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强
一、借助范读传递情感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相对于小说、戏剧、散文来说,具有较突出的独特性。诗歌的语言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凸现言语自身,具有强烈的陌生化效果,使读者从普通语言的麻木的感觉中苏醒,看到语义淡去之后,脱颖而出的鲜明的语言自身的形象。因此,教学中要突出对诗歌的独特的语言之美的体味。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往往能让诗歌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像涓涓溪流一样流入学生心田,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尤其是那些选入课本中的文质兼美的诗篇,通过老师准确、流利、表情的范读,把文字转换成有声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得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同时,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意境,甚至产生跃跃欲试的朗诵需求,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走进诗歌的文学殿堂,走好高中语文的第一步。
在《沁园春.长沙》中,领悟世纪伟人毛泽东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在《雨巷》中,品味雨巷诗人戴望舒的“丁香一样的哀愁”;在《再别康桥》中,回味天才诗人徐志摩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诉说诗坛泰斗艾青的“发自内心的对于母爱的内心独白”。这里面有理想,有追求,有友情,有爱情,有母爱,有一名高中生应该有的青春激荡的情愫。我尽量做到声情并茂,学生们也听得津津有味,我解释说“母爱是什么?母乳经过一段时间沉淀后,就是红色的血啊!”学生们都很受感动,纷纷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首诗歌写出理解和感悟。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有感情的朗诵语言文字,效果颇佳,有的同学甚至可以模仿写出自己的诗作。
二、自由诵读揣摩情感。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一个逐步感悟,逐步深入的过程,就像古人教育学生背诵诗歌时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带有感情的朗诵着重突出的是“情”,人的情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会碰撞与发展。因此,教师就必须善于根据文本内容,创设引人入胜的感情朗诵情境,才能让感情朗诵不断升华,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感情朗诵,随着文本传达出来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
先秦两汉的诗歌选文非常经典,但是由于距离现在时间久远,诗歌文字相对较长,生僻字又较多,在教学中,我主张安排学生自由诵读。它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随意性大,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时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认识和思辨能力,自由诵读可以自主探究作品内涵,培养感悟能力;二是有利于发现诵读难点,如字音、词义、断句等方面的问题。初学诗歌自由诵读,便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完诗歌之后,对重点段落、语句有所侧重,安排自由诵读,重在揣摩意境,达到“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境界。
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来解读背景,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与学生一起诵读诗歌的题目和诗歌的重点句段,把感情融入自由的诵读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再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又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还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此外,创设情景的方式很多,可以用与诗歌基调相近的音乐,形象生动的表演,电影画面等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等来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入情入境去朗读、去理解、体验和感悟。
三、有效指导调动情感。
众所周知,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政治,经济,军事,还是各种艺术形式,反映在文学方面的唐诗,更是举世无双,震烁古今。后来的人们习惯把唐代诗歌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就是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每个时期都有非常杰出的伟大诗人。课本中选录的有“诗圣”杜甫诗三首,包括《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和《登高》;“诗仙”李白诗一首《蜀道难》;“诗魔”白居易诗一首《琵琶行》;“小李白”李商隐诗两首,包括《锦瑟》和《马嵬》(其三)。
唐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很重要,唐诗又是青年学生非常喜爱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利用一节课,引导学生集中预习整个单元内容,听名家诵读的录音指导,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然后,使用文化记录片《唐之韵》的相关内容,知人论世,引导学生走进唐代诗人们的世界,进而走进唐詩的世界----千古唐诗,一代诗仙,千秋诗圣,新乐府派,朦胧诗人等。
因此,飽含情感的诵读是学生进入诗歌意境的桥梁,是感知诗歌内容的主要方式,是获得作品内容的主要途径,是激活学生语文兴趣和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的必要而有效的条件,这就必须任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我认为,教师要根据诗歌作品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方法,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语气、节奏、音调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诗歌,可以适当降低难度,减缓速度,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只有这样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的学好诗歌。
对于律诗和绝句的体裁,属于近体诗,需要学生分清楚,可以齐声诵读,以便督促学生准确读出原文,尊重原文,不丢字、不加字,不倒读,不回读;训练学生眼到、口到的能力,看得要准确,读得更要准确,在朗朗书声中,促使自己专注于文章,达到准确读出文章的目的。可以指名诵读,以便教师了解到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可以安排针对全篇的整体诵读,也可以安排分层次、段落的诵读。可以要求熟读背诵,篇幅较短的诗文,适合采用读背结合的方式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高中生处在理解、背诵的黄金时期,正确引导他们诵读,排除所谓“死记硬背”的负面影响,让他们积极诵读,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背诵大量诗文,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再经过向课外延伸阅读,提升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总之,只要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诵读技巧,营造生动美好的情境课堂,以情感变化的主线,就能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而与带有情感的诵读相整合的结果,将使语文课堂变得全新,诗歌教学不再难。