的发展和始料未及的生命力。
新诗从80年代的活跃走向90年代的边缘化,正借助于城市公共空间拉近与普通市民的关系,同时在武汉这座市民气息较重的城市里,“地铁诗歌”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文化综合进了一点文艺气息,既符合了武汉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又满足了文学为大众服务的本质。
二.武汉“地铁诗歌”的发展现状
1.活动现状介绍
活动由由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提出和发起。方方在出国期间,看见了国外交通系统上有关于诗歌的宣传,效果良好,于是省作协通过武汉市委宣传部与武汉地铁营运公司联系,策划属于武汉的公共空间诗歌。现如今,武汉公共空间诗歌的活动至此已经成功举办四届了。无论是从规模还是效果来看,后面三届的影响都远远地超过了第一届。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而言,武汉的公共空间诗歌都在往更加成熟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更多国家的更多诗歌被分散在了更多交通线路上的更多公益广告牌内,给了人们或新奇或感动的体验。
第一届是由省作协与英国驻武汉领事馆合作,展示了5位英国诗人的17首英国诗和46位湖北诗人的一百首诗,中英文对照。第二届则是由省作协和法国驻武汉领事馆合作,展示16名法国诗人的28首诗和191名中国诗人的197首诗。在第二届里面,地铁诗歌作家群体不再局限于大陆,而面向了全体的华人,包括香港、台湾等地区。第三届以人与自然作为主题,也正是从第三届开始,“地铁诗歌”有了主题;第四届(2016年)则以“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作为主题进行展示。
2.展示诗歌筛选标准
地铁诗歌现在主要是通过约稿的形式,再由省作协聘请诗歌研究者进行筛选,再交由地铁运营公司由它们做成展板,最后形成市民所见的诗歌展板。而武汉地铁诗歌作为公共空间的展品,其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文化宣传的效果。据省作协的相关人员的介绍,武汉公共空间地铁选取诗歌主要有:一.积极向上,符合主流宣传。地铁诗歌是面向大众的普及,不是个人的小沙龙,所以要考虑到诗歌的主题思想的倾向性问题,过于个性化的诗歌是不宜选为地铁诗歌的;二.篇幅要精悍短小。一般不超过二十行,这主要是因为每一块地铁展板的大小限制,如果地铁诗歌过于长,那么诗歌的字体就必须减小,这样乘客看起来会比较费力;另外由于乘客候车乘车的时间不一定很长,所以过于长的诗歌乘客或许也没有时间读完。
三.有关“地铁诗歌”的思考与展望
种种数据显示,武汉的公共空间诗歌发展在时间长度、规模程度上都可以说是走在了国内公共空间诗歌的前头。与此同时,市民的关注度、接受度也在逐届增长,可以说地铁诗歌成为了帮助诗歌从边缘重新回到大众视野的有效途径。通过调查研究和国内外公共空间活动对比,我们发现武汉的地铁诗歌活动处于发展上升期,仍然具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1.诗歌主题化
首先,从选取诗歌内容上来看,武汉“地铁诗歌”以当代作家作品为主,所选诗歌多短小精悍,主题多健康向上,面向大众。然而现代诗作为私人化的产物,其内涵意义具有隐秘性和多义性。当私人化的诗歌与公共化的空间相撞时,诗歌的接受与反馈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四届武汉地铁诗歌活动来看,诗歌选取上逐渐系统化和开放化,选取标准也逐渐由私人化喜好转向大众口味。在未来的公共空间诗歌发展上可多树立主题意识,选择能够引起市民共鸣点的主题,例如乡愁、爱情等,这样一来,在同类主题的诗歌比较之中也能提升乘客的鉴赏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市民文化氛围。
2.从“地下”到“地上”
其次,从诗歌展示方式上来看,展牌设计上存在着“安静地占领城市”与“快速吸引人眼球”的矛盾。诗歌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其品读与领悟需要人们静下心来体会,版面设计自然倾向于素面。然而在地铁公共空间下,只有依靠鲜艳抢眼的版面设计才能来快速吸引住快节奏生活下市民的眼球。
除开设计外,展示牌的摆放也不均衡。由于地铁诗歌是一个公益文化活动,展板提供有限且逐届减少。而且现有的诗歌展板也多集中于地铁口上下扶梯处,不便于市民观看。
因此,在未来的展牌设置上,可以将眼光由“地下”走向“地上”。除地铁外,武汉的公交站牌、图书馆、咖啡厅、地标性建筑等公共空间也同样具有人流量大,关注度高等特点。这样将展牌的范围扩大化也有助于活动的进一步深化。
3.调动学生群体积极性
诗歌朗诵会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将诗歌与音乐等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并设置诗歌朗诵环节,让书本上的诗人在公共空间与市民直接见面接触,增加与市民的互动,让空间里的诗“活”了起来。
通过调查研究可见,学生群体仍然是地铁诗歌关注的大头,在未来的诗歌朗诵会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他们的参与度。适当选取优秀的大学生诗歌作品,由专业的诗人来诵读、点评,形成诗歌创作互动的氛围,吸引住来往的乘客。
4.宣传新媒体化
从活动宣传上来看,以往的四届活动宣传多集中于传统媒体的新闻稿件,而在信息时代发展迅猛的今天,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市民们的生活。因此,在未来的活动宣传中可以多发挥新媒体、自媒体等的传播力度。在微博上发动市民及时进行讨论;在展板上设置二维码,介绍整个活动的历程、概况,展牌的分布,并设置相应的讨论区,收集市民反馈,增强与市民的互动。借助于新型媒体平台一方面能扩大活动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收集市民反馈。
5.打造品牌文化新名片
而从整个活动来看,已经举办过四届的武汉地铁诗歌活动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和影响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将系列活动品牌化,在武汉的公交站牌、图书馆、咖啡馆、地标建筑等其它公共空间做系列的诗歌展示牌,“用诗歌占领城市”,打造武汉旅游新名片。而往届选取的诗歌作品也可以编辑成册,在公共空间内陈列,供市民品读。
在信息极速发展的今天,武汉公共空间诗歌活动未来将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与市民产生更多互动,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新名片。
本文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科研成果。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