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内容摘要:生成性教学是在生成性思维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旨在教学活动的生成创造过程,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关系、个性、非理性等特点。
关键词:阅读教学 生成特征
一.有效生成的内涵
阅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围绕文本进行的互动交流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成是极其重要的。
“生成”即生长、成为,是发展之意,《哲学大词典》认为,生成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处于由非存在到存在,或者由某种质到另一种质的过程中的事物或现象,生成是非存在与存在的统一。二是指德国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作为时代主流的思维方式,“生成”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成论在当今方兴未艾,人学、生存哲学、文化哲学等的鹊起,控制论、系统论的王者之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层出不穷,乃至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加剧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和体现。”在“生成”性思维视野中,“一切都是生成的,都处于永恒的变化过程之中,不存在一个预定的本质。”生成性思维的特征在于:重过程而非本质;重关系而非实体;重创造而反预定;重个性、差异而反中性、同一;重具体而反抽象主义。看见,“生成”这一概念的含义包括“成为”、“生长”、“形成”等,它含有“发展”、“变化”等辩证法思想。
二.生成性教学的特点
1.动态性。它要求教育工作者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看待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方式的非预设性,教学路径的非直线性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等。
(1)非预设性。预设性教学方式的确有非常多的好处,譬如,在课堂教学中遵照执行起来省心省力,而且它的动作成本和结果风险都是偏低的。但预设性教学方式成功的前提是对学生起始能力和学生需求的准确把握。如果说学生起始能力尚可以把握的话,那么学生的需求往往是不确定的,存在不可预设性。
(2)非线性。课堂教学系统的推进大部分具有非线性的特征,也就是说教学的演化是多变的,我们应以生命性时空观取代以往机械物理性时空观,借助针对线性演化规律的手段来认识其特有的规律,彻底摒弃以往的线性思维,在揭示人的潜能的意义上都进行教学统筹。
(3)开放性。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环境表面出单一性、封闭性,它形成了学生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某种固定不变的程式。
2.生成性。要使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特别需要强调教学的活动性,主体性和交互性。
(1)活动性。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活动也是课堂教学的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内隐与外显活动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人的主体性。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活动既参与。
(2)主体性。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卷入性、自为性、创造性。课程作为教育的载体,必须有人的主体参与才能顺利完成。叶澜指出“这种动态生成是由参与活动者的生命力得到充分发挥后创造出来的”。课程运行中的学生主体卷入到整个过程中,自发自为地参与,必然调动学生个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仅使课程变得更具人文关怀,而且也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交互性。交互主要表现为主体参与教学行为的依存性、共振性。课程实际上就是主体间多元互动的结果,师生、生生互动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场。在这个“场”里,不仅教学的各要素这之间相互依存,而且教学活动与社会其他活动也是相互依存的。它强调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性,使课堂教学出现和谐的“共振”。
3.真实性。教学情境的真实性是社会的需要,是做人的需要。它能产生运用欲望,情感投入,调动已知,充分发挥才能。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虚假交往现象”:在交往内容上,教师以自己的思维、语言、行为来代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忽略学生的内心感受;在交往的对象上,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教师只关注极少数所谓的优生;在交往的导向上,教师是交往中的主动者,扮演着“法官”的角色,学生是消极的受动者。理想的教学交往应该是以真、善、美为价值取向,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为指向。真正的课堂教学交往应该具备如下特征: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彼此评判,共享“智识”,讲求实效。平等、开放、差异性、独特性,是交往的天然要素,是课堂教学真实性所在。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堂教学中高效性生成的策略研究》(GS[2014]GHB008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